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丙戌朔,次奉聖州。 詔曰;「朕屢敕將臣,安輯懷附,無或侵擾。 然愚民無知,尚多逃匿山林,即欲加兵,深所不忍。 今其逃散人民,罪無輕重,咸與矜免。 有能率眾歸附者,授之世官。 或奴婢先其主降,並釋為良。 其佈告之,使諭朕意。 」蔚州降。 庚寅,余睹等遣蔚州降臣翟昭彥、徐興、田慶來見。 命昭彥、慶皆為刺史,興為團練使。 詔曰:「比以幽、薊一方招之不服,今欲帥師以往,故先安撫山西諸部。 汝等既已懷服,宜加撫存。 官民未附已前,罪無輕重及系官逋負,皆與釋免,諸官各遷敘之。 」丁酉,蔚州翟昭產、田慶殺知州事蕭觀寧等以叛。 丙午,復降。 十一月,詔諭燕京官民,王師所至,降者赦其罪,官皆仍舊。 十二月,上伐燕京。 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勝口,銀術哥出居庸關,婁室為左翼,婆盧火為右翼,取居庸關。 丁亥,次媯州。 戊子,次居庸關。 庚寅,遼統軍都監高六等來送款。 上至燕京,入自南門,使銀術哥、婁室陣于城上,乃次於城南。 遼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樞密使曹勇義,副使張彥忠,參知政事康公弼,僉書劉彥宗奉表降。 辛卯,遼百官詣軍門叩頭請罪,詔一切釋之。 壬辰,上禦德勝殿,群臣稱賀。 甲午,命左企弓等撫定燕京諸州縣。 詔西京官吏曰:「乃者師至燕都,已皆撫定。 唯蕭妃與官屬數人遁去,已發兵追襲,或至彼路,可執以來。 」黃龍府叛,宗輔討平之。 七年正月丁巳,遼奚王回離保僭稱帝。 甲子,遼平州節度使時立愛降。 詔曲赦平州。 又詔諳班勃極烈曰:「比遣昂徙諸部民人于嶺東,而昂悖戾,騷動煩擾,致多怨叛。 其違命失眾,當置重典。 若或有疑,禁錮以待。 」庚午,詔中京都統斡論曰:「聞卿撫定人民,各安其業,朕甚嘉之。 回離保聚徒逆命,汝宜計畫,無使滋蔓。 」壬申,詔招諭回離保。 癸酉,以時立愛言招撫諸部。 己卯,宋使來議燕京、西京地。 庚辰,宜、錦、乾、顯、成、川、豪、懿等州皆降。 甲申,詔曰:「諸州部族歸附日淺,民心未寧。 今農事將興,可遣分諭典兵之官,無縱軍士動擾人民,以廢農業。 」 二月乙酉朔,命撒八詔諭興中府,降之。 遼來州節度使田顥、隰州刺史杜師回、遷州刺史高永福、潤州刺史張成皆降。 壬辰,詔諳版勃極烈曰:「郡縣今皆撫定,有逃散未降者,已釋其罪,更宜招諭之。 前後起遷戶民,去鄉未久,豈無懷土之心?可令所在有司,深加存恤,毋輒有騷動。 衣食不足者,官賑貸之。 」癸巳,詔曰:「頃因兵事未息,諸路關津絶其往來。 今天下一家,若仍禁之,非所以便民也。 自今顯、咸、東京等路往來,聽從其便。 其間被虜及鬻身者,並許自贖為良。 」仍令馳驛佈告。 興中、宜州復叛。 宋使趙良嗣來,請加歲幣以代燕稅,及議畫疆與遣使賀正旦生辰、置榷場交易,並計議西京等事。 癸卯,銀術哥、鐸剌如宋。 乙巳,詔都統杲曰:「新附之民有材能者,可錄用之。 」戊申,詔平州官與宋使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 癸丑,大赦。 是月,改平州為南京,以張覺為留守。 三月甲寅朔,將誅昂,以習不失諫,杖之七十,仍拘泰州。 戊午,都統杲等言耶律麻哲告余睹、吳十、鐸刺等謀叛,宜早圖之。 上召余睹等,從容謂之曰:「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固非汝等之力。 今聞汝等謀叛,若誠然耶,必須鞍馬甲冑器械之屬,當悉付汝,朕不食言。 若再為我擒,無望免死。 欲留事朕,無懷異志,吾不汝疑。 」余睹等皆顫慄不能對。 命杖鐸剌七十,余並釋之。 宋使盧益、趙良嗣、馬宏以國書來。 四月丁亥,遣斡魯、宗望襲遼主于陰山。 壬辰,覆書于宋。 師初入燕,遼兵復犯奉聖州,林牙大石壁龍門東二十五里。 都統斡魯聞之,遣照立、婁室、馬和尚等率兵討之,生獲大石,悉降其眾。 癸巳,詔曰:「自今軍事若皆中覆,不無留滯。 應此路事務申都統司,余皆取決樞密院。 」契丹九斤取聚黨興中府作亂,擒之,九斤自殺。 