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曦既誅,遣將收復。 李貴復西和州,威率眾先登,敗金人,戰于板橋,遂取西和,升統制。 由是威名大振。 天水縣當金人西入路,乃升縣為軍,命威為守,屢立奇功,擢充利州副都統制。 丁父憂,服除,帶禦器械。 久之,調荊鄂都統制、襄陽府駐札,改沔州都統制。 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入蜀,犯湫池堡,又犯白環堡。 威部將石宣、董炤連卻之。 既而金人犯成州,威自西和退保仙人原。 時興元都統制吳政戰死黃牛堡,李貴代政,亟走武休,金人已破武休,遂陷興元,又陷大安軍。 先是,利州路安撫使丁焴聞金人深入,亟遣書招威東入救蜀,又檄忠義總管李好古北上捍禦。 好古出魚關與統領張彪遇,以彪棄迷竹關故,斬之。 彪,威弟也。 威聞彪死,按兵不進。 焴聞之,謂僚佐曰:「吳政身死,李貴復以兵敗,金人所憚惟威。 今好古擅殺其弟,失威心,奈何?且金人在東,非威地分,今可無好古,不可無威。 」遂因好古入見,數其擅殺彪罪,斬之。 遣書速威進救蜀,且使進士田遂往說之。 威感激,夜半調發,鼓行而前,破金人于金斗鎮。 金人雖敗未退,威頓兵不動,潛遣石宣等襲于大安軍,大破之。 金人之來也,擇兩齒馬及精兵凡三千人,至是殲焉,俘其將巴土魯,大將包長壽聞之宵遁。 興元叛兵張福、莫簡作亂,以紅帕蒙首,號「紅巾隊」,焚利州,殺總領楊九鼎,破閬、果,入遂寧,遊騎在潼、漢界,將窺成都。 制置司謂賊勢欲西,非威不可禦。 乃遣威提精兵六千人,自劍、綿至廣漢,盛夏暑劇,休士三日。 俄安丙檄威東進,時賊自遂寧入普州茗山,威進兵重圍,絶其糧道,晝夜迫之。 未幾禽福等十七人戮之,簡自殺,賊遂平。 西夏來約夾攻金人,丙許之。 遣王仕信會夏人于鞏,又命威與利帥程信、興帥陳立等分道併進。 威向秦州。 議初起,威謂:「金人尚強,夏人反覆,未可輕動。 」丙不聽,卒遣威,威黽勉而行,令所部毋得輕發,諸將至城下,無功而還。 丙怒,奏罷其兵柄。 是歲,卒於利州,終揚州觀察使。 威初在行伍,以勇見稱,進充偏裨,每戰輒克,金人聞其名畏憚之。 臨陳戰酣,則精采愈奮,兩眼皆赤,時號「張紅眼」,又號「張鶻眼」,威立「淨天鶻旗」以自表。 每戰不操它兵,有木棓號「紫大蟲」,圜而不刃,長不六尺,揮之掠陣,敵皆靡。 荊、鄂多平川廣野,威曰:「是彼騎兵之利也,鐵騎一沖,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可用。 」乃意創法,名「撒星陳」,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 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隨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 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輒勝。 威禦軍紀律嚴整,兵行常若銜枚,罕聞其聲。 每與百姓避路,買食物則賈倍于市,迄無敢喧。 晚以嗜欲多疾,故不壽雲。 論曰:宋之南渡,邊將之才何其鮮哉!或曰「江南非用武之地」,然古之善兵者,若孫武子,亦吳人也。 抑先王之世,文武無二道,文武既分,宜其才之各有所偏勝也。 趙方少從張栻學、許國之忠,應變之略,隱然有尊俎折衝之風。 其部曲如扈再興、孟宗政後皆為名將,亦方之能獎率也。 方之子范、葵,宗政子珙,後皆以功名自見,不愧其父,有足稱者。 賈涉居方面,亦號有才,及其庶孽,竟至亡國,為可嘆也。 張威者善於禦眾,故所至立功雲。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汪若海張運柳約李舜臣孫逢吉章穎商飛卿劉穎徐邦憲 汪若海,字東叟,歙人。 未弱冠,游京師,入太學。 靖康元年,金人侵擾,朝廷下詔求知兵者,若海應詔,未三刻而文成,擢高等。 