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事陛下十有餘年,數承顧問,與聞聖訓,有以見陛下急於求治,未嘗不以利生民安社稷為心。 時先帝在上,奸臣擅權,總天下財賦,操執在手,貢進奇貨,炫耀紛華,以娛悅上心。 其扇結朋黨、離間骨肉者,皆此徒也。 此徒當路,陛下所以不能盡其初心。 救世一念,涵養有年矣。 今天順人應,誕登大寶,天下生民,莫不歡忻踴躍,引領盛治。 然平治天下,必用正人端士,脣吻小人一時功利之說,必不能定立國家基本,為子孫久遠之計。 其賣利獻勤、乞憐取寵者,使不得行其志,斯可矣。 若夫鈎距揣摩,以利害驚動人主之意者,無他,意在擯斥諸賢,獨執政柄耳,此蘇、張之流也,惟陛下察之。 伏望別選公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則天下幸甚。 他日,默與王鶚、姚樞俱在帝前,復面斥文統曰:「此人學術不正,久居相位,必禍天下。 」帝曰:「然則誰可相者?」默曰:「以臣觀之,無如許衡。 」帝不悅而罷。 文統深忌之,乃請以默為太子太傅,默辭曰:「太子位號未正,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 」乃復以為翰林侍講學士,詳見《許衡傳》。 默俄謝病歸,未幾,文統伏誅,帝追憶其言,謂近臣曰:「曩言王文統不可用者,惟竇漢卿一人。 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寧不之思耶?」召還,賜第京師,命有司月給廩祿,國有大政,輒以訪之。 默與王磐等請分置翰林院,專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學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其翰林兼國史院,仍舊纂修國史,典制誥,備顧問,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禮霍孫主之。 帝可其奏。 默又言:「三代所以風俗淳厚、曆數長久者,皆設學養士所致。 今宜建學立師,博選貴族子弟教之,以示風化之本。 」帝嘉納之。 默嘗與劉秉忠、姚樞、劉肅、商挺侍上前,默言:「君有過舉,臣當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 今則不然,君曰可,臣亦以為可,君曰否,臣亦以為否,非善政也。 」明日,復侍帝于幄殿。 獵者失一鶻,帝怒,侍臣或從旁大聲謂宜加罪。 帝惡其迎合,命杖之,釋獵者不問。 既退,秉忠等賀默曰:「非公誠結主知,安得感悟至此。 」 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賀,帝聞之,拱手曰:「此輩賢者,安得請于上帝,減去數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悵然者久之。 默既老,不視事,帝數遣中使以珍玩及諸器物往存問焉。 十七年,加昭文館大學士,卒,年八十五。 訃聞,帝深為嗟悼,厚加賵賜,皇太子亦賻以鈔二千貫,命有司護送歸葬肥鄉。 默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 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無以過之。 帝嘗謂侍臣曰:「朕求賢三十年,惟得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 」又曰:「如竇漢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為一,斯可謂全人矣。 」後累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 子履,集賢大學士。 李俊民,字用章,澤州人。 得河南程氏傳受之學。 金承安中,舉進士第一,應奉翰林文字。 未幾,棄官不仕,以所學教授鄉裡,從之者甚盛,至有不遠千里而來者。 金源南遷,隱于嵩山,後徙懷州,俄復隱于西山。 既而變起倉猝,人服其先知。 俊民在河南時,隱士荊先生者,授以邵雍《皇極》數。 時之知數者,無出劉秉忠之右,亦自以為弗及也。 世祖在潛籓,以安車召之,延訪無虛日。 遽乞還山,世祖重違其意,遣中貴人護送之。 又嘗令張仲一問以禎祥,及即位,其言皆驗。 而俊民已死,賜謚莊靜先生。 列傳第四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宋子貞 宋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也。 