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宣仁後崩,哲宗親政。 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 時國事將變,軾不得入辭。 既行,上書言:「天下治亂,出於下情之通塞。 至治之極,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亂,雖近臣不能自達。 陛下臨禦九年,除執政、台諫外,未嘗與群臣接。 今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 臣日侍帷幄,方當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難矣。 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 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 陛下聖智絶人,春秋鼎盛。 臣願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利害,與群臣之邪正。 以三年為期,俟得其實,然後應物而作。 使既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 由此觀之,陛下之有為,惟憂太蚤,不患稍遲,亦已明矣。 臣恐急進好利之臣,輒勸陛下輕有改變,故進此說,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廟之福,天下幸甚。 」 定州軍政壞馳,諸衛卒驕惰不教,軍校蠶食其廩賜,前守不敢誰何。 軾取貪污者配隷遠惡,繕修營房,禁止飲博,軍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戰法,眾皆畏伏。 然諸校業業不安,有卒史以臓訴其長,軾曰:「此事吾自治則可,聽汝告,軍中亂矣。 」立決配之,眾乃定。 會春大閲,將吏久廢上下之分,軾命舉舊典,帥常服出帳中,將吏戎服執事。 副總管王光祖自謂老將,恥之,稱疾不至。 軾召書吏使為奏,光祖懼而出,訖事,無一慢者。 定人言:「自韓琦去後,不見此禮至今矣。 」契丹久和,邊兵不可用,惟沿邊弓箭社與寇為鄰,以戰射自衛,猶號精鋭。 故相龐籍守邊,因俗立法。 歲久法弛,又為保甲所撓。 軾奏免保甲及兩稅折變科配,不報。 紹聖初,御史論軾掌內外製日,所作詞命,以為譏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尋降一官,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 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 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徒永州。 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 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於此。 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於天。 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洵晚讀《易》,作《易傳》未究,命軾述其志。 軾成《易傳》,復作《論語說》;後居海南,作《書傳》;又有《東坡集》四十捲、《後集》二十捲、《奏議》十五卷、《內製》十捲、《外製》三卷、《和陶詩》四卷。 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 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於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以其孫符為禮部尚書。 又以其文置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章之宗,親制集贊,賜其曾孫嶠。 遂崇贈太師,謚文忠。 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 邁,駕部員外郎。 迨,承務郎。 過字叔黨。 軾知杭州,過年十九,以詩賦解兩浙路,禮部試下。 及軾為兵部尚書,任右承務郎。 軾帥定武,謫知英州,貶惠州,遷儋耳,漸徙廉、永,獨過侍之。 凡生理晝夜寒暑所須者,一身百為,不知其難。 初至海上,為文曰《志隱》,軾覽之曰:「吾可以安於島夷矣。 」因命作《孔子弟子別傳》,軾卒於常州,過葬軾汝州郟城小峨眉山,遂家潁昌,營湖陰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 卒,年五十二。 初監太原府稅,次知潁昌府郾城縣,皆以法令罷。 晚權通判中山府。 有《斜川集》二十捲。 其《思子台賦》、《颶風賦》早行于世。 時稱為「小坡」,蓋以軾為「大坡」也。 其叔轍每稱過孝,以訓宗族。 且言:「吾兄遠居海上,惟成就此兒能文也。 」七子:籥、籍、節、笈、篳、笛、箾。 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歷聖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 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 」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于四方。 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 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 至于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 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 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 」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 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于勤,因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 曰: 陛下即位三十餘年矣,平居靜慮,亦嘗有憂于此乎,無憂于此乎?臣伏讀制策,陛下既有憂懼之言矣。 然臣愚不敏,竊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實也。 往者寶元、慶歷之間,西夏作難,陛下晝不安坐,夜不安席,天下皆謂陛下憂懼小心如周文王。 然自西方解兵,陛下棄置憂懼之心,二十年矣。 古之聖人,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夫無事而深憂者,所以為有事之不懼也。 今陛下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臣以為憂樂之節易矣。 臣疏遠小臣,聞之道路,不知信否? 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優笑無度,坐朝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 三代之衰,漢、唐之季,女寵之害,陛下亦知之矣。 久而不止,百蠹將由之而出。 內則蠱惑之所污,以傷和伐性;外則私謁之所亂,以敗政害事。 陛下無謂好色于內,不害外事也。 今海內窮困,生民愁苦,而宮中好賜不為限極,所欲則給,不問有無。 司會不敢爭,大臣不敢諫,執契持敕,迅若兵火。 國家內有養士、養兵之費,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又自為一阱以耗其遺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謗,而民心不歸也。 策入,轍自謂必見黜。 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范鎮難之。 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惟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 時父洵被命修《禮書》,兄軾簽書鳳翔判官。 轍乞養親京師。 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 踰年,丁父憂。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第4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4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