時已割河北地。 其年冬,再犯京師,若海謂:「河北國家重地,當用河北以攬天下之權,不可怯懦以自守,閉關養敵,坐受其敝。 」屬康王起兵相州,乃上書樞密曹輔,請立王為大元帥,擁兵鎮撫河北,以掎金人之後,則京城之圍自解。 輔大喜,即以其書進欽宗,用為參謀,遣如康王所。 宰相何執異議,以道梗為辭,不果遣。 京城失守,若海述麟為書以獻。 及二帝北行,袖書抗粘罕,請存趙氏。 縋而出,謁康王于濟州,謂神器久虛,異姓僭竊,宜蚤即位,以圖中興。 一日間三被顧問,補修職郎,充帳前差使。 高宗既即位,推恩改承奉郎,遷江南經制使,轉承事郎,監登聞檢院。 五府交闢,改屬右府。 朝廷以張浚宣撫川、陝,議未決。 若海曰:「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 今以東南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將圖恢復,必在川、陝。 」乃往見浚,極談終日,浚大驚,闢以自隨,以親老辭。 繼論軍食,迕執政,通判沅州,以讒奪籍,謫英州。 道出臨川,時節制江夏軍馬李允文擁眾數十萬,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討使張俊屯江西,參謀官湯東野與若海故,得若海道中,喜甚。 謂曰:「李允文懷反側,非君莫能開其自新。 」若海即馳往,諭以成敗逆順,示以朝廷威德,復談三策以動之,辭旨明暢。 允文大感悟,即舉軍東下。 若海復為書招其徒張用、曹成、李宏、馬友同歸朝廷。 用一見,以其眾二十萬解甲效順,惟成疑貳有他志,若海移書責之。 成怒,將殺若海,若海夜宿王林軍帳,以計得林軍印,遂奪其眾五千人。 翼日,成遂遁。 若海遺宏書,使刺成以自歸;宏得書圖成而力不勝,復走長沙刺友,群盜解散。 若海遂以林五千人歸招討使張俊,俊乃班師凱旋,軍容愈盛。 時朝廷方出師,若海以為為國家者,當化盜賊為我用,不可失英雄為國患。 因獻平寇策,朝廷悉用之。 其後李宏為劉忠所並,死長沙;劉忠為韓世忠所破,走劉豫;曹成走廣而復降,湖湘遂安。 尋復承務郎、監潭州南嶽廟、通判辰州。 紹興九年,復三京,祗謁陵寢,事還,以前功,旬月四遷至承議郎、通判順昌府。 金人奄至,太尉劉錡甫至,眾不滿三萬,遣人丐援于朝,無敢往者。 若海毅然請行,具述錡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師濟之,必有成功,朝廷從之,金兵果敗去。 闢淮北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 拓皋之役,復以勞兩轉至朝散郎、通判洪州,未上,丁內艱。 服除,添差通判信州。 秩滿,遷湖北帥司參議。 知道州,陛辭得對,上曰:「久不見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閣、知江州,丁父憂。 時方經略中原,朝廷議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達高亮,深沈有度,恥為世俗章句學,為文操紙筆立就,蹈厲風發。 高宗嘗以片紙書若海名諭張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 」會浚去國,不果召。 張運,字南仲,信之貴溪人,唐宰相文瓘之後。 父貫,右通直郎,累贈太中大夫。 運年二十五,以太學生登宣和三年進士第,賜同上捨出身,調桂陽監藍山縣丞。 縣闕令,運攝縣事。 縣與諸獠接壤,因俗為治,吏民安之。 臨武寇與諸獠合,大剽掠,運親帥兵禽之。 遷潭州攸縣尉。 高宗南渡,劇賊王在據岐山,潭帥徵兵戍岳,運將二千人先至岳。 賊平,改臨江新淦丞。 縣新被兵,令不能支,沿江撫諭使張匯劾罷之,以運攝縣事。 運撥煨燼,考版籍,正租賦,數月之間,敝除而民定。 第1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