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韶孫,廣州番禺人。 父瀏以罪流肇州。 韶孫年十歲,不忍父遠謫,朝夕號泣願從。 父不能奪,遂與俱往。 跋涉萬里,不憚勞苦。 道過遼陽,平章塔出見而憫焉,語之曰:「天子寬仁,罰不及嗣。 邊地苦寒,非汝所堪。 吾返汝故鄉,汝願之乎?」韶孫曰:「既不能以身代父,當死生以之,歸非所願也。 」塔出驚異,以錢賞之。 大德六年,瀏死,韶孫哀慟,見者皆為之泣下。 肇州萬戶府以聞,命遣還鄉裡,仍旌異之。 李忠,晉寧人。 幼孤,事母至孝。 大德七年,地大震,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傾圮。 將近忠家,分為二,行五十餘步復合,忠家獨完。 吳國寶,雷州人。 性孝友,父喪廬墓。 大德八年,境內蝗害稼,惟國寶田無損。 人皆以為孝感所致雲。 李茂,大名人,徙家揚州。 父興壽臨卒,語茂曰:「吾病且死,爾善事母。 」茂泣受命,奉母孟氏益謹。 母嘗病目失明,茂禱于泰安山,三年復明。 又願母壽,每夕祝天,乞損己年益母。 孟氏竟年八十四而歿,居喪哀慟,聞者傷之。 大德九年,揚州再火,延燒千餘家,火及茂廬,皆風返而滅。 事聞,旌之。 羊仁,廬州廬江人。 至元初,阿術兵南下,仁家為所掠,父被殺,母及兄弟皆散去。 仁年七歲,賣為汴人李子安家奴,力作二十餘年,子安憐之,縱為良。 仁蹤跡得母于潁州蒙古軍塔海家,兄于睢州蒙古軍岳納家,弟于邯鄲連大家,皆為役,尚無恙。 乃遍懇親故,貸得鈔百錠,歷詣諸家求贖之。 經營百計,更六年,乃得遂。 大小二十餘口,復聚居為良,孝友甚篤,鄉里美之。 大德十二年,旌其家。 又有黃覺經,建昌人。 五歲,因亂失母。 稍長,誓天誦佛書,願求母所在。 乃渡江涉淮,行乞而往,沖冒風雨,備歷艱苦,至汝州梁縣春店,得其母以歸。 章卿孫,蜀人,本劉氏。 幼為章提刑養子,與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遍訪于江西諸郡,迎歸養之。 俞全,杭州人。 幼被掠賣為劉餻家奴。 後獲為良,自汴步歸杭,尋其母及姊,得之,事母以孝聞。 李鵬飛,池州人。 生母姚氏,為嫡母不容,改嫁為硃氏妻。 鵬飛幼,不知也。 年十九,思慕哀痛,誓學醫以濟人,願早見母。 行求三歲,至蘄州羅田縣得焉。 時硃氏家方疫,鵬飛起之,遂迎還奉養。 久之,復歸硃氏,時渡江省覲。 既卒,歲時攜子孫往祭墓,終其身。 並以有司所請,旌其閭。 趙一德,龍興新建人。 至元十二年,國兵南伐,被俘至燕,為鄭留守家奴。 歷事三世,號忠干。 至大元年,一日,拜請于其主鄭阿思蘭及其母澤國太夫人曰:「一德自去父母,得全生依門下者,三十餘年矣,故鄉萬里,未獲歸省,雖思慕刻骨,未嘗敢言。 今父母已老,脫有不幸,則永為天地間罪人矣。 」因伏地涕泣,不能起。 阿思蘭母子皆感動,許之歸,期一歲而返。 一德至家,父兄已沒,惟母在,年八十餘。 一德卜地葬二柩畢,欲少留事母,懼得罪,如期還燕。 阿思蘭母子嘆曰:「彼賤隷,乃能是,吾可不成其孝乎!」即裂券縱為良。 一德將辭歸,會阿思蘭以冤被誅,詔簿錄其家。 群奴各亡去,一德獨奮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耶!」即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狀,得昭雪,還其所籍。 太夫人勞一德曰:「當吏籍吾家時,親戚不相顧,汝獨冒險以白吾枉,疾風勁草,于汝見之。 令吾家業既喪而復存者,皆汝力也,吾何以報汝?」因分美田廬遺之。 一德謝曰:「一德雖鄙人,非有利於是也。 重哀吾主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 今老母八十餘,得歸侍養,主之賜已厚矣,何以田廬為!」遂不受而去。 