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 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裡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裡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道德與政治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註釋】 北辰:北極星 共:同「拱」,環抱,環繞。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執政者便會像北極星一樣,居于一定的位置,別的星辰都環繞着它。 」 【讀解】 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治是德政,與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說,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紂之治是暴政。 翻開二十五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與暴政的歷史,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遺臭萬年,這已是沒有什麼可以可討論的了。 可討論的是德治與法治的問題。 誠如聖人所說,德治是執政者像北極星一樣居于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環繞着他,或者說,像眾星拱月一樣。 這樣一來,執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賢明仁君,人民算是運氣好,天下大治;可一旦運氣不佳,遇到昏亂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 說到底,德治從本質上說來蘊含這極大的人治的成分,而與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齟齬。 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進一步說,也正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詩與政治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註釋】 《詩》三百:《詩》指《詩經》,《詩經》共有詩305篇。 這裡說「三百」是舉其整數。 蔽: 概括。 思無邪:原本是《詩經 魯頌 同》中的一句;孔子借來評論整部《詩經》。 「思」在《同》篇裡本是無義的語首詞,但孔子卻引用它當「思想」解。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純正無邪。 」 【讀解】 孔子此語一出,給詩與政治,乃至整個中國文學與政治訂下了千年不解之緣。 「文以載道」,「文學為政治服務」成為不容辯駁的信條,由此而主宰着中國詩與文學的命運,形成了中國詩與文學的總體特色--具有極強的政治傾向性。 從實際情況來看,《詩經》305篇,哪能篇篇都「思無邪」,完全符合孔聖人或儒教的要求呢?僅僅看它的第一篇「關關唯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纏綿俳惻的情詩,只不過孔聖人把它作了服務於政治,「可施于儀禮」。 人生的歷程和滋味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踰矩。 」 【註釋】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習慣用「有」字,而不用「又」字。 「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歲為入學的年齡。 「立」:自立 「不惑」:不迷惑 「天命」:上天的意志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 【讀解】 與其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不如說「人到七十萬事休」。 表面上看,聖人似乎說人到七十已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但實際上,這種「自由」,這種“從心所欲不踰矩“是以慾望的消退為代價而換來的。 也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還有什麼呢?即使隨心所欲,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更不要說有什麼超越法度和越軌的行動了 德治與法治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註釋】 道:通「導」,訓導、引導、領導的意思。 齊:整治 免:避免 格:至,來,引申為歸服 【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訓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並沒有自覺的廉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並且心悅誠服」 【讀解】 這裡的對話實際上說的是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區別;儒家政治主張德治,以道德和禮教約束民眾;法家政治主張法治,以政令、刑法驅遣民眾。 德治側重於心,法治兼用,儒、法並行。 如果我們從實際出發,考察歷史和現實,顯然還是衛文子德主張比較行的通一些。 養生送死,孝不違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註釋】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下文的孟孫也指他。 」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禦:「駕車」。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 孔子回答說:「不違背。 」 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違背。 」」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時候,要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要依照禮節祭祀他們。 」 【讀解】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