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士誠全據吳,跨淮東、浙西,兵食足。 江陰當其要衝,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誠數以金帛啖將士,窺釁。 太祖諭良曰:「江陰,我東南屏蔽,汝約束士卒,毋外交,毋納逋逃,毋貪小利,毋與爭鋒,惟保境安民而已。 」良奉命惟謹,備禦修飭。 以敗敵功,進樞密院判官。 士誠大舉兵來寇,艨艟蔽江,其將蘇同僉駐君山,指畫進兵。 良遣弟禎出北門與戰,而潛遣元帥王子明帥壯士馳出南門。 合擊,大敗之,俘斬甚眾。 敵宵遁。 尋復寇常州,良遣兵從間道殲其援兵於無錫。 當是時,太祖數自將爭江、楚上流,與陳友諒角,大軍屢出,金陵空虛。 士誠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陰為屏蔽也。 良仁恕儉約,聲色貨利無所好。 夜宿城樓,枕戈達旦。 訓將練兵,常如寇至。 暇則延儒生講論經史,新學宮,立社學。 大開屯田,均徭省賦。 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太祖常召良勞曰:「吳院判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 」命學士宋濂等為詩文美之,仍遣還鎮。 尋大發兵取淮東,克泰州。 士誠兵復出馬馱沙,侵鎮江。 巨艦數百,溯江而上。 良戒嚴以待。 太祖親督大軍禦之。 士誠兵遁,追至浮子門。 良出兵夾擊,獲卒二千。 太祖詣江陰勞軍,周巡壁壘,嘆曰:「良,今之吳起也!」吳平,加昭勇大將軍、蘇州衛指揮使,移鎮蘇州。 武備益修,軍民輯睦。 進都督僉事,移守全州。 洪武三年進都督同知,封江陰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討靖州、綏寧諸蠻。 五年,廣西蠻叛,副征南將軍鄧愈帥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討之。 數月,盡平左右兩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銅鼓、五開,收潭溪,開太平,殲清洞、崖山之眾于銅關鐵寨。 諸蠻皆震懾,內附,粵西遂平。 八年督田鳳陽。 十二年,齊王封青州。 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 十四年卒於青,年五十八。 贈江國公,謚襄烈。 子高嗣侯,屢出山西、北平、河南練兵,從北征,帥蕃軍討百夷。 二十八年,有罪調廣西,從征趙宗壽。 燕師起,高守遼東,與楊文數出師攻永平。 燕王謀去高,曰:「高雖怯,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文無能為也。 」乃遺二人書,盛譽高,極詆文,故易其函授之。 二人得書,並以聞。 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徙廣西,獨文守遼東,竟敗。 永樂初,復召高鎮守大同,上言備邊方略。 八年,帝北征班師,高稱疾不朝,被劾,廢為庶人,奪券。 洪熙元年,帝見高名,曰:「高往年多行無禮,其謫戍海南。 」高已死,徙其家,會赦得釋。 宣德十年,子升乞嗣,不許。 康茂才,字壽卿,蘄人。 通經史大義。 事母孝。 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裡。 立功,自長官累遷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太祖既渡江,將士家屬留和州。 時茂才移戍採石,扼江渡。 太祖遣兵數攻之,茂才力守。 常遇春設伏殲其精鋭。 茂才復立寨天寧洲,又破之。 奔集慶,太祖克集慶,乃帥所部兵降。 太祖釋之,命統所部從征。 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龍灣。 取江陰馬馱沙,敗張士誠兵,獲其樓船。 從廖永安攻池州,取樅陽。 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命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陳友諒既陷太平,謀約張士誠合攻應天。 太祖欲其速來,破之。 知茂才與友諒有舊,命遣仆持書,紿為內應。 友諒大喜,問:「康公安在?」曰:「守江東木橋。 」使歸,太祖易橋以石。 友諒至,見橋,愕然,連呼「老康」,莫應。 退至龍灣,伏兵四起。 茂才合諸將奮擊,大破之。 太祖嘉茂才功,賜賚甚厚。 明年,太祖親徵友諒,茂才以舟師從克安慶,破江州,友諒西遁。 遂下蘄州、興國、漢陽。 沿流克黃梅寨,取瑞昌,敗友諒八指揮,降士卒二萬人。 遷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 攻左君弼廬州,未下。 從援南昌,戰彭蠡,友諒敗死。 從征武昌,皆有功。 進金吾侍衛親軍都護。 從大將軍徐達再攻廬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諸路。 改神武衛指揮使,進大都督府副使。 士誠攻江陰,太祖自將擊之。 比至鎮江,士誠已焚瓜洲遁。 茂才追北至浮子門。 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 茂才力戰,大敗之。 搗淮安馬騾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尋拔湖州,進逼平江。 士誠遣鋭卒迎鬥,大戰尹山橋。 茂才持大戟督戰,盡覆敵眾。 與諸將合圍其城,軍齊門。 平江下,還取無錫。 遷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從大將軍經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陝州。 規運饋餉,造浮橋渡師。 招來絳、解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 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 三年復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 還軍道卒。 追封蘄國公,謚武康。 子鐸,年十歲,入侍皇太子讀書大本堂。 以父功封蘄春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督民墾田鳳陽。 帥兵征辰州蠻,平施、疊諸州。 從大將軍達北征。 又從征南將軍傅友德征雲南,克普定,破華楚山諸寨。 卒於軍,年二十三。 追封蘄國公,謚忠愍。 子淵幼未襲,授散騎舍人。 已,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 弘治末,錄茂才後為世襲千戶。 丁德興,定遠人。 歸太祖于濠。 偉其狀貌,以「黑丁」呼之。 從取洪山寨,以百騎破賊數千,盡降其眾。 從克滁、和,敗青山盜。 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陽,皆先登。 從破蠻子海牙水寨,搗方山營,擒陳兆先,下集慶,取鎮江。 以功進管軍總管。 下金壇、廣德、寧國。 從平常州。 擢左翼元帥。 寧國復叛,從胡大海復之。 分兵下江陰,取徽州、石埭、池州、樅陽,攻江州,移兵擊安慶。 所向皆捷。 復援江陰,略江西傍近州縣,攻雙刀趙,挫其鋒。 時徐達、邵榮攻宜興,久不下,太祖遣使謂曰:「宜興城西通太湖口,士誠餉道所由,斷其餉則必破。 」達乃遣德興絶太湖口,而併力急攻,城遂拔。 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 陳友諒犯龍江,德興軍于石灰山,力戰,擊敗之。 遂從徵友諒,搗安慶,克九江,援安豐,敗呂珍,走左君弼。 從戰鄱陽,平武昌,克廬州,略定湖南衡州諸郡。 又從大將軍收淮東,征浙西,敗士誠兵于舊館。 下湖州,圍平江。 卒於軍。 贈都指揮使。 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 子忠,龍江衛指揮使,予世襲。 第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