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師魯,字幾聖,漳州龍溪人。 紹興中,擢進士第,歷知莆田、福清縣。 嘗決水利滯訟,闢陂洫綿四十里。 歲大侵,發廩勸分有方而不遏糴價,船粟畢湊,市糴更平。 鄭伯熊為常平使,薦于朝,帥陳俊卿尤器重之。 召為官告院,遷國子丞,除江東提舉。 時天雨土,日青無光,都人相驚,師魯陛辭,言:「田裡未安,犴獄未清,政令未當,忠邪未辨,天不示變,人主何繇省悟!願詔中外,極陳得失,求所以答天戒,銷患未形。 」上韙其言。 尋改使浙西。 役法敝甚,細民至以鷄豚罌榻折產力,遇役輒破家。 師魯下教屬邑,預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寬比限,免代輸,咸便安之。 鹽課歲百鉅萬,本錢久不給,亭灶私鬻,禁不可止,刑闢日繁。 師魯撙帑緡,盡償宿負,戒官吏毋侵移,比旁路課獨最。 上謂執政曰:「儒生能辦事如此。 」予職直秘閣。 農民有墾曠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為己利,師魯奏:「但當正其租賦,不應繩以盜種法,失劭農重本意。 」奏可,遂著為令。 入為監察御史,遇事盡言,無所阿撓。 有自外府得內殿宣引,且將補御史闕員,師魯亟奏:「宋璟召自廣州,道中不與楊思勖交一談。 李鄘恥為吐突承璀所薦,堅辭相位不拜。 士大夫未論其才,立身之節,當以璟、鄘為法。 今其人朋邪為跡,人所切齒,縱朝廷乏才,寧少此輩乎?臣雖不肖,羞與為伍。 」命乃寢。 繼累章論除職帥藩者:「比年好進之徒,平時交結權幸,一紆郡紱,皆掊克以厚包苴,故昔以才稱,後以貪敗。 」上出其疏袖中,行之。 十年,繇太府少卿為國子祭酒。 初,上諭執政擇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學,故有是命。 首奏:「宜講明理學,嚴禁穿鑿,俾廉恥興而風俗厚。 」師魯學行素孚規約,率以身先,與諸生言,孳孳以治己立誠為本,藝尤異者必加獎勸,由是人知飭勵。 上聞之喜曰:「顏師魯到學未久,規矩甚肅。 」除禮部侍郎,尋兼吏部。 有旨改官班,特免引見。 師魯獻規曰:「祖宗法度不可輕馳,願始終持久,自強不息。 」因言:「賜帶多濫,應奉微勞,皆得橫金預外朝廷會,如觀瞻何?且臣下非時之賜,過于優隆;梵舍不急之役,亦加錫賫。 雖南帑封樁不與大農經費,然無功勞而概與之,是棄之也。 萬一有為國製變禦侮,建功立事者,將何以旌寵之?」高宗喪制,一時典禮多師魯裁定,又與禮官尤袤、鄭僑上議廟號,語在《袤傳》。 詔充遺留禮信使。 初,顯仁遺留使至金,必令簪花聽樂。 師魯陛辭,言:「國勢今非昔比,金人或強臣非禮,誓以死守。 」沿途宴設,力請徹樂。 至燕山,復辭簪花執射。 時孝宗以孝聞,師魯據經陳誼,反覆慷慨,故金終不能奪。 遷吏部侍郎,尋除吏部尚書兼侍講,屢抗章請老,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泉州。 台諫、侍從相繼拜疏,引唐孔戣事以留行。 內引,奏言:「願親賢積學,以崇聖德,節情制欲,以養清躬。 」在泉因任,凡閲三年,專以恤民寬屬邑為政,始至即蠲舶貨,諸商賈胡尤服其清。 再起知泉州,以紹熙四年卒於家,年七十五。 師魯自幼莊重若成人,孝友天至。 初為番禺簿,喪父以歸,扶柩航海,水程數千里,甫三日登于岸,而颶風大作,人以為孝感。 常曰:「窮達自有定分,枉道希世,徒喪所守。 」故其大節確如金石,雖動與俗情不合,而終翕然信服。 嘉泰二年,詔特賜謚曰定肅。 袁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 幼力學,嘗以《修身為弓賦》試國子監,周必大、劉珙皆期以遠器。 試禮部,詞賦第一人,調溫州判官,教授興化軍。 乾道七年,為禮部試官,就除太學錄,輪對三疏,一論開言路以養忠孝之氣,二論規恢復當圖萬全,三論士大夫多虛誕、僥榮利。 張說自閣門以節鉞簽樞密,樞方與學省同僚共論之,上雖容納而色不怡。 樞退詣宰相,示以奏疏,且曰:「公不恥與噲等伍邪?」虞允文愧甚。 樞即求外補,出為嚴州教授。 