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字元極,眉州青城人。 紹定二年進士第二。 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 未上,丁母憂。 服除,遷荊南制置司,改闢西川,入為太學正。 丁父憂,服除,召試授秘書省正字兼吳益王府教授,遷校書郎、樞密院編修官。 入對,言:「飛蝗蔽天,願陛下始終一德,庶幾感格天心,消弭災咎。 」又言:「邇來中外之臣,如主兵理財,聽其言無非可用,跡其實類皆欺誣,上下相蒙,無一可信。 陛下先之以至誠,而後天下之事可為也。 」又言:「祖宗立國,不恃兵財法,惟恃民心固結而已。 願陛下常存忠厚之意,勿用峻急之人。 」理宗悅,以臣僚言奉祠。 起知興化軍。 孔子之裔有居氵亟頭鎮者,棟為建廟闢田,訓其子弟。 遷福建提點刑獄,尋加直秘閣兼權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遷都官郎官,又遷左司郎官,尋為右司郎官兼玉牒所檢討官,除宗正少卿。 進對,帝曰:「止是正心修身之說乎?」棟對曰:「臣所學三十年,止此一說。 用之事親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獄,至為簡易。 」時有女冠出入宮禁,頗通請謁,外廷多有以為言者。 棟上疏曰:「陛下何惜一女冠,天下所側目而不亟去之乎?」帝不謂然。 棟曰:「此人密交小人,甚可慮也。 」又言:「京、襄、兩淮、四川殘破郡縣之吏,多是兵將權攝,科取無藝,其民可矜,非陛下哀之,誰實哀之。 」帝從之。 遷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以殿中侍御史周坦論罷。 起直龍圖閣、知建寧府,不拜。 提舉千秋鴻禧觀,遷起居郎兼權侍左侍郎、崇政殿說書,繼遷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以集英殿修撰兼中書舍人兼侍講,出知太平州,以右補闕蕭泰來論罷,依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 起知婺州。 召奏事,以舊職奉祠。 度宗立為太子,帝親擢棟太子詹事。 遷工部侍郎,仍為詹事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兼國子祭灑,遷禮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拜參知政事。 台州守王華甫建上蔡書院,言于朝,乞棟為山主,詔從之。 因卜居于台。 尋授資政殿學士、知建寧府,不拜。 以舊職提舉洞霄宮,復依舊職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 以監察御史胡用虎言罷,仍奉祠。 加觀文殿學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又不拜,仍奉祠。 乃以資政殿大學士充萬壽觀使。 卒,遺表上,帝輟朝,特贈少保。 棟之學本諸周、程氏,負海內重望。 方賈似道入相,登用故老,列之從官,棟亦預焉。 及彗星見,棟乃言蚩尤旗,非彗也,故為世所少雲。 或謂棟姑為是言,陰告于帝,謀逐似道,似道覺之,遂蒙疑而去。 所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人,嘉定十六年進士。 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討論《六經》、諸子百家之言。 調盤石令。 會蜀有兵難,軍需調度不擾而集,更調嘉定府司理參軍。 改知蒲江縣。 巨室挾勢,邑號難治。 希得綏強扶弱,聲聞著聞。 同知樞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聞,召審察,遷行在都進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為通判也。 召為國子監丞,遷太府寺丞,時暫書擬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 時帝斥逐權奸,收召名德,舉朝相慶。 希得以為外觀形狀,似若清明之朝;內察脈息,有類危亡之證。 乃上疏言:「堯、舜、三代之時,無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漢以來,多危亡之事,而常諱危亡之言。 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 後世人主乃履危如履坦,諱言如諱病。 」又言:「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猶未調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根株猶未痛斷。 大權若操握,而不能無旁蹊曲逕之疑;大勢若更張,而未見有長治久安之道。 廷臣之所諷諫,封囊之所奏陳,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 自古甘蹈危亡之機,非獨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臣之所甚懼。 朝廷者,萬化之所自出也,實根於人君之一心。 夫何大明當天,猶有可議者?內小學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儲也。 然歲月逾邁,未睹施行,人心危疑,無所繫屬。 秦、漢而下,嗣不蚤定,事出倉卒,或宮闈出令,或宦寺主謀,或奸臣首議,此皆足以危人之國也。 陛下何憚而不蚤定大計?邸第之盛,人皆知篤于親愛也。 然依馮者眾,輕視王法,請託之行,捷于影響。 楊干,晉侯弟也,亂行于曲梁,而魏絳戮其仆,晉侯始怒而終悔,晉卒以霸。 平原君,趙王弟也,不出租稅,而趙奢刑其用事者,趙王賢而用之,趙卒以強。 皆足以興人之國也。 陛下何為而不少伸國法?今女冠者流,眾所指目;近璫小臣,時竊威福。 此皆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致,豈不謂之危乎?國有善類,猶人有元氣,善類一敗一消,元氣一病一衰。 善類能幾,豈堪數消,沙極則國隨之矣。 陛下明於知人,公于用人,固無權奸再用之意。 然道路之人往往竊議,此元祐、紹聖將分之機也。 禍根猶伏而未去,不幾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決不用史嵩之。 」 遷知大宗正丞兼權金部郎官。 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 希得言:「韶有德望,雖以病告,曷若留奉內祠,侍經幄,亦足為朝廷重。 」又言:「財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費,以實軍儲,以厚民生,敬天莫大於此,豈在崇大宮宇,莊嚴設像哉!」又條救錢楮三策,請置惠民局,帝皆以為可行。 進秘書丞,尋遷著作郎,授江西提舉常平。 役法久壞,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遂提點刑獄,加直秘閣。 未幾,加度支員外郎,尋直寶章閣,移治贛州。 盜有偽號「崔太尉」者,據石壁,連結數郡;劉老龍等聚眾焚掠,一方繹騷。 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 以直寶謨閣、廣西轉運判官兼權靜江府。 尋授直徽猷閣、知靜江府、主管廣西經略安撫司公事兼轉運判官。 母喪,免。 召為秘書少監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入對,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辯,且曰:「君子犯顏敢諫,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為國計,非為身計也。 小人自植朋黨,擠排正人,甘言佞語,一切順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為身計,非為國計也。 」遷宗正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權給事中,兼權刑部侍郎、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時西方用兵,有為嵩之復出計者,謂非此人不能辦。 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執之,出旨諭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報。 又繳鄧泳予祠之命。 右正言邵澤、監察御史吳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繼論罷。 第2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