皇慶元年,旌其門。 王思聰,延安安塞人。 素力田,農隙則教諸生,得束修以養親。 母喪,盡哀。 父繼娶楊氏,事之如所生。 以家多幼稚,侵父食,別築室曰養老堂奉之,朝夕定省,愈久不怠。 父嘗病劇,思聰憂甚,拜祈于天,額膝皆成瘡,得神泉飲之,愈。 後復失明,思聰舐之,即能視。 縣上狀,命表異之。 徹徹,捏古思氏。 幼喪父,事母篤孝。 稍壯,母歿,慟哭頓絶,水漿不入口者三日。 既葬,居喪有禮,每節序祭祀,哭泣常如袒括時。 年四十餘,思慕猶如孩童。 每見人父母,則嗚咽流涕。 人問其故,曰:「人皆有父母,我獨無,是以泣耳。 」至大三年,褒異。 王初應,漳州長泰人。 至大四年二月,從父義士樵劉嶺山,有虎出叢棘中,搏義士,傷右肩,初應赴救,抽鐮刀刺虎鼻殺之,義士得生。 泰定二年,同縣施合德,父真祐嘗出耘,為虎扼于田,合德與從弟發仔持斧前殺虎,父得生。 並旌其門。 鄭文嗣,婺州浦江人。 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餘年,一錢尺帛無敢私。 至大間表其門。 文嗣歿,從弟大和繼主家事,益嚴而有恩,家庭中凜如公府,子弟稍有過,頒白者猶鞭之。 每遇歲時,大和坐堂上,群從子皆盛衣冠,雁行立左序下,以次進。 拜跪奉觴上壽畢,皆肅容拱手,自右趨出,足武相銜,無敢參差者。 見者嗟慕,謂有三代遺風。 狀聞,復其家。 部使者余闕為書「東浙第一家」以褒之。 大和方正,不奉浮屠、老子教,冠昏喪葬,必稽硃熹《家禮》而行執。 親喪,哀甚,三年不禦酒肉,子孫從化,皆孝謹。 雖嘗仕宦,不敢一毫有違家法。 諸婦唯事女工,不使預家政。 宗族裡閭,皆懷之以恩。 家畜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為孝義所感。 有《家范》三卷,傳于世。 王薦,福寧人。 性孝而好義。 父嘗疾甚,薦夜禱于天,願減己年益父壽。 父絶而復甦,告其友曰:「適有神人,黃衣紅帕首,恍惚語我曰:‘汝子孝,上帝命錫汝十二齡。 ’疾遂愈,後果十二年而卒。 母沈氏病渴,語薦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 」時冬月,求于鄉不得,行至深奧嶺,值大雪,薦避雪樹下,思母病,仰天而哭。 忽見岩石間青蔓離披,有二瓜焉,因摘歸奉母。 母食之,渴頓止。 兄孟韐早世,嫂林氏更適劉仲山。 仲山嘗以田鬻于薦,及死,不能葬,且無子,族以其貧,莫肯為之後。 薦即以田還之,使置後,且治葬焉。 州禁民死不葬者,時民貧未葬者眾,畏令,悉焚柩,棄骨野中。 薦哀之,以地為義阡收瘞之。 有死不能斂者,復買棺以贈,人皆感焉。 至大四年,其鄉旱,民艱糴,薦盡出儲粟賑之。 有施福等十一家,饑欲死,薦聞,惻然欲濟之,家粟已竭,即以己田易谷百石分給之。 福等德其活己,每月朔,會佛祠為祈福。 福建宣慰司上狀旌之。 郭全,遼陽人。 幼喪母,哀戚如成人。 及壯,父庭玉又卒,居廬三載,啜粥面墨。 事繼母唐古氏甚孝。 唐古氏生四子,皆幼,全躬耕以養。 既長娶婦,各求分財異居,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悉自取朽弊者,奉唐古氏以居,甘旨無乏。 唐古氏卒,全年六十餘,哀痛毀瘠,廬其墓終喪。 又有劉德,奉元人。 父娶後妻何氏,德事之如所生。 家貧,傭工取直,寸錢尺帛皆上之。 四弟並何出,德撫愛尤篤。 年五十未娶,稱貸得錢先為弟求婦,諸弟亦化其德,一門藹然。 鄉裡稱為劉佛子。 馬押忽,也裡可溫氏。 素貧,事繼母張氏、庶母呂氏,克盡子職。 劉居敬,大都人。 年十歲,繼母郝氏病,居敬憂之,懇天以求代。 狀聞,並褒表之。 第3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3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