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鑒紀事本末》。 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于上,孝宗讀而嘉嘆,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曰:「治道盡在是矣。 」 他日,上問袁樞今何官,茂良以實對,上曰:「可與寺監簿。 」於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對,即因史書以言曰:「臣竊聞陛下嘗讀《通鑒》,屢有訓詞,見諸葛亮論兩漢所以興衰,有‘小人不可不去’之戒,大哉王言,垂法萬世。 」遂歷陳往事,自漢武而下至唐文宗偏聽奸佞,致于禍亂。 且曰:「固有詐偽而似誠實,憸佞而似忠鯁者,苟陛下日與圖事于帷幄中,進退天下士,臣恐必為朝廷累。 」上顧謂曰:「朕不至與此曹圖事帷幄中。 」樞謝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 遷太府丞。 時士大夫頗有為黨與者。 樞奏曰:「人主有偏黨之心,則臣下有朋黨之患。 比年或謂陛下寵任武士,有厭薄儒生之心,猜疑大臣,親信左右,內庭行廟堂之事,近侍參軍國之謀。 今雖總權綱,專聽覽,而或壅蔽聰明,潛移威福。 願可否惟聽于國人,毀譽不私于左右。 」上方鋭意北伐,示天下以所向。 樞奏:「古之謀人國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復金仇,臣願蓄威養鋭,勿示其形。 」復陳用宰執、台諫之術。 時議者欲制宗室應舉鎖試之額,限添差岳祠,減臣僚薦舉,定文武任子,嚴特奏之等,展郊禋之歲,緩科舉之期,樞謂:「此皆近來從窄之論,人君惟天是則,不可行也。 」遂抗疏勸上推廣大以存國體。 兼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傳。 章惇家以其同裡,宛轉請文飾其傳,樞曰:「子厚為相,負國欺君。 吾為史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 」時相趙雄總史事,見之嘆曰:「無愧古良史。 」 權工部郎官,累遷兼吏部郎官。 兩淮旱,命廉視真、楊、廬、和四郡。 歸陳兩淮形勢,謂:「兩淮堅固則長江可守,今徒知備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瓜洲新城,專為退保,金使過而指議,淮人聞而嘆嗟。 誰為陛下建此策也?」 遷軍器少監,除提舉江東常平茶鹽,改知處州,赴闕奏事。 樞之使淮入對也,嘗言:「朋黨相附則大臣之權重,言路壅塞則人主之勢孤。 」時宰不悅。 至是又言:「威權在下則主勢弱,故大臣逐台諫以蔽人主之聰明;威權在上則主勢強,故大臣結台諫以遏天下之公議。 今朋黨之舊尚在,台諫之官未正紀綱,言路將復荊榛矣。 」 除吏部員外郎,遷大理少卿。 通州民高氏以產業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納厚賂曲庇之,樞直其事以聞,人為危之。 上怒,立罷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實自樞始。 手詔權工部侍郎,仍兼國子祭酒。 因論大理獄案請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貶兩秩,寢前旨。 光宗受禪,敘復元官,提舉太平興國宮、知常德府。 寧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江陵瀕大江,歲壞為巨浸,民無所托。 楚故城楚觀在焉,為室廬,徙民居之,以備不虞。 種木數萬,以為捍蔽,民德之。 尋為台臣劾罷,提舉太平興國宮。 自是三奉祠,力上請制,比之疏傅、陶令。 開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自是閒居十載,作《易傳解義》及《辯異》、《童子問》等書藏於家。 第1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