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衛本海州,洪武初,置於舊澄州城。 九年置衛。 二十八年四月,州廢。 西南濱海,有鹽場。 西有遼河,匯渾河、太子河入海,謂之三岔河。 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遼河。 東有大片嶺關,有鹽場。 東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蓋州衛元蓋州,屬遼陽路。 洪武四年廢。 五年六月復置。 九年十月置衛。 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 東北有石城山。 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 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雲島,上有關。 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裡河,下流皆入於海。 又南有永寧監城,永樂七年置。 又西北有梁房口關,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 又東有石門關。 西有鹽場。 北有鐵場。 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復州衛本復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復州城。 十四年九月置衛。 二十八年四月,州廢。 西濱海。 西南有長生島。 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 東有得利嬴城,元季士人築,洪武四年二月置遼東衛於此,尋徙。 又南有樂古關。 西有鹽場。 北有鐵場。 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衛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金州。 八年四月置衛。 二十八年四月,州廢。 東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 又有小黑山,駱馬河、澄沙河俱出焉。 衛東西南三面皆濱海。 南有南關島。 東有蓮花島。 東南有金綫島。 又東有皮島,又有長行島。 南有雙島及三山島。 西南有鐵山島。 東北有蕭家島,有關。 又旅順口關在南,海運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置。 又東南有望海堝石城,永樂七年置。 又衛東有鐵場。 東北有鹽場。 北距都司六百里。 廣寧衛元廣寧府路。 江武初廢。 二十三年五月置衛。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遼王府。 建文中改封湖廣荊州府。 西有醫無閭山。 南濱海。 東有路河,東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遼河。 又板橋河在西,南流入海。 北有白土廠關,又有分水嶺關。 西北有魏家嶺關。 又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後屯衛於此。 永樂八年,州廢。 徙衛於義州衛城。 又西南有閭陽關,東北有望平縣,元俱屬廣寧路。 又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寧路。 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寧路。 又西南有鐘秀城,元置千戶所於此。 俱洪武中廢。 東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廣寧中衛、廣寧左衛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 二十八年四月廢。 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廣寧右衛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 二十八年四月廢。 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以上三衛,俱在廣寧衛城。 廣寧前衛、廣寧後衛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 後俱廢。 義州衛元義州,屬大寧路。 洪武初,州廢。 二十年八月置衛。 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 東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 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廣寧後屯衛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舊懿州。 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衛城。 廣寧中屯衛元錦州,屬大寧路。 洪武初,州廢。 二十四年九月置衛。 東有木葉山。 西有東、西紅螺山。 西南有杏山。 東南有乳峰山。 又東有大凌河、小凌河。 又西有女兒河,與小凌河合。 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戶所於此,轄杏山驛至小凌河驛。 東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右衛,二十八年四月廢。 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戶所於此,轄凌河驛至十三山驛。 又城南有鹽場二,鐵場一。 又西有鐵場。 東南距都司六百里。 廣寧左屯衛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遼河西,後徙廣寧中屯衛城。 廣寧右屯衛元廣寧府地。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 二十七年遷於舊閭陽縣之臨海鄉。 北有十三山。 山西有十三山堡。 西有大凌河。 又西南有望梅嶺。 又南有鹽場,東有鐵場。 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廣寧前屯衛元瑞州,屬大寧路。 洪武初,屬永平府。 七年七月,州廢。 二十六年正月置衛。 西北有萬松山。 北有十八盤山。 西有麻子峪,有鐵場。 東南為山口峪,有鹽場。 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入海。 西有山海關,與北直撫寧縣界。 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於此,轄山海東關至高嶺驛。 又東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後千戶所於此,轄沙河驛至東關驛。 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寧遠衛宣德五年正月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置,治湯池。 西北有大團山。 東北有長嶺山。 南濱海。 東有桃花島。 東南有覺華島城。 西有寧遠河,即女兒河也,又名三女河。 又東有塔山,有中左千戶所,轄連山驛山至杏山驛,西有小沙河中右千戶所,轄東關驛至曹莊驛,俱宣德五年正月置。 又南有鹽、鐵二場。 東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瀋陽中衛元瀋陽路。 洪武初廢。 三十一年閏五月置衛。 洪武二十四年建沈王府。 永樂六年遷於山西潞州。 東有東牟山。 南有渾河,又東有瀋水入焉。 又西有遼河。 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置。 所東有撫順關。 北有蒲河千戶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 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瀋陽左衛、瀋陽右衛俱洪武中置。 建文初廢。 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復置,後仍廢。 瀋陽中屯衛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置。 建文中廢。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屬北平都司,後屬後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 鐵嶺衛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鐵嶺城置。 二十六年四月遷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 西有遼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遼河。 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戶所於此。 又范河城在衛南,亦曰泛河城,正統四年置泛河千戶所於此。 東南有奉集縣,即古鐵嶺城也,接高麗界,洪武初置縣,尋廢。 又有咸平府,元直隷遼東行省。 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 洪武初廢。 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萬衛元開元路。 洪武初廢。 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軍民府。 二十一年,府罷,徙衛於開元城。 洪武二十四年建韓王府。 永樂二十二年遷於陝西平涼。 西北有金山。 東有分水東嶺。 北有分水西嶺。 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遼河。 又北有上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即遼河上源也。 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 又鎮北關在東北。 廣順關在江。 又西有新安關。 西南有清河關。 南有山頭關。 又北有北城,即牛家莊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遼海衛於此。 二十六年,衛徙。 又南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置。 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遼海衛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莊。 二十六年徙三萬衛城。 安樂州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衛城。 山西《禹貢》冀州之域。 元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治大同路。 直隷中書省。 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處行中書省。 治太原路。 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衛。 與行中書省同治。 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五,直隷州三,屬州十六,縣七十九。 為裡四千四百有奇。 東至真定,與北直界。 北至大同,外為邊地。 西南皆至河,與陝西、河南界。 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師千二百里。 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 弘治四年,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 萬曆六年,戶五十九萬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九。 第1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