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元年,以直秘閣知婺州。 至郡,免催紹定六年分小戶綾羅錢三萬緡有奇。 立淳良、頑慢二籍,勸懲人戶。 措置廣惠倉及諸倉積穀。 奏乞寬減內帑綾羅,申省免用舊例,預解諸色窠名錢,罷開化稅場。 遷太府寺丞,尋遷度支郎中。 詔以汝愚配享寧宗,從必願請也。 兼右司郎中,引見,疏言: 陛下英明密運,斷出於獨,固欲一切轉移之。 然而大權若在我,或者猶有下移之疑;眾正若已開,或者猶有旁徑之疑。 策免二相,銷天變也,去者固難以復留,留者恐終於引去。 虛鼎席以待故老,疑者或意其未必來,而況在數千里之外;責次補以任大政,疑者或意其不敢專,而況于不安其位。 中書,政之本也。 今果何時,尚可含糊意向以啟天下之疑乎?親擢台諫,開言路也,用之未久者,何為輕於易去?去之未幾,何為使之復來?召于外服者,不知果能用之而必堅;除目周行者,不知果能聽之而無諱乎? 朝廷除授,軍國賞罰,本至公也,今有姓名未達于廟堂,而遷擢忽由於中出,斥逐三衙,竟不指名罪狀,而人始得以疑陛下矣。 一除目之頒,一號令之出,雖未必由於閹宦,而人或疑于閹宦;雖未必由於私謁,而人或疑于私謁;雖未必由於戚畹宗邸,而人或疑于戚畹宗邸。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非陛下所私有也,陛下雖有去敝之心,而動涉可疑之跡,陛下亦何樂於此。 時論偉之。 三京兵敗,邊事甚亟,詔條上守禦計,必願言十事:下哀痛之詔,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節財用之宜,縻議和之使,撫無歸之民,處北來之眾,置鎮撫之使,擇帥閫之代,拔未用之將,皆切于邊要。 政府議楮幣日輕,欲令諸州再用印及他為稱提之法,必願力爭不可。 嘉熙元年,貽書政府,論邊防事宜,授右司郎中。 火災,必願應詔上封事,曰:「開邊稔禍之刑,牽制而未行;激變棄城之戮,姑息而未舉。 京、襄淪沒,祖宗之基業莫能保;淮、蜀蹂躪,赤子之冤魂無所依。 履畝之令下而加以抑配,稱提之法嚴而重以告訐。 民無蓋藏,每有轉壑之憂;士不宿飽,常有思亂之志。 」又曰:「台諫、給舍骨鯁之論莫容;左右便嬖浸潤之言易入。 春夏常享,闊略于原廟之尊;節鉞隆恩,慇勤于邸第之貴。 」又曰:「必也正故相專國之罪,嚴貪夫徇國之誅,思室鬼高明之瞰。 先編氓,後親貴,去木妖競治之釁;尚堅固,革奢華,戒宴殿無度之宴酣,節內庭不急之營繕。 」又論濟王及國本事。 遷左司郎中,又遷司農少卿兼左司。 轉對,言:「正氣日消月沮,馴至今日,非惟搢紳不肯論事,下至草茅之士,皆結舌矣。 端平初年,沉痾方去,新病未作,陛下猶勤於咨訪,如恐不及。 今疾攻心腹,決裂將潰,乃不求瞑眩之劑以起其殆,甚可惑也。 」又曰:「毋使人臣以指斥懷疑,毋致陛下以厭言得謗。 」時直士相繼去,故必願及之。 兼敕令所刪修官,拜司農卿,兼職如故。 翼日,改宗正少卿,仍兼刪修敕令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尋兼左司,遷太府卿,仍兼編修、檢討,遷宗正少卿。 詔依舊太府卿,仍兼職,且兼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 轉對,言:「中才庸主,惟其無所知覺,故言不可入,而敗亡隨之。 陛下作敬天之圖,朝夕對越,謂宜天意可回,而熒惑失度,鬱攸煽災,迫近禁門,幾毀左藏。 煙埃方息,白晝隕星,貫日之虹,脅陽之雹,疊見層出。 陛下觀時察變,何由致此?今日之事,動無良策,惟在側身修行,祈天永命而已。 」遷起居舍人,兼職仍舊。 