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胖①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賣 劣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胖以中牟②畔民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④;不曰白乎,涅⑤而 不緇(6)。 吾豈匏瓜(7)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註釋】 ①佛胖:晉國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縣的縣官,當趙簡子攻 打范中行,圍攻中牟縣時,佛胖背叛了范中行,同時堅守中牟抵抗趙簡子。 ②中牟:晉國的縣城,在今河北省邢台和邯鄲之間,不是河南的中牟。 ③ :同「叛」。 ④磷:薄。 ⑤涅:染黑。 (6)綴:黑色。 (7)匏瓜:這裡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蘆。 【譯文】 佛胖召孔子,孔子想去。 子路說:「以前我聽老師您說蜘過: 『親身為非作歹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 』佛胖據中牟而叛亂,您 卻要去,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是啊,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不 過,不是有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薄;不是有潔白的東西嗎? 也染不黑。 我難道是個苦葫蘆嗎?怎麼能夠只掛在那裡而不能讓 人食用呢?」 【讀解】 這段話有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還是孔子通權達變的思想。 按理說,莫說子路,就是我 們一般人對孔子要去應一個叛亂家臣的招聘也是不理解的。 因為 孔子不僅對家臣執國政,就是對大夫執國政也是反對的,怎麼還 會去為一個叛亂的家臣效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話,我們可 以揣摸出,他之所以想應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亂 而反對大夫專權,恢復「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甚而至于達達「禮 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並不是想和叛亂者同流合污。 這樣說 起來,是不是有點「曲綫救國」的味道了呢? 這段話中的第二個要點是孔子會不會和叛亂者同流合污的問 題,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這一點。 老師您不是自己說過不能到 為非作歹的人那裡去嗎,現在怎麼又出爾反爾,要到佛伴這個叛 亂者那裡去了呢?孔子於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的道理加 以回答,就像我們說「出污泥而不染」一樣。 真正的君子,是在 任何環境中都能堅守自己的節操的。 最後,孔子還說:我難道是個苦葫蘆嗎?只能掛在那裡面不 能供人食用!這又一次表達了孔子積極入世,希望能夠「行義以 達其道」的思想。 六言六蔽 【原文】 子曰:「由也!女①聞六言六蔽②矣乎?」對曰:「未也。 」“居③! 吾語女。 好仁不好學④,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5);好 信不好學,,其蔽也賊(6);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7);好勇不好學,其 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註釋】 ①女:同「汝」,你。 ②六言六蔽:六言指下文說的仁、智、信、直、 勇,剛六種品德,六蔽指與言想對的愚、蕩、賊、,絞、亂、狂。 蔽同 「弊」。 ③居:坐。 ④不好學:指不學就不能明理,不能把握好「六 言」的分寸,所以會出現「六蔽」。 (5)蕩:指無所適從。 (6)賊:害。 (7)絞:尖刻刺人。 【譯文】 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 答:「沒有。 」孔子說:「來坐下!我告訴你。 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 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 放蕩不覊;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 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 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 自大。 」 【讀解】 這裡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 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喜好好而 加以修養的。 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通權這變地把 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 美好的品德)變成「六蔽」。 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 中都是很多的。 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 戰,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 建議衝鋒過去消滅楚軍。 可 宋襄公為了表示「仁」,說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 河列好陣以後才開戰。 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因傷腿而送 了命。 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 此外如著名的 「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故事,實№上也是說的「好仁不好學,其 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 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 講信用,結果拚命害了自己。 這些教訓都是非常深刻的。 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 主義,反對理論脫離實№。 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 具體分析,通權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 這是 要我們特別加以 注意的。 詩的偉大作用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 怨。 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 【註釋】 ①邇(er):近。 【譯文】 孔于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 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 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 【讀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讚頌。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 孔子的這段話裡實№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