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詔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 二十九年,詔廷臣議親王見東宮儀。 禮官議,諸王來見,設皇太子位於正殿中,設諸王拜位於殿門外及殿內,設王府官拜位於庭中道上之東西,設百官侍立位於庭中,東西向。 至日,列甲士,陳儀仗,設樂如常。 諸王詣東宮門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樂作。 升座,樂止。 引禮導諸王入就殿門外位。 初行,樂作,就位,樂止。 導詣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引至位,北向立,樂止。 贊跪,王與王府官皆跪,致詞曰:「茲遇某節,恭詣皇太子殿下。 」致詞畢,王與王府官皆俯伏,興,樂作。 複位,樂止。 贊拜,樂作,王與王府官皆四拜。 興,樂止。 禮畢,王及各官以次出。 王至後殿,敘家人禮。 東宮及王皆常服,王由文華殿東門入,至後殿。 王西向,東宮南向。 相見禮畢,敘坐,東宮正中,南面,諸王列于東西。 嘉靖二十八年,禮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賀,設座文華殿中,今易黃瓦,似應避尊。 帝曰:「東宮受賀,位當設文華門之左,南向。 然侍衛未備,已之。 」隆慶二年冊皇太子,詔于文華殿門東間設座受賀。 ○大宴儀 漢大朝會,群臣上殿稱萬歲,舉觴。 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 唐大饗登歌,或于殿庭設九部伎。 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節,大宴群臣,設山樓排場,窮極奢麗。 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至聖節宴謹身殿禮。 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于奉天殿。 永樂元年,以郊祀禮成,大宴。 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 宣德、正統間,朝官不與者,給賜節錢。 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于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 其後皆宴于午門外,不用樂。 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糰子,四月八日不落莢,嘉靖中,改不落莢為麥餅。 端午日涼糕粽,重陽日糕,臘八日面,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 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 群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 皇太后聖誕,正統四年賜宴午門。 東宮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及天下進箋官,宴于文華殿。 宣德以後,俱宴午門外。 凡祀圜丘、方澤、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經筵日講、東宮講讀,皆賜飯。 親蠶,賜內外命婦飯。 纂修校勘書籍,開館暨書成,皆賜宴。 閣臣九年考滿,賜宴于禮部,九卿侍宴。 新進士賜宴曰恩榮。 凡大饗,尚寶司設禦座于奉天殿,錦衣衛設黃麾于殿外之東西,金吾等衛設護衛官二十四人于殿東西。 教坊司設九奏樂歌于殿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舞雜隊于殿下。 光祿寺設酒亭于禦座下西,膳亭于禦座下東,珍羞醯醢亭于酒膳亭之東西。 設禦筵于禦座東西,設皇太子座于禦座東,西向,諸王以次南,東西相向。 群臣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廡,司壺、尚酒、尚食各供事。 至期,儀禮司請升座。 駕興,大樂作。 升座,樂止。 鳴鞭,皇太子親王上殿。 文武官四品以上由東西門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贊拜如儀。 光祿寺進禦筵,大樂作。 至禦前,樂止。 內官進花。 光祿寺開爵注酒,詣禦前,進第一爵。 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樂作,內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進酒。 飲畢,樂止。 眾官俯伏,興,贊拜如儀。 各就位坐,序班詣群臣散花。 第二爵奏《皇風之曲》。 樂作,光祿寺酌酒禦前,序班酌群臣酒。 皇帝舉酒,群臣亦舉酒,樂止。 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鼓吹止。 殿上樂作,群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群臣復坐。 序班供群臣湯。 皇帝舉箸,群臣亦舉箸,贊饌成,樂止。 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 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 樂作,進酒如初。 樂止,奏《撫安四夷之舞》。 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車書會同之舞》。 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初,奏《百戲承應舞》。 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八蠻獻寶舞》。 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初,奏《採蓮隊子舞》。 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魚躍于淵舞》。 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初。 光祿寺收禦爵,序班收群臣盞。 進湯,進大膳,大樂作,群臣起立,進訖復坐,序班供群臣飯食。 訖,贊膳成,樂止。 撤膳,奏《百花隊舞》。 贊撤案,光祿寺撤禦案,序班撤群臣案。 贊宴成,群臣皆出席,北向立。 贊拜如儀,群臣分東西立。 儀禮司奏禮畢,駕興,樂止,以次出。 其中宴禮如前,但進七爵。 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或五而止。 凡宴命婦,坤寧宮設儀仗、女樂。 皇后常服升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亦常服隨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婦各立於座位後。 丞相夫人率諸命婦舉禦食案。 丞相夫人捧壽花,二品外命婦各舉食案于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 大小命婦各就座位,奉禦執事人分進壽花于殿內及東西廡。 酒七行,上食五次,酌酒、進湯、樂作止,並如儀。 ○上尊號徽號儀 子無爵父之道。 漢高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悅非之。 晉哀帝欲尊崇皇太妃,江AN以為宜告顯宗之廟,明事不在己。 宋、元志俱載皇太后上尊號儀,而不行告廟,非禮也。 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 其後或以慶典推崇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徽號。 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增至八字。 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則止進寶冊。 上尊號,自宣宗登極尊皇太后始。 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親告太宗皇帝、大行皇帝幾筵。 是日,鳴鐘鼓,百官朝服。 奉天門設冊寶彩輿香亭。 中和韶樂及大樂,設而不作。 內官設皇太后寶座,陳儀仗于宮中。 設冊寶案于寶座前,設皇帝拜位於丹陛正中,親王拜位於丹墀內。 女樂設而不作。 皇帝冕服禦奉天門。 奉冊寶官以冊寶置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降階升輅。 百官于金水橋南,北向立,輿至皆跪,過興。 隨至思善門外橋南,北向立。 皇帝至思善門內降輅。 皇太后升座。 輿至丹陛。 皇帝由左門入,至陛右,北向立。 親王冕服各就位。 奏四拜,皇帝及王以下皆四拜。 奉冊寶官以冊寶由殿中門入,立於左。 皇帝由殿左門入,至拜位跪,親王百官皆跪。 奏搢圭,奏進冊。 奉冊官以冊跪進,皇帝受冊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左。 奏進寶,奉寶官以寶跪進。 皇帝受寶,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右。 奏出圭,奏宣冊,執事官跪宣讀。 皇帝俯伏,興,由左門出,至拜位。 奏四拜,傳唱百官同四拜。 禮畢,駕興。 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謁奉先殿及幾筵,行謁謝禮。 禮畢,皇太后還宮,服燕居冠服,升座。 皇帝率皇后、皇妃、親王、公主及六尚等女官行慶賀禮。 翌日,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表箋禮。 宣德以後,儀同。 正統初,尊太皇太后儀同。 天順八年二月,增命婦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極,永膺福壽。 」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后致詞云:「尊居慈闈,茂隆福壽。 」 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以四宮行禮過勞,分為二日。 又以武宗服制未滿,莊肅皇后免朝賀,命婦賀三宮,亦分日。 第1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