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儀: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 前期,置百柱天棚。 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禦容,乃射柳。 皇帝再射,親王、宰執以次各一射。 中柳者質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質之。 不勝者進飲於勝者,然後各歸其冠服。 又翼日,植柳天棚之東南,巫以酒醴,黍稗薦植柳,祝之。 皇帝、皇后祭東方畢,子弟射柳。 皇族、國舅、群臣與禮者,賜物有差。 既三日雨,則賜敵烈麻都馬四疋、衣四襲;否則以水沃之。 道宗清寧元年,皇帝射柳訖,詣風師壇,再拜。 柴冊儀:擇吉日。 前期,置柴冊殿及壇。 壇之制,厚積薪,以木為三級壇,置其上。 席百尺氈,龍文方茵。 又置再生母后搜索之室。 皇帝入再生室,行再生儀畢,八部之叟前導後扈,左右扶翼皇帝冊殿之東北隅。 拜日畢,乘馬,選外戚之老者禦。 皇帝疾馳,仆,禦者、從者以氈覆之。 皇帝詣高阜地,大臣、諸部帥列儀仗,遙望以拜。 皇帝遣使敕曰:「先帝升遐,有伯叔父兄在,當選賢者。 沖人不德,何以為謀?」群臣對曰:「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願盡心,敢有他圖。 」皇帝令曰:「必從汝等所願,我將信明賞罰。 爾有功,陟而任之;爾有罪,黜而棄之。 若聽朕命,則當謨之。 」僉曰:「唯帝命是從。 」皇帝于所識之地,封土石以志之。 遂行。 拜先帝禦容,宴饗群臣。 翼日,皇帝出冊殿,護衛太保扶翼升壇。 奉七廟神主置龍文方茵。 北、南府宰相率群臣圜立,各舉氈邊,贊祝訖,樞密使奉玉寶、玉冊入。 有司讀冊訖,樞密使稱尊號以進,群臣三稱「萬歲」,皆拜。 宰相、北南院大王、諸部帥進赭、白羊各一群。 皇帝更衣,拜諸帝禦容。 遂宴群臣,賜賚各有差。 拜日儀:皇帝升露台,設褥,嚮日再拜,上香。 門使通,閣使或副、應拜臣僚殿左右階陪位,再拜。 皇帝升坐。 奏榜訖,北班起居畢,時相已下通名再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又再拜,各祗候。 宣徽已下橫班同。 諸司、闔門、北面先奏事;餘同。 教坊與臣僚同。 告廟儀:至日,臣僚昧爽朝服,詣太祖廟。 次引臣僚,合班,先見禦容,再拜畢,引班首左上,至褥位,再拜。 贊上香,揖欄內上香畢,復褥位,再拜。 各祗候立定。 左右舉告廟祝版,於禦容前跪捧。 中書舍人跪,讀訖,興,退。 引班首左下,複位,又再拜。 分引上殿,次第進酒三。 分班引出。 謁廟儀:至日昧爽,南北臣僚各具朝服,赴廟。 車駕至,臣僚於門外依位序立,望駕鞠躬。 班首不出班,奏「聖躬萬福」。 舍人讚各祗候畢,皇帝降車,分引南北臣僚左右入,至丹墀褥位。 合班定,皇帝升露台褥位。 宣徽贊皇帝再拜,殿上下臣僚陪位皆再拜。 上香畢,退,複位,再拜。 分引臣僚左右上殿位立,進禦容酒依常禮。 若即退,再拜。 舍人讚「好去」,引退。 禮畢。 告廟、謁廟,皆曰拜容。 以先帝、先後生辰及忌辰行禮,自太宗始也。 其後正旦、皇帝生辰、諸節辰皆行之。 若忌辰及車駕行幸,亦嘗遣使行禮。 凡瑟瑟、柴冊、再生、納後則親行之。 凡柴冊、親征則告;幸諸京則謁。 四時有薦新。 孟冬朔拜陵儀:有司設酒饌于山陵。 皇帝、皇后駕至,敵烈麻都奏「儀辦」。 闔門使贊皇帝、皇后詣位四拜訖,巫贊祝燔胙及時服,酹酒薦牲。 大臣,命婦以次燔胙,四拜。 皇帝、皇后率群臣、命婦,循諸陵各三匝。 還宮。 翼日,群臣入謝。 節儀: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國俘掠人民,或臣下進獻人口,或犯罪沒官戶,皇帝親覽閒田,建州縣以居之,設官治其事。 及帝崩,所置人戶、府庫、錢粟,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 節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廬之前。 