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51

士之處世,須振拔特立,把持得定,方能有為。見得義理,必直前為之,不為利害所怵,不為流俗所惑可也。如子思辭鼎肉,孟子卻齊王之召,剛毅氣象,今可想見,真可為獨立不懼者。若曰「事姑委曲,我心自別」,即自欺也。 始或以小善放過且不可為,小惡放過 ...

明儒學案 - 52

癸卯年二月,內馬主政拯以事下獄。馬十九歲發解廣東,二十舉進士,任工部主政,器度識見,人未易及。告予曰:「聞近士夫言,自古人主有本事者,惟秦皇、漢武兩君而已。」予應之曰:「否。 自古人主有本事者,惟堯、舜、文王而已。堯在位百年,萬邦時雍, ...


  
明儒學案 - 53

所謂知善知惡者,非意動於善惡,從而分別之為知,知亦只是誠意中之好惡,好必於善,惡必於惡,孰是孰非而不容已者,虛靈不昧之性體也。為善去惡,只是率性而行,自然無善惡之夾雜。先生所謂「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無病,學者錯會文致。彼以無 ...

明儒學案 - 54

許璋字半圭,越之上虞人。淳質苦行,潛心性命之學。白袍草屨,挾一衾而出,欲訪白沙於嶺南。王司輿送之詩云:「去歲逢黃石,今年訪白沙。」至楚,見白沙之門人李承箕,留大 山中者三時,質疑問難。大 語之以靜坐觀心,曰:「拘拘陳編,曰居敬窮理者,予不然 ...

明儒學案 - 55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惺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天下事雖萬變,吾所以應之,不出乎喜怒哀樂四者,此為學之要,而為政亦在其中矣。(工夫只是致中和。) 在物為理,處 ...

明儒學案 - 56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性無不善,故 ...


  
明儒學案 - 57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 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若頭腦處見得分明,見得原是一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將來做那一個工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致矣。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一個說, ...

明儒學案 - 58

大抵學問工夫,只要主意頭腦的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玫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答歐陽崇一) 學者往往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才着意便是助,才不 ...

明儒學案 - 59

愛問:「今人盡有知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知行分明是兩件。」曰:「此已被私慾間斷,不是知行本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 ...

明儒學案 - 60

問「上達工夫”。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日夜之所息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