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日,果得御筆授天錫大理少卿,而天錫去國。 於是太學生池元堅、太常寺丞趙崇潔、左史李昴英皆論擊允升、宋臣。 而讒者又曰:「天錫之論,方叔意也。 」及天錫之去,亦曰:「方叔意也。 」方叔上疏自解,於是監察御史朱應元論方叔,罷相。 既罷,允升、宋臣猶以為未快,厚賂太學生林自養,上書力詆天錫、方叔,且曰:「乞誅方叔,使天下明知宰相台諫之去,出自獨斷,于內侍初無預焉。 」書既上,學舍惡自養黨奸,相與鳴鼓攻之,上書以聲其罪。 乃授方叔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復以監察御史李衢兩劾,褫職罷祠。 後依舊職,與祠,起居郎召澤、中書舍人林存劾罷;監察御史章士元請更與降削,竄廣南。 景定二年,請致仕,乃敘復官職。 度宗即位,方叔以一琴、一鶴、金丹一粒來進。 丞相賈似道恐其希望,諷權右司郎官盧越、左司諫趙順孫、給事中馮夢得、右正言黃鏞相繼請奪方叔官職封爵,制置使呂文德願以己官贖其罪。 咸淳七年,詔敘復致仕。 八年卒。 特贈少師,方叔在相位,子弟干政,若讒余玠之類是也。 論曰:喬行簡弘深好賢,論事通諫。 范鐘、游似同在相位,皆謹飭自將,而意見不侔。 趙方豫計二子後當若何,而葵、范所立,皆如所言,所謂知子莫若父也。 然宋自端平以來,捍禦淮、蜀兩邊者,非葵材館之士,即其偏裨之將。 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 及其筋力既老,而衛國之志不衰,亦曰壯哉!謝方叔相業無過人者,晚困于權臣,至以玩好丹劑為人主壽,坐是貶削,有愧金鏡多矣!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吳潛程元鳳江萬里王龠章鑒陳宜中文天祥 吳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人。 秘閣修撰柔勝之季子。 嘉定十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鎮東軍節度判官。 改簽廣德軍判官。 丁父憂,服除,授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添差通判嘉興府,權發遣嘉興府事。 轉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 紹定四年,遷尚右郎官。 都城大火,潛上疏論致災之由:「願陛下齋戒修省,恐懼對越,菲衣惡食,必使國人信之,毋徒減膳而已。 疏損聲色,必使天下孚之,毋徒徹樂而已。 閹官之竊弄威福者勿親,女寵之根萌禍患者勿昵。 以暗室屋漏為尊嚴之區,而必敬必戒,以恆舞酣歌為亂亡之宅,而不淫不泆。 使皇天后土知陛下有畏之之心,使三軍百姓知陛下有憂之之心。 然後,明詔二三大臣,和衷竭慮,力改弦轍,收召賢哲,選用忠良。 貪殘者屏,回邪者斥,懷奸黨賊者誅,賈怨誤國者黜。 毋併進君子、小人以為包荒,毋兼容邪說、正論以為皇極,以培國家一綫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庶幾天意可回,天災可息,弭災為祥,易亂為治。 」 又言:「重地要區,當豫畜人才以備患。 論大順之理,貫通天人,當以此為致治之本。 」又貽書丞相史彌遠論事:一曰格君心,二曰節奉給,三曰振恤都民,四曰用老成廉潔之人,五曰用良將以禦外患,六曰革吏弊以新治道。 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辭不赴。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 又告執政,論用兵復河南不可輕易,以為:「金人既滅,與北為鄰,法當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 自荊襄首納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開,調度浸廣,百姓狼狽,死者枕藉,使生靈肝腦塗地,得城不過荊榛之區,獲俘不過暖昧之骨,而吾之內地荼毒如此,邊臣誤國之罪,不待言矣。 聞有進恢復之畫者,其算可謂俊傑,然取之若易,守之實難。 征行之具,何所取資,民窮不堪,激而為變,內郡率為盜賊矣。 今日之事,豈容輕議。 」自後,興師入洛,潰敗失亡不貲,潛之言率驗。 遷太府卿兼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 上疏論保蜀之方,護襄之策,防江之算,備海之宜,進取有甚難者三事。 端平元年,詔求直言,潛所陳九事:一曰顧天命以新立國之意,二曰植國本以廣傳家之慶,三曰篤人倫以為綱常之宗主,四曰正學術以還斯文之氣脈,五曰廣畜人才以待乏絶,六曰實恤民力以致寬舒,七曰邊事當鑒前轍以圖新功,八曰楮幣當權新制以解後憂,九曰盜賊當探禍端而圖長策。 