又築土為台,高丈餘,置大盤于上,祭酒食撒於其中,焚之,國俗謂之節。 歲除儀:初夕,敕使及夷離畢率執事郎君至殿前,以鹽及羊膏置爐中燎之。 巫及大巫以次贊祝火神訖,闔門使贊皇帝面火再拜。 初,皇帝皆親拜,至道宗始命夷離畢拜之。 ※校勘記 一:太宗幸幽州大悲閣遷白衣觀音像宗,原誤「祖」。 據地理志一永州興王寺遷白衣觀音像事改。 二:壇之制至龍文方茵按燕北錄:「柴籠之制,高三十二尺,用帶皮榆柴疊成,上安黑漆木壇三層,壇安禦帳。 」 第五十捲 志第十九 禮志二 凶儀 喪葬儀:聖宗崩,興宗哭臨于涂殿。 大行之夕四鼓終,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 奉柩出殿之西北門,就 車,藉以素。 巫者除之。 詰旦,發引,至祭所,凡五致奠。 太巫祈禳。 皇族、外戚、大臣、諸京官以次致祭。 乃以衣、弓矢、鞍勒、圖畫、馬駝、儀衛等物皆燔之。 至山陵,葬畢,上哀冊。 皇帝禦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 又東向,再拜天地訖,乘馬,率送葬者過神門之木乃下,東向又再拜。 翼日詰旦,率群臣、命婦詣山陵,行初奠之禮。 升禦容殿,受遺賜。 又翼日,再奠如初。 興宗崩,道宗親擇地以葬。 道宗崩,涂于遊仙殿,有司奉喪服。 天祚皇帝問禮于總知翰林院事耶律固,始服斬衰;皇族、外戚、使相、矮墩官及郎君服如之;餘官及承應人皆白衣巾以入,哭臨。 惕隱、三父房、南府宰相、遙輦常袞、九奚首郎君、夷離畢、國舅詳穩、十閘撒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次薦奠,進鞍馬、衣襲、犀玉帶等物,表列其數。 讀訖,焚表。 諸國所賻器服,親王、諸京留守奠祭、進賻物亦如之。 先帝小前一日,皇帝喪服上香,奠酒,哭臨。 其夜,北院樞密使、契丹行宮都部署入,小。 翼日,遣北院樞密副使、林牙,以所器服,置之幽宮。 靈柩升車,親王推之,至食之次。 蓋遼國舊俗,於此刑羊以祭。 皇族、外戚、諸京州官以次致祭。 至葬所,靈柩降車,就,皇帝免喪服,步引至長福岡。 是夕,皇帝入陵寢,授遺物于皇族、外戚及諸大臣,乃出。 命以先帝寢幄,過於陵前神門之木。 帝不親往,遣近侍冠服赴之。 初奠,皇帝、皇后率皇族、外戚、使相、節度使、夫人以上命婦皆拜祭,循陵三匝而降。 再奠,如初。 辭陵而還。 上冊儀:先一日,於涂殿西廊設禦幄並臣僚幕次。 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協律郎設舉麾位。 至日,北、南面臣僚朝服,昧爽赴涂殿。 先置冊、寶案于西廊下。 闔使引皇帝至禦幄,服寬衣皂帶。 臣僚班齊,分班引入,向殿合班立定。 引冊案上殿至褥位,寶案次之,設於西階。 闔使引皇帝自西階升殿。 初行,樂作;至位立,樂止。 宣徽使揖皇帝鞠躬再拜,陪位者皆再拜。 翰林使執台盞以進,皇帝再拜。 引至神座前,跪,奠三,樂作;進奠訖,複位,樂止。 又再拜,陪位者皆再拜。 引皇帝于神座前,北面立。 捧冊函者去蓋,進前跪。 冊案退,置殿西壁下。 引讀冊者進前,伏跪,自通全銜臣讀冊。 讀訖,伏興,複位。 捧冊函者置於案上,捧寶函者進前跪,讀寶官通銜跪讀訖,引皇帝至褥位再拜,陪位者皆再拜。 禮畢,引皇帝歸禦幄。 初行,樂作;至禦幄,樂止。 引臣僚分班出。 若皇太后奠酒,依常儀。 忌辰儀:先一日,奏忌辰榜子,預寫名紙。 大紙一幅,用陰面後第三行書「文武百僚宰臣某以下謹詣西上闔門進名奉慰」。 至日,應拜大小臣僚並皂衣、皂嚝帶,四鼓至時,於幕次前,在京於僧寺,班齊,依位望闕敘立。 直日舍人跪右,執名紙在前,班首以下皆再拜。 引退。 名紙於宣徽使面付內侍奏聞。 第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遼史》
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