大水,上封事曰:「海潮毀隘,侵迫禁城,災異之來,理不虛發,必上畏天戒,下修人事,易沴召和,轉移于陛下方寸間耳。 」又曰:「《周官》國有大事,則舉大詢之理。 今日之事迫矣,謂宜合眾謀,屈君策,上而搢紳,下而芻蕘,各陳所見,擇其可用之策,以授任事之臣,庶幾千慮一得,以成天下人不因之意。 」暫兼權右郎官。 言:「財非天雨鬼輸,豈可輕施妄用。 長此不已,必至顛覆,異時或得罪。 今之大夫不能為國生財,程異、皇甫鏄之徒乘間捷出,推敲克剝,以術相勝,鑿空取辦,以計巧取,事掊斂,獻羨餘,間架緡錢之令下,而唐祚愈促矣。 願陛下精思熟慮,約已愛民,必如勾踐之臥薪嘗膽,必如衛文公之帛衣布冠,可也。 」權吏部右侍郎,乞免兼檢正,從之。 兼國史修撰。 時邊事急,必願應詔言:「宜敕彭大雅自重慶領王青之兵東下以復夔,責李安民及歸、峽二守以自效,調一將督中流之師,以伐其順流之謀,調一將自間道出鼎、澧之後,以折其搗虛之鋒,調一將助芮興之勢,以備江陵之急。 又宜下湖南遣飛軍及團結民兵之類守沅江、益陽江,以防衝突長沙,盡收江上民船,毋資敵用。 」區畫皆中事機。 暫兼權侍左侍郎。 李宗勉每稱其平允。 暫兼權戶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 請立國本,請親禱雨。 遷戶部侍郎,暫兼給事中。 先是,錢相嘗繳陳洵益贈節使不行,必願復繳奏曰:「李韶向為殿中侍御史,疏論洵益,乞予外祠,以絶窺伺,陛下不行其言,復奪其職,韶不能自安,徑求外補。 今召之不至,正以此故。 若超贈洵益,又繳駁不行,韶愈無來期矣。 陛下忍于去一賢從官,而不忍于沮一已死之內侍,則何以興起治功,振揚國勢?慾望寢洵益節鉞,趣韶供職。 」於是必願三以疾乞祠,不許。 權戶部尚書,疏言:「端平元年,洛師輕出。 明年,德安失,襄陽失。 又明年,固始失,定遠失,六安失,郢、復、荊門失,蜀道蹂,成都破。 又明年,夔、峽徙,浮光降。 又明年,滁陽殲。 越二年,壽春棄。 明年,真陽擾,安豐危,成都遺燼,靡有孑遺。 」又曰:「去冬安豐危而復安,特天幸爾。 君臣動色,太平自賀。 雷作於雪宴之先期,蜀警于大宴之朌命,戒心一弛,赫鑒已隨之矣。 」又乞「諭太府丞,核戶部收支數目,庶見多寡盈虛之實,有餘則儲之以待朝廷之取撥,闕則助之以示宮府之一體。 」二疏迕丞相史嵩之,乞免官、乞祠,皆不許。 以司諫鄭起潛論列,以寶謨閣直學士奉祠;辭職名,不許。 淳祐五年,以華文閣直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三辭,不許。 閩人聞必願至,欣然嘆羡。 必願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惻怛以勤政,行鄉飲酒,旌退士,獎高年,裁僧寺實封之數。 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軍禮見戎帥,申明左翼軍節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勸。 」居官四年,累乞歸,及命召,又三辭,皆不許。 卒,遺表上,贈銀青光祿大夫。 必願才周器博,心平量廣,而又蚤聞家庭忠孝之訓、師友正大之言,故所立卓然可稱雲。 論曰:宋之公族,往往亦由科第顯用,各能以術業自見,汝談、汝讜、希釒官是已。 彥吶帥邊而墮功,亦由廟算之短。 善湘父子克平大盜。 與歡以長者稱。 必願世濟其美,可謂信厚之公子矣。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史彌遠鄭清之史嵩之董槐葉夢鼎馬廷鸞 第2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