命習古乃、婆盧火監護長勝軍,及燕京豪族工匠,由松亭關徙之內地。 己亥,次儒州。 斡魯、宗望等襲遼權六院司喝離質于白水濼,獲之。 其宗屬秦王、許王等十五人降。 聞遼主留輜重青塚,以兵萬人往應州,遣照裡、背荅、宗望、婁室、銀術哥等追襲之。 宗望追及遼主,決戰,大敗之,獲其子趙王習泥烈及傳國璽。 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張覺據城叛。 丙寅,次野狐嶺。 己巳,次落藜濼。 斡魯等以趙王習泥烈、林牙大石、附馬乳奴等來獻,並上所獲國璽。 宗雋以所俘遼主子秦王、許王、女奧野等來見。 奚路都統撻懶攻速古、啜裡、鐵尼所部十三岩,皆平之。 又遣奚馬和尚攻下達魯古並五院司諸部,執其節度乙列。 回離保為其下所殺。 辛巳,詔諭南京官民。 六月壬午朔,次鴛鴦濼。 是日,闍母敗張覺于營州。 丙申,上不豫,將還上京,命移賚勃極烈宗翰為都統,昊勃極烈昱、迭勃極烈斡魯副之,駐兵雲中,以備邊。 己酉,次斡獨山驛,召諳班勃極烈吳乞買。 七月辛酉,次牛山。 宗翰還軍中。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乙未,次渾河北。 諳班勃極烈吳乞買率宗室百官上謁。 戊申,上崩于部堵濼西行宮,年五十六。 九月癸丑,梓宮至上京。 乙卯,葬宮城西南,建寧神殿。 丙辰,諳班勃極烈即皇帝位。 天會三年三月,上尊謚曰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立原廟于西京。 天會十三年二月辛酉,改葬和陵,立《開天啟祚睿德神功之碑》于燕京城南嘗所駐蹕之地。 皇統四年,改和陵曰睿陵。 五年十月,增謚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 貞元三年十一月,改葬于大房山,仍號睿陵。 贊曰:太祖英謨睿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 世祖陰有取遼之志,是以兄弟相授,傳及康宗,遂及太祖。 臨終以太祖屬穆宗,其素志蓋如是也。 初定東京,即除去遼法,減省租稅,用本国制度。 遼主播越,宋納歲幣,以幽、薊、武、朔等州與宋,而置南京于平州。 宋人終不能守燕、代,卒之遼主見獲,宋主被執。 雖功成於天會間,而規摹運為賓自此始。 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 鳴呼,雄哉! 第三 本紀第三 太宗 太宗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諱晟,本諱吳乞買,世祖第四子,母曰翼簡皇后拏懶氏,太祖母弟也。 遼太康元年乙卯歲生。 初為穆宗養子。 收國元年十月,命為諳班勃極烈。 太祖征伐,常居守。 天輔五年,賜詔曰:「汝惟朕之母弟,義均一體,是用汝貳我國政。 凡軍事違者,閲實其罪,從宜處之。 其餘事無大小,一依本朝舊制。 」 天輔七年六月,太祖次鴛鴦濼,有疾。 至斡獨山驛,召赴行在。 詔曰:“今遼主盡喪其師,奔于夏國。 遼官特列、遙設等劫其子雅裡而立之,已留宗翰等措畫。 朕親巡已久,功亦大就,所獲州部,政須綏撫,是用還都。 八月中旬,可至春州,汝率內戚迎我,若至豹子崖尤善。 ”八月乙未,會于渾河北。 戊申,太祖崩。 九月乙卯,葬太祖于宮城西。 國論勃極烈杲、鄆王昂、宗峻、宗干率宗親百宮請正帝位,不許,固請,亦不許。 宗干率諸弟以赭袍被體,置璽懷中。 丙辰,即皇帝位。 己未,告祀天地。 丙寅,大赦中外。 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年。 癸酉,發春州粟,賑降人之徙于上京者。 戊寅,詔諸猛安賦米,給戶口在內地匱乏者。 南路軍帥闍母,敗張覺于樓峰口。 十月壬辰,詔以空名宣頭百道給西南、西北兩路都統宗翰,曰:「今寄爾以方面,如當遷授必待奏請,恐致稽滯,其以便宜從事。 」己亥,上京慶元寺僧獻佛骨,卻之。 闍母及張覺戰于兔耳山,闍母敗績。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