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初起大軍北伐,開蹋場口、耐牢坡,通漕以餉梁、晉。 定都應天,運道通利:江西、湖廣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吳中之粟,由轉運河;鳳、泗之粟,浮淮;河南、山東之粟,下黃河。 嘗由開封運粟,溯河達渭,以給陝西,用海運以餉遼卒,有事於西北者甚鮮。 淮、揚之間,築高郵湖堤二十餘裡,開寶應倚湖直渠四十里,築堤護之。 他小修築,無大利害也。 永樂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陳瑄督轉運,一仍由海,而一則浮淮入河,至陽武,陸輓百七十里抵衛輝,浮於衛,所謂陸海兼運者也。 海運多險,陸輓亦艱。 九年二月乃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浚會通河。 會通河者,元轉漕故道也,元末已廢不用。 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復之。 由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泗出泗水陪尾山,四泉並發,西流至兗州城東,合於沂。 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宮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嶺南,又出萊蕪原山陰及寨子村。 俱至靜豐鎮合流,饒徂徠山陽,而小汶河來會。 經寧陽北堈城,西南流百餘裡,至汶上。 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經濟寧東,與泗合。 元初,畢輔國始於堈城左汶水陰作斗門,導汶入洸。 至元中,又分流北入濟,由壽張至臨清,通漳、禦入海。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 自左而南,距濟寧九十里,合沂、泗以濟;自右而北,距臨清三百餘裡,無他水,獨賴汶。 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築壩東平之戴村,遏汶使無入洸,而盡出南旺,南北置閘三十八。 又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壽張之沙灣,以接舊河。 其秋,禮還,又請疏東平東境沙河淤沙三里,築堰障之,合馬常泊之流入會通濟運。 又於汶上、東平、濟寧、沛縣並湖地設水櫃、陡門。 在漕河西者曰水櫃,東者曰陡門,櫃以蓄泉,門以泄漲。 純復浚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 運道以定。 其後宣宗時,嘗發軍民十二萬,浚濟寧以北自長溝至棗林閘百二十里,置閘諸淺,浚湖塘以引山泉。 正統時,浚滕、沛淤河,又於濟寧、勝三州縣疏泉置閘,易金口堰土壩為石,蓄水以資會通。 景帝時,增置濟寧抵臨清減水閘。 天順時,拓臨清舊閘,移五十丈。 憲宗時,築汶上、濟寧決堤百餘裡,增南旺上、下及安山三閘。 命工部侍郎杜謙勘治汶、泗、洸諸泉。 武宗時,增置汶上袁家口及寺前鋪石閘,浚南旺淤八十里,而閘漕之治詳。 惟河決則挾漕而去,為大害。 陳瑄之督運也,於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般三千艘。 二省及江、浙之米皆由江以入,至淮安新城,盤五壩過淮。 仁、義二壩在東門外東北,禮、智、信三壩在西門外西北,皆自城南引水抵壩口,其外即淮河。 清江浦者,直淮城西,永樂二年嘗一修閘。 其口淤塞,則漕船由二壩,官民商船由三壩入淮,輓輸甚勞苦。 瑄訪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鴨陳口僅二十里,與清江口相值,宜鑿為河,引湖水通漕,宋喬維岳所開沙河舊渠也。 