以直論忤時相,罷奉千秋鴻禧祠。 改秘閣修撰、權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府,主管江西安撫司。 擢太常少卿,奏造觔斗輸諸郡租,寬恤人戶,培植根本,凡十五事。 進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五辭不允。 又言和戰成敗大計,宜急救襄陽等事。 貽書執政,論京西既失,當招收京淮丁壯為精兵,以保江西。 權工部侍郎、知江州,辭不赴。 請養宗子以系國本,以鎮人心。 改權兵部侍郎兼檢正。 論士大夫私意之敝,以為:「襄、漢潰決,興、沔破亡,兩淮俶擾,三川陷沒。 慾望陛下念大業將傾,士習已壞,以靜專察群情,以剛明消眾慝,警于有位,各勵至公。 毋以術數相高,而以事功相勉;毋以陰謀相訐,而以識見相先。 協謀並智,戮力一心,則危者尚可安,而衰證尚可起也。 」又請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 試工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條具財計凋敝本末,以寬郡民,與轉運使王野爭論利害。 授寶謨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改玉隆萬壽宮。 試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知鎮江府。 言邊儲防禦等十有五事。 改寶謨閣直學士,兼浙西都大提點坑冶,權兵部尚書、浙西制置使。 申論防拓江海,團結措置等事。 進工部尚書,改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乃論艱屯蹇困之時,非反身修德,無以求亨通之理。 乞遴選近族以系人望,而俟太子之生。 帝嘉納。 兼侍讀經筵,以台臣徐榮叟論列,授寶謨閣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辭,提舉南京鴻慶宮。 遂請致仕,授華文閣學士知建寧府,辭。 丁母憂,服除,轉中大夫、試兵部尚書兼侍讀,轉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改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封金陵郡侯。 以亢旱乞罷,免,改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改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 徙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召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入對,言:「國家之不能無敝,猶人之不能無病。 今日之病,不但倉、扁望之而驚,庸醫亦望而驚矣。 願陛下篤任元老,以為醫師,博採眾益,以為醫工。 使臣輩得以效牛溲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 淳祐十一年,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明年,以水災乞解機政。 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又四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 至官,條具軍民久遠之計,告於政府,奏皆行之。 又積錢百四十七萬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輸帛,前後所蠲五百四十九萬一千七百有奇。 以久任丐祠,且累章乞歸田裡,進封崇國公,判寧國府。 還家,以醴泉觀使兼侍讀,召入對,論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 帝嘉納。 拜特進、左丞相,進封慶國公。 奏:「乞令在朝之臣各陳所見,以決處置之宜。 」改封許國公。 大元兵渡江攻鄂州,別將由大理下交址,破廣西、湖南諸郡。 潛奏:「今鄂渚被兵,湖南擾動,推原禍根,良由近年奸臣憸士設為虛議,迷國誤軍,其禍一二年而愈酷。 附和逢迎,壬MF諂媚,積至于大不靖。 臣年將七十,捐軀致命,所不敢辭。 所深痛者,臣交任之日,上流之兵已逾黃、漢,廣右之兵已蹈賓、柳,謂臣壞天下之事,亦可哀已。 」 第2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