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集 下 第86頁
元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左朝奉郎守禮部尚書蘇軾札子奏。臣伏準今月二十二日弟門下侍郎轍奉宣聖旨,緣近來眾人正相捃拾,令臣且須省事者。天慈深厚,如訓子孫。委曲保全。如愛肢體。感恩之涕,不覺自零。伏念臣才短數奇,性疏少慮,半生犯患,垂老困讒,非二聖之深知,雖百死而何贖。伏見東漢孔融,才疏意廣,負氣不屈,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晉嵇康,才多識寡,好善暗人,是以遇鐘會之禍。當時為之扼腕,千古為之流涕。臣本無二子之長,而兼有昔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察消長之往來,辯利害于疑似,則臣已下從二子游久矣,豈復有今日哉?謹當奉以周旋,不敢失墜,便須刻骨,豈獨書紳。庶全螻蟻之軀,以報丘山之德。臣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奏。 【奏乞增廣貢舉出題札子】 元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左朝奉郎守禮部尚書蘇軾札子奏。臣伏見《元貢舉敕》:「諸詩賦論題,于子史書出。(唯不得于老莊子出。)如于經書出,而不犯見試舉人所治之經者亦聽。(“謂如引試治《詩》、《書》舉人,即聽于《易》、《春秋》經傳出詩賦論題。引試治《易》、《春秋》舉人,即聽于《周禮》、《禮記》出詩賦論題之類。」)臣竊謂自來詩賦論題雜出於《九經》、《孝經》、《論語》,注中文字浩博,有可選擇,久而不窮。今詳上條,止得于子史書出,所取者狹,雖聽于經書出,又須不犯見試舉人所治之經。如是在京試院,分經引試,可以就別經出題。至如外州、軍,只作一場引試,即須迴避,只如子史中出,恐非經久之法。臣今相度,欲乞詩賦論題,許于《九經》、《孝經》、《論語》子史並《九經》、《論語》注中雜出,更不避見試舉人所治之經,但須于所給印紙題目下備錄上下全文,並註疏不得漏落,則本經與非本經舉人所記均一,更無可避,兼足以稱朝廷待士之意,本只以工拙為去取,不以不全之文掩其所不知以為進退,于忠厚之風,不為無補。取進止。 【申省議讀漢唐正史狀】 元八年八月十九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左朝奉郎守禮部尚書蘇軾同顧臨、趙彥若狀申,昨準內降宰臣呂大防札子奏:「臣每旬獲侍經筵,竊見進讀《五朝寶訓》,將欲了畢,自來多用前代正史進讀,竊謂其間有不足上煩聖覽者。欲乞指揮講讀官同將漢、唐正史內可以進讀事蹟鈔節成篇,遇讀日進呈敷演,庶裨聖治。取進止。」奉禦寶批依奏。右軾等今已鈔節繕寫,稍成卷秩于將來開講日進讀,即未審與《五朝寶訓》併進,為復間日一讀?謹具申尚書省。伏侯指揮。朝辭赴定州論事狀 元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左朝奉郎新知定州蘇軾狀奏。右臣聞天下治亂,出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至于小民,皆能自通。大亂之極,至于近臣,不能自達。《易》曰:「天地交,泰。」其詞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又曰:「天地不交,否。」其詞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夫無邦者,亡國之謂也。上下不交,則雖有朝廷君臣,而亡國之形已具矣,可不畏哉!臣不敢復引衰世昏主之事,只如唐明皇,中興刑措之君也,而天寶之末,小人在位,下情不通,則鮮于仲通以二十萬人全軍陷沒于瀘南,明皇不知,馴致其事,至安祿山反,兵已過河,而明皇猶以為忠臣。此無他,下情不通,耳目壅蔽,則其漸至于此也。 臣在經筵,數論此事,陛下為政九年,除執政台諫外,未嘗與群臣接,然天下不以為非者,以為垂簾之際不得不爾也。今者祥除之後,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臣雖不肖,蒙陛下擢為河北西路安撫使,沿邊重地,此為首冠,臣當悉心論奏,陛下亦當垂意聽納。祖宗之法,邊帥當上殿面辭,而陛下獨以本任闕官迎接人眾為詞,降旨拒絶不令上殿,此何義也?臣若伺侯上殿,不過更留十日,本任闕官,自有轉運使權攝,無所闕事。迎接人眾,不過更支十日糧,有何不可?而使聽政之初,將帥不得一面天顏而去,有識之士,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臣備位講讀,日侍帷幄,前後五年,可謂親近。方當戍邊,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亦難矣。《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曰:「帝出乎震,相見乎離。」夫聖人作而萬物睹,今陛下聽政之初,不行乘乾出震見離之道,廢祖宗臨遣將帥故事,而襲行垂簾不得已之政,此朝廷有識所以驚疑而憂慮也。臣不得上殿,于臣之私,別無利害,而于聽政之始,天下屬目之際,所損聖德不小。臣已于今月二十七日出門,非敢求登對,然臣始者本俟上殿,欲少效愚忠,今來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便廢此言,惟陛下察臣誠心,少加採納, 第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