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六月,丞相阿術南攻宋。 如德以軍為前鋒,至揚州揚子橋,與宋戰,晝夜不息,如德先登陷陣,擒其帥張都統等,宋軍遂潰。 七月,進軍焦山江上,復大戰,奪宋帥夏都統牌印衣甲及餉軍海船,悉送阿術所。 事聞,帝命賞之。 軍至鎮江,如德招安諸郡,守將皆望風降附。 丞相伯顏取臨安,複選能招諸郡者,眾推如德,如德銜命往喻,紹興諸郡皆下。 初,世祖以寶刀賜如德,及與敵戰,刀刃盡缺。 宋平,入覲,如德以刀上呈,曰:「陛下向所賜刀,從軍以來,刀缺如是矣。 」帝嘉其樸。 十二年,遷浙西宣慰使,上時政五條:一曰立額薄征;二曰息兵懷遠;三曰立法用人;四曰省役恤民;五曰設官制祿。 時法制未備,仕多冗員,又方用兵日本倭國,而軍民之官,廩祿未有定製,故如德言及之。 權臣抑不得上。 二十年,丞相阿塔海命馳驛奏出征事,入見,世祖問曰:「江南之民,得無有二心乎?」如德對曰:「往歲旱澇相仍,民不聊生,今累歲豐稔,民沐聖恩多矣,敢有貳志!使果有貳志,臣曷敢飾辭以欺陛下乎!」帝善其言,且喻之曰:「阿塔海有未及者,卿善輔導之,有當奏聞者,卿勿憚勞,宜馳捷足之馬,來告于朕。 」 二十四年,遷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破豪猾,去奸吏,居民大悅。 是時贛、汀二州盜起,如德指揮諸將討平之,其脅從者多所全宥。 二十六年,遷江西行尚書省左丞,時鐘明亮以循州叛,殺掠州縣,千里丘墟,帝命如德統四省兵討之。 諸將欲直搗其巢穴,如德曰:「嘻!今田野之氓,疲于轉輸,介冑之士,病于暴露,重困斯民,而自為功,吾不為也。 」於是遣使喻以禍福,賊感如德誠信,即擁十餘騎詣贛州石城縣降。 平章政事奧魯赤怒其跋扈不臣,欲以事殺明亮,如德聞之曰:「皇元仁厚,未嘗殺降,明亮叛人,何足惜,所重者,信不可失耳!」年四十有四,卒於軍,贈江西行省左丞、平昌郡公,謚武襄。 子九,淳祖,積官中順大夫、龍興路富州尹。 ○趙匣剌 趙匣剌者,始以父任為千戶,佩金符。 中統三年,守東川。 四年,宋夏貴以兵侵虎嘯山寨,元帥飲察遣匣剌率兵往禦之,貴敗走,追至新明縣,斬首三十餘級。 宋劉雄飛以兵犯青居山舊府,匣剌與戰于都尉壩,敗之,斬首二十餘級。 欽察攻釣魚山,遣匣剌以兵千五百人略地至南壩,擊敗宋軍,生獲軍士五十七人,老幼三百四十人。 從攻大良平,宋昝萬壽運糧至渠江之鵝灘,匣剌邀擊之,斬首五十餘級,宋兵大敗。 匣剌亦被三創,矢鏃中左肩不得出。 欽察惜其驍勇,取死囚二人,刲其肩,視骨節淺深,知可出,即為鑿其創,拔鏃出之,匣剌神色不為動。 至元三年,為東川路先鋒使。 四年,元帥拜答攻開州,至萬寶山,遣匣剌以兵五百人擊宋軍,生獲四十人。 五年,兼管京兆、延安兩路新軍,戍東安、虎嘯山兩城。 宋楊立以兵護糧,送大良平,匣剌察知之,遂率所部兵與立戰于三重山,斬首百五十級,擒獲四十餘人。 立敗走,棄其糧千餘石,因盡奪其甲仗旗幟而還。 六年,行院遣匣剌攻釣魚山之沙市,焚其敵樓。 從左丞曲力吉思等入朝,詔賞白金五十兩,細甲一注。 九年,統軍合剌攻釣魚山,時匣剌為先鋒,領兵千人,略地至葛樹坪,與宋兵遇,生獲二十餘人,斬首四十級。 十年三月,復從行院合答攻釣魚山之沙市,匣剌乘夜蟻附而登,殺其守兵,燒其積聚,生獲二十餘人以歸。 又擊敗宋將張珏兵于武勝軍。 行院新拔禮義山寨,命匣剌守之。 十二年,率舟師會攻釣魚山,戰數有功。 進圍重慶,宋將趙安勒兵出戰,匣剌迎擊之,夜至二鼓,敵眾大潰。 