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話 第537頁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于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遊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裡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 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着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讚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后》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着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侷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着血緣關係,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謡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于兒童閲讀,也適合于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醜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 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 第5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