性敏悟好學,工詞賦。 弱冠,領薦書試禮部,與族兄知柔同補太學生,俱有名于時,人以大小宋稱之。 金末,潞州亂,子貞走趙、魏間。 宋將彭義斌守大名,闢為安撫司計議官。 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台嚴實。 實素聞其名,招置幕府,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先是,實每令人請事于朝,托近侍奏決,不經中書,因與丞相耶律楚材有違言。 子貞至,勸實致禮丞相,通慇勤,凡奏請,必先咨稟。 丞相喜,自是交歡無間,實因此益委信子貞。 太宗四年,實戍黃陵,金人悉力來攻。 與戰不利,敵勢頗張,曹、濮以南皆震。 有自敵中逃歸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恟懼。 子貞請于實,斬揚言者首以令諸城,境內乃安。 汴梁既下,饑民北徙,餓殍盈道。 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餘人。 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見周給,且薦用之。 拔名儒張特立、劉肅、李昶輩于覊旅,與之同列。 四方之士聞風而至,故東平一時人材多於他鎮。 七年,太宗命子貞為行台右司郎中。 中原略定,事多草創,行台所統五十餘城,州縣之官或擢自將校,或起由民伍,率昧于從政。 甚者專以掊克聚斂為能,官吏相與為貪私以病民。 子貞仿前代觀察採訪之制,命官分三道糾察官吏,立為程式,與為期會,黜貪墯,獎廉勤,官府始有紀綱,民得蘇息。 東平將校,占民為部曲戶,謂之腳寨,擅其賦役,幾四百所。 子貞請罷歸州縣。 實初難之,子貞力言乃聽,人以為便。 實卒,子忠濟襲爵,尤敬子貞。 請于朝,授參議東平路事,兼提舉太常禮樂。 子貞作新廟學,延前進士康曄、王磐為教官,招致生徒幾百人,出粟贍之,俾習經藝。 每季程試,必親臨之。 齊魯儒風,為之一變。 歲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貞至濮,問以方略。 對曰:「本朝威武有餘,仁德未洽。 所以拒命者,特畏死爾,若投降者不殺,脅從者勿治,則宋之郡邑,可傳檄而定也。 」世祖善其言。 中統元年,授益都路宣撫使。 未幾,入覲,拜右三部尚書。 時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貞裁定。 李璮叛,據濟南,詔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 子貞單騎至濟南,觀璮形勢,因說丞相史天澤曰:「璮擁眾東來,坐守孤城,宜增築外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絶,不攻自破矣。 」議與天澤合,遂擒璮。 子貞還,上書陳便宜十事,大略謂:「官爵人主之柄,選法宜盡歸吏部。 律令國之紀綱,宜早刊定。 監司總統一路,用非其材,不厭人望,乞選公廉有才德者為之。 今州縣官相傳以世,非法賦斂,民窮無告,宜遷轉以革其弊。 」又請建國學教冑子,敕州郡提學課試諸生,三年一貢舉。 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 至元二年,始罷州縣官世襲。 遣子貞與左丞相耶律鑄行山東,遷調所部官。 還,授翰林學士,參議中書省事。 奏請班俸祿,定職田,從之。 俄拜中書平章政事。 復陳時務之切要者十二策。 帝頗悔用子貞晚。 未幾,以年老求退,帝曰:「卿氣力未衰,勉為朕留,措置大事,俟百司差有條理,聽卿自便。 」三年十一月,懇辭,乃得請。 特敕中書,凡有大事,即其家訪問。 子貞私居,每聞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 卒年八十一。 始病,家人進醫藥,卻之曰:「死生有命,吾年逾八十,何以藥為!」病危,諸子請遺言,子貞曰:「吾平昔教汝者不少,今尚何言耶!」 子渤,字齊彥,有才名,官至集賢學士。 ○商挺 商挺,字孟卿,曹州濟陰人。 其先本姓殷氏,避宋諱改焉。 父衡,僉陝西行省員外郎,以戰死。 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趙天錫,與元好問、楊奐游。 東平嚴實聘為諸子師。 實卒,子忠濟嗣,闢挺為經歷,出為曹州判官。 未幾,復為經歷,贊忠濟興學養士。 第2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