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都御史海瑞力破群議,挑自上海江口宋家橋至嘉定艾祁八十里,幸尚通流。 自艾祁至崑山慢水港六十餘裡,則俱漲灘,急宜開濬,計淺九千五百餘丈,闊二十丈。 此江一開,太湖直入於海,濱江諸渠得以引流灌田,青浦積荒之區俱可開墾成熟矣。 ” 並從之。 至是,工成。 應訓又言: “吳江縣治居太湖正東,湖水由此下吳淞達海。 宋時運道所經,畏風阻險,乃建長橋、石塘以通牽輓。 長橋百三十丈,為洞六十有二。 石塘小則有竇,大則有橋,內外浦涇縱橫貫穿,皆為泄水計也。 石塘涇竇半淤,長橋內外俱圮,僅一二洞門通水。 若不疏濬,雖開吳淞下流,終無益也。 宜開龐山湖口,由長橋抵吳家港。 則湖有所泄,江有所歸,源盛流長,為利大矣。 松江大黃浦西南受杭、嘉之水,西北受氵殿、泖諸蕩之水,總會於浦,而秀州塘、山涇港諸處實黃浦來源也。 氵殿山湖入黃浦道漸多淤淺,宜為疏瀹。 而自黃浦、橫澇、洙涇,經秀州塘入南泖,至山涇港等處,萬四千餘丈,待浚尤急。 他如蘇之茜涇、楊林、白茆、七浦諸港,松之蒲匯、官紹諸塘,常、鎮之澡港、九曲諸河,並宜設法開導,次第修舉。 ” 八年,又言:「蘇、松諸郡干河支港凡數百,大則泄水入海,次則通湖達江,小則引流灌田。 今吳淞江、白茆塘、秀州塘、蒲匯塘、孟瀆河、舜河、青暘港俱已告成,支河數十,宜盡開濬。 」俱從其請。 久之,用儀望議,特設蘇、松水利副使,以許應逵領之。 乃浚吳淞八十餘晨,築塘九十餘處,開新河百二十三道,浚內河百三十九道,築上海李家洪老鴉嘴海岸十八里,發帑金二十萬。 應逵以其半訖工。 三十七、八年間,霪雨浸溢,水患日熾。 越數年,給事中歸子顧言:「宋時,吳淞江闊九里。 元末淤塞。 正統間,周忱立表江心,疏而浚之。 崔恭、徐貫、李充嗣、海瑞相繼浚者凡五,迄今四十餘年,廢而不講。 宜使江闊水駛,塘浦支河分流四達。 」疏入留中。 巡按御史薛貞復請行之,下部議而未行。 至天啟中,巡撫都御史周起元復請浚吳淞、白茆。 崇禎初,員外郎蔡懋德、巡撫都御史李待問皆以為請。 久之,巡撫都御史張國維請疏吳江長橋七十二谼及九里、石塘諸洞。 御史李謨復請浚吳淞、白茆。 俱下部議,未能行也。 十年,增築雄縣橫堤八里,禦滹沱暴漲。 十三年,以尚寶少卿徐貞明兼御史,領墾田使。 貞明為給事中,嘗請興西北水利如南人圩田之制,引水成田。 工部覆議:「畿輔諸郡邑,以上流十五河之水泄於貓兒一灣,海口又極束隘,故所在橫流。 必多開支河,挑浚海口,而後水勢可平,疏濬可施。 然役大費繁,而今以民勞財匱,方務省事,請罷其議。 」乃已。 後貞明謫官,著《潞水客譚》一書,論水利當興者十四條。 時巡撫張國彥、副使顧養謙方開水利於薊、永有效,於是給事中王敬民薦貞明,特召還,賜敕勘水利。 貞明乃先治京東州邑,如密雲燕樂莊,平谷水峪寺、龍家務莊,三河塘會莊、順慶屯地。 薊州城北黃厓營,城西白馬泉、鎮國莊,城東馬伸橋,夾林河而下別山鋪,夾陰流河而下至於陰流。 