」瑄乃鑿清江浦,導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 十三年五月,工成。 緣西湖築堤亙十里以引舟。 淮口置四閘,曰移風、清江、福興、新莊。 以時啟閉,嚴其禁。 並浚儀真、瓜洲河以通江湖,鑿呂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以達大江。 築高郵河堤,堤內鑿渠四十里。 久之,復置呂梁石閘,並築寶應、汜光、白馬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 是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皆建倉轉輸。 濱河置舍五百六十八所,舍置淺夫。 水澀舟膠,俾之導行。 增置淺船三千餘艘。 設徐、沛、沽頭、金溝、山東、谷亭、魯橋等閘。 自是漕運直達通州,而海陸運俱廢。 宣德六年用御史白圭言,浚金龍口,引河水達徐州以便漕。 末年至英宗初再浚,並及鳳池口水,徐、呂二洪,西小河,而會通安流,自永、宣至正統間凡數十載。 至十三年,河決滎陽,東衝張秋,潰沙灣,運道始壞。 命廷臣塞之。 景泰三年五月,堤工乃完。 未匝月而北馬頭複決,掣漕流以東。 清河訓導唐學成言:「河決沙灣,臨清告涸。 地卑堤薄,黃河勢急,故甫完堤而複決也。 臨清至沙灣十二閘,有水之日,其勢甚陡。 請於臨清以南浚月河通舟,直抵沙灣,不復由閘,則水勢緩而漕運通矣。 」帝即命學成與山東巡撫洪英相度。 工部侍郎趙榮則言:「沙灣抵張秋岸薄,故數決。 請於決處置減水石壩,使東入鹽河,則運河之水可蓄。 然後厚堤岸,填決口,庶無後患。 」 明年四月,決口方畢工,而減水壩及南分水墩先敗,已,復盡沖墩岸橋樑,決北馬頭,掣漕水入鹽河,運舟悉阻。 教諭彭塤請立閘以制水勢,開河以分上流。 御史練綱上其策。 詔下尚書石璞。 璞乃鑿河三里,以避決口,上下與運河通。 是歲,漕舟不前者,命漕運總兵官徐恭姑輸東昌、濟寧倉。 及明年,運河膠淺如故。 恭與都御史王竑言:「漕舟蟻聚臨清上下,請亟敕都御史徐有貞築塞沙灣決河。 」有貞不可,而獻上三策,請置水閘,開分水河,挑運河。 六年三月,詔群臣集議方略。 工部尚書江淵等請用官軍五萬以浚運。 有貞恐役軍費重,請復陳瑄舊制,置撈淺夫,用沿河州縣民,免其役。 五月,浚漕工竣。 七月,沙灣決口工亦竣,會通復安。 都御史陳泰一浚淮、揚漕河,築口置壩。 黃河嘗灌新莊閘至清江浦三十餘裡,淤淺阻漕,稍稍浚治,即復其舊。 英宗初,命官督漕,分濟寧南北為二,侍郎鄭辰治其南,副都御史賈諒治其北。 成化七年,又因廷議,分漕河沛縣以南、德州以北及山東為三道,各委曹郎及監司專理,且請簡風力大臣總理其事。 始命侍郎王恕為總河。 二十一年敕工部侍郎杜謙浚運道,自通州至淮、揚,會山東、河南撫按相度經理。 弘治二年,河複決張秋,沖會通河,命戶部侍郎白昂相治。 昂奏金龍口決口已淤,河併為一大支,由祥符合沁下徐州而去。 其間河道淺隘,宜於所經七縣,築堤岸以衛張秋。 下工部議,從其請。 昂又以漕船經高郵甓社湖多溺,請於堤東開衤復河西四十里以通舟。 越四年,河複決數道入運河,壞張秋東堤,奪汶水入海,漕流絶。 時工部侍郎陳政總理河道,集夫十五萬,治未效而卒。 六年春,副都御史劉大夏奉敕往治決河。 夏半,漕舟鱗集,乃先自決口西岸鑿月河以通漕。 經營二年,張秋決口就塞,復築黃陵岡上流。 於是河復南下,運道無阻。 乃改張秋曰安平鎮,建廟賜額曰顯惠神祠,命大學士王鏊紀其事,勒於石。 而白昂所開高郵衤復河亦成,賜名康濟,其西岸以石甃之。 又甃高郵堤,自杭家閘至張家鎮凡三十里。 高郵堤者,洪武時所築也。 陳瑄因舊增築,延及寶應,土人相沿謂之老堤。 正統三年易土以石。 成化時,遣官築重堤於高郵、邵伯、寶應、白馬四湖老堤之東。 而王恕為總河,修淮安以南諸決堤,且浚淮、揚漕河。 重湖需民盜決溉田之罰,造閘達以儲湖水。 及大夏塞張秋,而昂又開康濟,漕河上下無大患者二十餘年。 第1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