行院以其功上聞,未報而疾作,乃遣往瀘州治疾。 至之夕,瀘州復叛,匣剌輿疾出戰,遂為其所獲,與從者二十人皆死之。 子世顯,船橋副萬戶。 ○周全 周全,其先汝寧光州人。 仕宋為武翼大夫、廣南西路馬步軍副總管。 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顏總兵下江南,全率眾來歸,遂以行省檄遙授衡州知州。 是年秋七月,入覲,賜金符,授明威將軍,遙授泉州知州,兼管軍千戶。 冬十月,從元帥宋都下江西諸城邑。 明年,進兵福建,宋制置使黃萬石降。 冬十月,從大軍征廣東,十一月,至韶州城下,嚴攻具,率勇士先登,與宋兵合戰,斬馘甚眾,殺其安撫使熊飛。 十二月,以遊騎巡廣中,過靈星海石門,敵勢甚張,全奮戈殺敵,乘勝奪其旗鼓,火其船。 及諸軍下廣州,全功居多。 十四年,從攻廣西靜江府,宋安撫李夢龍率眾來降。 其有負固不下者,悉戰敗之,奪敵艦以千計,殺敵溺死者無算,兩廣以平。 第功,賜虎符,授管軍總管。 十五年,盜據贛州崖石山寨,全率兵討平之,焚其寨。 十七年,進廣威將軍、管軍副萬戶,鎮守龍興。 二十年,以疾去官。 大德九年,卒,贈懷遠大將軍、南安寨兵萬戶府萬戶、輕車都尉,追封汝南郡侯。 子祖瑞,襲職。 ○孔元 孔元,字彥亨,真定人,驍勇有智略。 歲丁酉,棄家從軍,隷丞相史天澤麾下。 戊戌,從取焦湖,圍壽春,先登,拔其西堡。 己亥,從征安豐,力戰卻敵。 己酉,從圍泗州,拔之。 辛亥,從攻五堂山寨,俘其眾以歸。 戊午,從攻樊城,親王塔察兒命取樊西堡,元率死士挺槍大呼,擊殺數百人,斬首十九級以獻。 中統元年,扈駕北征。 二年,宣授管軍總把。 至元十一年,從伐宋,為前鋒,所向克捷。 十四年,進武略將軍、管軍千戶。 明年,還軍北征,進武義將軍、侍衛親軍千戶,賜佩金符。 又明年,國兵討叛王失裡木等,從行院別乞裡迷失追其眾至兀速洋而還。 分軍之半,扼其要害地,餘眾遂潰,獲輜重牛馬。 帝大悅,賞賚甚厚,加宣武將軍、右衛親軍總管。 十九年,以疾卒。 子鷹揚襲,授昭信校尉、右衛親軍弩軍千戶,仍佩金符。 至大元年,以疾卒。 子成祖襲,延祐二年,卒。 子那海襲。 ○硃國寶 硃國寶,其先徐州人,後徙寶坻。 父存器,歷官至修內司使。 嘗夜行盧溝橋,獲金一囊,坐而待其主以付之,其人請中分,存器笑而遣之。 憲宗將攻宋,募兵鰼水戰,國寶以職官子從軍,隷水軍萬戶解誠麾下。 己未,世祖以兵攻鄂,國寶攝千戶,率鋭卒於中流與宋師鏖戰,凡十七戰,諸軍畢濟。 中統二年,授千戶,佩銀符。 三年,圍李璮于濟南,佩金符,鎮戍東海。 從征襄陽,攝四翼鎮撫,督造戰艦,築萬山堡。 至元十一年,拔沙洋,隳新城,皆與有力焉。 初,師次江上,國寶請于丞相伯顏,願當前鋒,既而奪船二十艘以獻,伯顏壯之。 宋據上流,方舟數百,結為堡柵,伯顏指示曰:「復能奪取是乎?」國寶即奮往破柵。 既渡江,下鄂、漢。 十二年,進兵臨岳州,與宋兵戰于岳之桃花灘,獲其將高世傑,進昭信校尉、管軍總管。 既降湖右,加宣武將軍,統蒙古諸軍,鎮常德府,知安撫司事。 時宋諸郡邑多堅守不下,國寶傳檄招諭,逾月悉平,惟辰、沅、靖、鎮遠未下。 宋將李信、李髮結武岡洞蠻,分據扼寨,國寶擊敗之,其眾退保飛山、新城。 思、播蠻來援,國寶復與戰,破之,擒張星、沈舉等三百餘人。 進攻新城,獲信、發等,獻俘江陵。 行省奏功,賜金虎符。 十四年,會諸道兵攻廣西靜江,拔之,進秩管軍萬戶,鎮守梧州,領安撫司事。 第2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