遵化平安城,夾運河而下沙河鋪西,城南鐵廠、湧珠湖以下韭菜溝、上素河、下素河百餘裡。 豐潤之南,則大寨、剌榆坨、史家河、大王莊,東則榛子鎮,西則鴉紅橋,夾河五十餘裡。 玉田青莊塢、後湖莊、三里屯及大泉、小泉,至於瀕海之地,自水道沽關、黑嚴子墩至開平衛南宋家營,東西百餘裡,南北百八十里。 墾田三萬九千餘畝。 至真定將治滹沱近堧地,御史王之棟言:「滹沱非人力可治,徒耗財擾民。 」帝入其言,欲罪諸建議者。 申時行言:「墾田興利謂之害民,議甚舛。 顧為此說者,其故有二。 北方民遊惰好閒,憚於力作,水田有耕耨之勞,胼胝之苦,不便一也。 貴勢有力家侵佔甚多,不待耕作,坐收蘆葦薪芻之利;若開墾成田,歸於業戶,隷於有司,則已利盡失,不便二也。 然以國家大計較之,不便者小,而便者大。 惟在斟酌地勢,體察人情,沙鹼不必盡開,黍麥無煩改作,應用夫役,必官募之,不拂民情,不失地利,乃謀國長策耳。 」於是貞明得無罪,而水田事終罷。 巡撫都御史梁問孟築橫城堡邊牆,慮寧夏有黃河患,請堤西岔河,障水東流。 從之。 十九年,尚寶丞周弘禴言:「寧夏河東有漢、秦二壩,請依河西漢、唐壩築以石,於渠外疏大渠一道,北達鴛鴦諸湖。 」詔可。 二十三年,黃、淮漲溢,淮、揚昏墊。 議者多請開高家堰以分淮。 寶應知縣陳煃為御史,慮高堰既開,害民產鹽場,請自興、鹽迤東,疏白涂河、石達口、廖家港為數河,分門出海;然後從下而上,浚清水、子嬰二溝,且多開瓜、儀閘口以泄水。 給事中祝世祿亦言:「議者欲放淮從廣陽、射陽二湖入海。 廣陽闊僅八里,射陽僅二十五丈,名為湖,實河也。 且離海三百里,迂迴淺窄,高、寶七州縣水惟此一綫宣洩之,又使淮注焉,田廬鹽場,必無幸矣。 廣陽湖東有大湖,方廣六十里,湖北口有舊官河,自官蕩至鹽城石達口,通海僅五十三里,此導淮入海一便也。 」下部及河漕官議,俱格不行。 既而總河尚書楊一魁言:「黃水倒灌,正以海口為阻。 分黃工就,則石達口、廖家港、白駒場海口,金灣、芒稻諸河,急宜開刷。 」乃命如議行之。 三十年,保定巡撫都御史汪應蛟言:「易水可溉金台,滹水可溉恆山,溏水可溉中山,滏水可溉襄國,漳水可溉鄴下,而瀛海當眾河下流,故號河中,視江南澤國不異。 至於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皆有,宜各設壩建閘,通渠築堤,高者自灌,下則車汲。 用南方水田法,六郡之內,得水田數萬頃,畿民從此饒,永無旱澇之患。 不幸濱河有梗,亦可改折於南,取糴于北。 此國家無窮利也。 」報可。 應蛟乃于天津葛沽、何家圈、雙溝、白塘,令防海軍丁屯種,人授田四畝,共種五千餘畝,水稻二千畝,收多,因上言:「墾地七千頃,歲可得谷二百餘萬石,此行之而效者也。 」 是年,真定知府郭勉浚大鳴、小鳴泉四十餘穴,溉田千頃。 邢台達活、野狐二泉流為牛尾河,百泉流為澧河,建二十一閘二堤,灌田五百餘頃。 第1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