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崇峻天皇。 次推古天皇,欽明天皇之女也。 次舒明天皇,次皇極天皇。 次孝德天皇,白雉四年,律師道照求法至中國,從三藏僧玄奘受經、律、論,當此土唐永徽四年也。 次天豐財重日足姬天皇,令僧智通等入唐求大乘法相教,當顯慶三年。 次天智天皇,次天武天皇,次持總天皇。 次文武天皇,大寶三年,當長安元年,遣粟田真人入唐求書籍,律師道慈求經。 次阿閉天皇,次皈依天皇。 次聖武天皇,寶龜二年,遣僧正玄入朝,當開元四年。 次孝明天皇,聖武天皇之女也,天平勝寶四年,當天寶中,遣使及僧入唐求內外經教及傳戒。 次天炊天皇。 次高野姬天皇,聖武天皇之女也。 次白璧天皇,二十四年,遣二僧靈仙、行賀入唐,禮五台山學佛法。 次桓武天皇,遣騰元葛野與空海大師及延歷寺僧澄入唐,詣天台山傳智者止觀義,當元和元年也。 次諾樂天皇,次嵯峨天皇,次淳和天皇。 次仁明天皇,當開成、會昌中,遣僧入唐,禮五台。 次文德天皇,當大中年間。 次清和天皇,次陽成天皇。 次光孝天皇,遣僧宗睿入唐傳教,當光啟元年也。 次仁和天皇,當此土梁龍德中,遣僧寬建等入朝。 次醍醐天皇,次天慶天皇。 次封上天皇,當此土周廣順年也。 次冷泉天皇,今為太上天皇。 次守平天皇,即今王也。 凡六十四世。 畿內有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凡五州,共統五十三郡。 東海道有伊賀、伊勢、志摩、尾張、叄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總、常陸凡十四州,共統一百一十六郡。 東山道有通江、美濃、飛單、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凡八州,共統一百二十二郡。 北陸道有若狹、越前、加賀、能登、越中、越後、佐渡凡七州,共統三十郡。 山陰道有丹波、丹彼、徂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伎凡八州,共統五十二郡。 小陽道有播麼、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藝、周防、長門凡八州,共統六十九郡。 南海道有伊紀、淡路、河波、贊耆、伊豫、土佐凡六州,共統四十八郡。 西海道有筑前、築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薩摩凡九州,共統九十三郡。 又有壹伎、對馬、多礻執凡三島,各統二郡。 是謂五畿、七道、三島,凡三千七百七十二都,四百一十四驛,八十八萬三千三百二十九課丁。 課丁之外,不可詳見。 皆{大周}然所記雲。 按隋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名自多利思比孤,遣使致書。 唐永徽五年,遣使獻琥珀、馬腦。 長安二年,遣其朝臣真人貢方物。 開元初,遣使來朝。 天寶十二年,又遣使來貢。 元和元年,遣高階真人來貢。 開成四年,又遣使來貢。 此與其所記皆同。 大中、光啟、龍德及周廣順中,皆嘗遣僧至中國,《唐書》中、《五代史》失其傳。 唐咸亨中及開元二十三年、大曆十二年、建中元年,皆來朝貢,其記不載。 太宗召見{大周}然,存撫之甚厚,賜紫衣,館于太平興國寺。 上聞其國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因嘆息謂宰相曰:「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絶,此蓋古之道也。 中國自唐季之亂,宇縣分裂,梁、周五代享歷尤促,大臣世冑,鮮能嗣續。 