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衛元東勝州,屬大同路。 洪武四年正月,州廢,置衛。 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後五衛,屬行都司。 二十六年二月罷中、前、衛三衛。 永樂元年二月徙左衛於兆直盧龍縣,右衛於北直遵化縣,直隷後軍都督府。 三月置東勝中、前、後三千戶所於懷仁等處守禦,而衛城遂虛。 正統三年九月復置,後仍廢。 北有赤兒山。 西有黃河。 西北有黑河,源出舊豐州之官山,西流入雲內州界,又東經此入於黃河。 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黃河。 又有紫河,源出舊豐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雲內州界,入於黑河。 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黃河。 西北有豐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廢,宣德元年復置;正統中內徙,復廢。 又有淨州路,元直隷中書省,亦洪武中廢。 西距行都司五百里。 領千戶所五:失寶赤千戶所、五花城千戶所、干魯忽奴千戶所、燕只千戶所、甕吉刺千戶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 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陝西 河南《禹貢》豫、冀、揚、兗四州之域。 元以河北地直隷中書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 治汴梁路。 洪武元年五月置中書分省。 治開封府。 二年四月改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 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衛。 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府八,直隷州一,屬州十一,縣九十六。 為裡三千八百八十有奇。 北至武安,與北直、山西界。 南至信陽,與江南、湖廣界。 東至永城,與山東、江南界。 西至陝州,與山西、陝西界。 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里,京師一千五百八十里。 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 弘治四年,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 萬曆六年,戶六十三萬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 開封府元汴梁路,屬河南江北行省。 洪武元年五月曰開封府。 八月建北京。 十一年,京罷。 領州四,縣三十: 祥符倚。 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 大河舊在城北。 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東過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 東為開封縣,元時同治郭內,洪武中省。 南有硃仙鎮。 東北有陳橋鎮。 陳留府東少南。 北有大河。 東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遷縣合泗水。 巳府東南。 北有睢水,又有舊黃河,洪武二十五年河決之故道也。 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縣遂無河患。 通許府東南。 西南有故黃河,弘治後北徙,不經縣界。 太康府東南。 北有渦水,自通許縣流入,下流至南直懷遠縣入淮。 東有馬廠集,正統十三年河決,自巳縣經此。 尉氏府南少西。 西南有大溝,東北合康溝,入於黃河。 洧川府西南。 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遷今治。 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華縣合潁水。 東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慄家口,南行經此。 鄢陵府南少西。 北有洧水。 扶溝府南少東。 東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黃河,即宋蔡河故道也。 成化中浚,下流達南直太和縣界。 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 又東北有黃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 東有故城,天順中,徙今治。 大河在縣北。 又有汴河,舊自滎陽而東,下流經祥符縣南,又東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 正統六年改從此入河,後淤。 西北有圃田澤。 陽武府西北。 北濱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北。 北有黑陽山,下臨大河。 洪武二十四年,河決於此。 正統十二年複決焉。 東南有安城縣,洪武初置,正統中廢。 封丘府北。 南有大河。 西南有荊隆口,一名金龍口。 弘治二年、五年,萬曆十五年,崇禎四年、五年,河屢決於此。 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 西南有中欒鎮巡檢司。 延津府西北。 大河舊經縣北。 成化十四年,河決,徙流縣南,而縣北之流遂絶。 西北有沙門鎮,弘治十一年移項城縣西之香台巡檢司於此。 蘭陽府東少北。 北濱大河,有李景高口。 萬曆十七年,河決於此。 儀封府東少北。 元屬睢州。 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南陽府,後來屬。 故城在縣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樓村,即今治也。 東北有黃陵岡,大河舊經其下,入曹縣界。 弘治五年,河決於此,尋塞之,改徙岡南入睢州界。 又賈魯故河亦在縣北,正德四年,河決入焉。 新鄭府西南。 元屬均州。 隆慶五年七月改屬。 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異水出焉,一名魯固河,下流入潁。 又南有陘山。 北有大河。 又有溱水,一曰澮水,流合縣南之洧水。 陳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縣省入。 南有潁水。 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黃河,至潁岐口,與潁水合,下流分為二。 崇禎間,屢決於西南之苑家埠口。 又南有故黃河,喜靖時,黃河南出之道也。 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里。 領縣四: 商水州西南。 洪武初廢。 四年七月復置。 北有潁水,又有氵隱水,亦曰大氵隱水。 西華州西少北。 北有潁水,又有沙水,即小黃河也。 西南有氵隱水,又有常社鎮巡檢司。 項城州南。 東北有故城。 今治本南頓縣之殄寇鎮也,宣德三年遷。 東有潁水,西有溵水流入焉。 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陳州經縣界合潁,下入於淮。 永樂九年,河始復故道。 又東北有沙水。 沈丘州東南。 元屬潁州。 洪武初廢。 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檢司置,來屬。 東北有潁水,東入南直潁州界。 又北有沙河,東入南直太和縣界。 又東有界首巡檢司。 又北有南頓縣,洪武初廢。 景泰初,置南頓巡檢司於此。 許州洪武初,以州治長社縣省入。 西有潁水。 北有氵異水。 又東有東湖,一名秋湖。 又西北有石固鎮,與長葛縣界。 東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領縣四: 臨潁州東南。 西有潁水,氵異水自縣北流入焉。 又西南有小氵隱水。 襄城州西南。 南有首山。 東北有潁水。 南有汝河。 郾城州東南。 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東南有澧水來入焉。 長葛州西北。 北有洧水。 西有氵異水。 禹州元曰鈞州。 洪武初,以州治陽翟縣省入。 萬曆三年四月避諱改曰禹州。 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 嘉靖三十五年除。 北有禹山,又西北有礦山,有鐵母山,舊俱產鐵。 又北有潁水,下經襄城,一名渚水,至臨潁合沙河。 東北距府三百二十里。 領縣一: 密州西北。 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鄭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縣省入。 西南有梅山,鄭水出焉,下流舊入汴水,後堙。 又西有須水,源出滎陽縣,舊亦入於汴水。 正統八年嘗浚以分決河之流,後亦堙。 東北距府百四十里。 領縣四: 滎陽州西。 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 又東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 又有索水,源出小徑山,北流與京水合,下流入於鄭水。 又大河在北。 東有須水鎮,崇禎十年築城。 滎澤州北少西。 元直隷汴梁路。 洪武中,改屬州。 北有故城。 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 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濱大河。 東南有孫家渡,正統十三年,大河決於此。 河陰州西北。 舊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為水所圮,徙於此。 東北有廣武山,與三皇山連。 西有敖倉,北濱大河。 汜水州西。 故城在縣東,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 崇禎十六年又遷西北。 北濱河,洛水自西,東至滿家溝合汜水入焉。 又西有虎牢關,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關,有巡檢司。 第1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