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中,坐元祐黨,降左朝議大夫,再謫崇信軍節度副使,均州安置。 諸子乞納官爵,聽父裡居。 哲宗覽奏惻然,許之。 元符元年,以幸睿成宮,復左朝議大夫,是歲卒。 年八十二。 徽宗初,悉追複舊官。 韓縝,字玉汝。 登進士第,簽書南京判官。 仁宗以水災求直言,縝上疏曰:「今國本未立,無以系天下心,此陰盛陽微之應。 」詞極剴切。 劉沆薦其才,命編修三班敕。 前此,武臣不執親喪。 縝建言:「三年之服,古今通制;晉襄衰墨從戎,事出一時。 」遂著令,自崇班以上聽持服。 為殿中侍御史。 參知政事孫抃持祿充位;權陝西轉運副使薛向赴闕,樞密院輒畫旨除為真;劉永年以外戚除防禦使;內侍史志聰私役皇城親從:縝皆極論之。 帝為罷抃,寢向與永年之命,而正志聰罪。 遷侍御史、度支判官,出為兩浙、淮南轉運使,移河北。 夏諒祚死,子秉常嗣,遣使求封冊。 朝廷方責夏人不修職貢,欲擇人詰其使。 縝適陛辭,神宗命之往。 縝至驛問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 帝喜,改使陝西。 入知審官西院、直舍人院。 以兄絳執政,改集賢殿修撰、鹽鐵副使,以天章閣待制知秦州。 嘗宴客夜歸,指使傅勍被酒,誤隨入州宅,與侍妾遇,縝怒,令軍校以鐵裹杖箠殺之。 勍妻持血衣,撾登聞鼓以訴,坐落職,分司南京。 秦人語曰:「寧逢乳虎,莫逢玉汝。 」其暴酷如此。 久之,還待制、知瀛州。 熙寧七年,遼使蕭禧來議代北地界。 召縝館客,遂報聘,令持圖牒致遼主,不克見而還。 知開封府,禧再至,復館之。 詔乘驛詣河東,與禧分畫,以分水嶺為界。 覆命,賜襲衣、金帶,為樞密都承旨,還龍圖閣直學士。 元豐五年,官制行,易太中大夫、同知樞密,進知院事。 哲宗立,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首相蔡確與章惇謀誣東朝,及確為山陵使,縝暴其奸狀,由是東朝及外廷悉知之。 確使還,欲以其屬高遵惠、張璡、韓宗文為美官。 宣仁後以訪縝,縝曰:「遵惠為太后從父;璡者,中書郎璪之弟;宗文,臣侄也。 今擢用非次,則是君臣各私其親,何以示天下?」乃止。 元祐元年,御史中丞劉摯、諫官孫覺、蘇轍、王覿,論縝才鄙望輕,在先朝為奉使,割地六百里以遺契丹,邊人怨之切骨,不可使居相位。 章數十上,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潁昌府。 移永興、河南,拜安武軍節度使、知太原府,易節奉寧軍。 請老,為西太一宮使,以太子太保致仕。 紹聖四年卒,年七十九。 贈司空,謚曰莊敏。 縝外事莊重,所至以嚴稱。 雖出入將相而寂無功烈,厚自奉養,世以比晉、何、曾雲。 子宗武。 宗武,第進士,韓宗彥鎮瀛州,闢為河間令。 值河溢,增堤護城,吏率兵五百伐材近郊,雖墓木亦不免,父老遮道泣,宗武入府白罷之。 徽宗即位,為秘書丞,因日食上疏言:「近世事有微漸而不可不察者五:大臣不畏公論,小臣趨利附下,一也。 人主怠於政事,威柄下移,怨讟歸上,二也。 左右無輔拂之士,守邊無禦侮之臣,三也。 開境土以速邊患,耗賦財以弊民力,四也。 歲谷不登,倉庾空竭,民人流亡,盜賊數起,五也。 根治朋黨,追復私怨。 正士黜廢,耆老殲亡,旋起大獄,害及善類。 文章號令,衰于前世。 大河決溢,饑饉薦臻。 執政大臣,人懷異意,排去舊怨,以立新黨,徒為紛紛,無憂國忘家之慮。 誠願躬攬權綱,收還威柄,敷言奏功,考察名實,不以侍禦之好、鐘鼓之娛為樂。 仁祖惻怛至誠,以收天下之心;神宗厲精不息,以舉天下之事;皆所宜法。 」不報。 哲宗將祔廟,中旨索省中書畫甚急。 宗武言:「先帝祔廟,陛下哀慕方深,而丹青之玩,取索不已,播之於外,懼損聖德。 陛下踐祚,如日初升,當講劘典訓,開廣聖學,好玩易志,正古人所戒也。 」疏入,皇太后見之,怒曰:「是皆內侍數輩所為爾。 」欲盡加罰,帝委曲申救,乃已。 明日,太后對宰相獎嘆,令俟諫官員闕即用之。 尋除都官員外郎,改開封府推官。 丐外,為淮南轉運判官。 前使者貸上供錢,禁庭遣使來索。 宗武奏具狀,詞極鯁切,坐貶秩,罷歸。 久之,蔡京欲以知潁州。 帝語秘書事,京不敢復言,遂致仕。 官累太中大夫,年八十二卒。 論曰:王稱曰:「昔袁安未嘗以臓罪鞫人,史氏以其仁心,足以覃乎後昆。 韓億不悅捃人小過,而君子知其後必大,皆盛德事也。 億有子位公府,而行各有適。 絳適于同,維適于正,縝適于嚴。 嗚呼,維其賢哉!」 列傳第七十五 ○包拯吳奎趙抃子屼唐介子淑問義問孫恕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 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 以父母皆老,辭不就。 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裡中父老數來勸勉。 久之,赴調,知天長縣。 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 拯曰:「第歸,殺而鬻之。 」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尋拜監察御史裡行,改監察御史。 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 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禦戎之策。 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 」又請重門下封駁之制,及廢錮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 當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陝西,又徙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 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恆數十萬,拯皆奏罷之。 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發軍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趙三州民田萬五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 」從之。 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 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數論斥權幸大臣,請罷一切內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鄭公三疏,願置之坐右,以為龜鑒。 又上言天子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嘗建議無事時徙兵內地,不報。 至是,請:「罷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兗、鄆、齊、濮、曹、濟諸郡,設有警,無後期之憂。 借曰戍兵不可遽減,請訓練義勇,少給餱糧,每歲之費,不當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賦,則所給者多矣。 」不報。 徙知瀛州,諸州以公錢貿易,積歲所負十餘萬,悉奏除之。 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 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 第4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4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