朕雖德慚往聖,常夙夜寅畏,講求治本,不敢暇逸。 建無窮之業,垂可久之范,亦以為子孫之計,使大臣之後世襲祿位,此朕之心焉。 」 其國多有中國典籍,{大周}然之來,復得《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第十五一卷,皆金縷紅羅標,水晶為軸。 《孝經》即鄭氏注者。 越王者,乃唐太宗子越王貞;《新義》者,記室參軍任希古等撰也。 {大周}然復求詣五台,許之,令所過續食;又求印本《大藏經》,詔亦給之。 二年,隨台州寧海縣商人鄭仁德船歸其國。 後數年,仁德還。 {大周}然遣其弟子喜因奉表來謝曰:「日本國東大寺大朝法濟大師、賜紫、沙門{大周}然啟:傷鱗入夢,不忘漢主之恩;枯骨合歡,猶亢魏氏之敵。 雖雲羊僧之拙,誰忍鴻霈之誠。 {大周}然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 {大周}然附商船之離岸,期魏闕于生涯,望落日而西行,十萬里之波濤難盡;顧信風而東別,數千里之山嶽易過。 妄以下根之卑,適詣中華之盛。 於是宣旨頻降,恣許荒外之跋涉;宿心克協,粗觀宇內之瑰奇。 況乎金闕曉後,望堯雲于九禁之中;岩扃晴前,拜聖燈于五台之上。 就三藏而稟學,巡數寺而優遊。 遂使蓮華回文,神筆出於北闕之北;貝葉印字,佛詔傳于東海之東。 重蒙宣恩,忽趁來跡。 季夏解台州之纜,孟秋達本國之郊。 爰逮明春,初到舊邑,緇素欣待,侯伯慕迎。 伏惟陛下惠溢四溟,恩高五嶽,世超黃、軒之古,人直金輪之新。 {大周}然空辭鳳凰之窟,更還螻蟻之封。 在彼在斯,只仰皇德之盛;越山越海,敢忘帝念之深。 縱粉百年之身,何報一日之惠。 染筆拭淚,伸紙搖魂,不勝慕恩之至。 謹差上足弟子傳燈大法師位嘉因、並大朝剃頭受戒僧祚乾等拜表以聞。 」稱其本國永延二年歲次戊子二月八日,實端拱元年也。 又別啟,貢佛經,納青木函;琥珀、青紅白水晶、紅黑木患子念珠各一連,並納螺鈿花形平函;毛籠一,納螺杯二口;葛籠一,納法螺二口,染皮二十枚;金銀蒔繪一合,納發二頭,又一合,納參議正四位上藤佐理手書二卷、及進奉物數一卷、表狀一卷;又金銀蒔繪硯一一合,納金硯一、鹿毛筆、松煙墨、金銅水瓶、鐵刀;又金銀蒔繪扇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螺鈿梳函一對,其一納赤木梳二百七十,其一納龍骨十橛;螺鈿書案一、螺鈿書幾一;金銀蒔繪平一合,納白細布五匹;鹿皮籠一,納UU裘一領;螺鈿鞍轡一副,銅鐵鐙、紅絲秋、泥障;倭畫屏風一雙;石流黃七百斤。 咸平五年,建州海賈周世昌遭風飄至日本,凡七年得還,與其國人滕木吉至,上皆召見之。 世昌以其國人唱和詩來上,詞甚雕刻膚淺無所取。 詢其風俗,雲婦人皆被發,一衣用二三縑。 又陳所記州名年號。 上令滕木吉以所持木弓矢輓射,矢不能遠,詰其故,國中不習戰鬥。 賜木吉時裝錢遣還。 景德元年,其國僧寂昭等八人來朝,寂照不曉華言,而識文字,繕寫甚妙,凡問答並以筆札。 詔號圓通大師,賜紫方袍。 天聖四年十二月,明州言日本國太宰府遣人貢方物,而不持本國表,詔卻之。 其後亦未通朝貢,南賈時有傳其物貨至中國者。 熙寧五年,有僧誠尋至台州,止天台國清寺,願留。 州以聞,詔使赴闕。 誠尋獻銀香爐,木患子、白琉璃、五香、水精、紫檀、琥珀所飾念珠,及青色織物綾。 神宗以其遠人而有戒業,處之開寶寺,盡賜同來僧紫方袍。 是後連貢方物,而來者皆僧也。 元豐元年,使通事僧仲回來,賜號慕化懷德大師。 明州又言得其國太宰府牒,因使人孫忠還,遣仲回等貢糹二百匹、水銀五千兩,以孫忠乃海商,而貢禮與諸國異,請自移牒報,而答其物直,付仲回東歸。 從之。 第5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