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拙,字藏用,京兆萬年人。 父光贊,貝、冀觀察判官。 若拙初以蔭補太廟齋郎,復舉拔萃,授大名府戶曹參軍。 時符彥卿在鎮,光贊居幕下,若拙得以就養。 俄又舉進士,王祐典貢舉,擢上第,授密州防禦推官。 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太祖嘉其敏贍,改著作佐郎。 故事,制策中選者除拾遺、補闕。 若拙以恩例不及,上書自陳,執政惡之,出監商州坑冶。 遷太子左贊善大夫,以官稱與父名同,辭,不許。 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會李飛雄詐乘驛稱詔使,事敗伏法。 太宗以若拙與飛雄父若愚連名,疑其昆弟,命殿直盧令珣即捕系州獄,乃與若愚同宗,通家非親,不知其謀,猶坐削籍流海島。 歲余,起授衛尉寺丞、知隴州。 四年,複舊官。 以政聞,超授監察御史、通判泰州。 同帥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 未幾,御史中丞滕中正薦之,召歸台。 頃之,改右補闕。 時諸王出閣,若拙獻頌稱旨,召見,賜緋魚,同勾當河東轉運兼雲、應等八州事。 嘗詣闕言邊事,太宗嘉之。 又同掌水陸發運司。 雍熙三年,假秘書監使交州。 先是,黎桓制度逾僭。 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禮,繇是桓聽命,拜詔盡恭。 燕饗日,以奇貨異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 取先陷蠻使鄧君辯以歸,禮幣外,不受其私覿。 使還,上謂其不辱命。 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淳化二年,出為兩浙轉運使。 契丹寇邊,改職方員外郎,徙河北路,賜金紫。 五年,直昭文館,遷主客郎中、江南轉運使。 若拙質狀魁偉,尚氣有幹才,然臨事太緩。 宰相以為言,罷使知涇州。 至道二年,黎桓復侵南鄙,又詔若拙充使,至,則桓復稟命。 使還,真宗嗣位,召見慰問,進秩金部郎中。 召試學士院,改兵部郎中,充史館修撰,俄知制誥。 咸平初,同知貢舉,被疾,改右諫議大夫。 車駕北巡,判留司御史台。 明年,使河朔按邊事,知升、貝二州。 四年,卒,年五十八。 子繹。 繹字縱之,幼謹願自修。 初,以父使交阯有勞,補太廟齋郎,改太常寺太祝。 舉進士中第,除將作監丞。 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華州。 蒲城民李藴訴人盜其從子亡去,繹問曰:「若有仇耶?」曰:無有。 」曰:「有失亡邪?」曰:「無有。 」繹揮藴去,因密刺藴。 藴有陰罪,侄覺之,懼事暴,殺之以滅口。 遂收藴致法。 擢提點河北刑獄,權知貝州。 歲旱,繹為酒務,市民薪草溢常數,餓者皆以樵採自給,得不死,官入亦數倍。 邊民歲輸防城火牛草十餘萬,委積久,輒腐敗,繹奏罷之。 三遷本曹郎中,為利州路轉運使。 河北經費不支,仁宗問誰可任者,參知政事薛奎薦繹,遂徙河北。 進刑部郎中、直史館、知延州,改兵部,為江、淮制置發運使。 內出絹五十萬匹,責貿于東南。 繹曰:「百姓饑,不宜重擾。 」輒奏罷之。 甫半年,漕課視常歲增五之一。 遷太常少卿,再知延州。 繹所至頗稱治,自以久宦在外,意不自得,作《五知先生傳》,謂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也。 嘗兩知鳳翔府,至是,又徙鳳翔。 尋為右諫議大夫,卒。 陳知微,字希顏,高郵人。 咸平五年,進士甲科,解褐將作監丞、通判歙州。 擢為著作佐郎、直史館,俄充三司戶部判官。 奉使契丹,遷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再為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奏還東平監所侵民田六百八十家。 又決古廣濟河通運路,罷夾黃河,歲減夫役數萬計。 遷右司諫,徙荊湖南路轉運使。 召還,拜比部員外郎、知制誥。 淮南饑,遣知微巡撫,所至按視儲糧,察諸官吏能否。 使還,判吏部銓,兼刑部。 知微祠藻雖無奇采,而平雅適用。 一日,進改群官,除目紛委,適當知微次直,思亦敏速。 又判司農寺,糾察在京刑獄。 天禧二年,加玉清昭應宮判官,俄以疾聞,真宗遣中貴挾太醫往視之。 卒,年五十。 錄其子舜卿為太常奉禮郎,給奉終喪,又假官船載其柩還鄉裡。 知微儀狀甚偉,沉厚有材幹,不務皦察,時人許其處劇,惜其母老不克終養。 有集三十捲。 子堯卿,大中祥符五年,進士及第。 論曰:維岳明習吏事,才足以治劇,而能曲全法掾,其仁恕藹然。 雍雖素稱鄙吝,而勤恪清干,觀其捍守,亦可見矣。 儼務進黷貨,廷式傾險忌刻,自不容于清議。 若琰、摶經制漕運有方,策之處事精詳,治跡昭著,覃之律身廉潔,兼勤吏事,世卿之安遠,若拙之專對,皆為時論所許。 繹以謹願,克世其家,知微敦實有材幹,不辱其職,亦可尚也。 至若王陟以謹干稱,而取士以謗致污,惜哉! 列傳第六十七 ○上官正盧斌周審玉裴濟李繼宣張旦張煦張佶 上官正,字常清,開封人。 少舉《三傳》,後為鄜州攝官。 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屢遣鞫獄,遷供奉官、閣門祗候、天雄監軍。 淳化中,轉作坊副使、劍門都監。 李順之亂,分其黨趨劍門,時疲兵數百人,正奮勵士氣以禦之。 會成都監軍宿翰領兵投劍門,與正兵合,因迎擊,大破賊數千眾,斬馘殆盡。 奏至,太宗嘉之,詔書獎飭,並賜襲衣、金帶,超正為六宅使、劍州刺史、充劍門部署,翰自供奉官擢崇儀使、領昭州刺史。 數月,正被疾,請尋醫,至闕。 疾愈,入對,上勞問久之,復遣還任所,賜以金丹、良藥、衣帶、白金千兩、馬三匹,授以方略,令招撫殘孽,慰勉遣之。 初,川賊甚盛,朝議深以棧路為憂,正以孤軍力戰挫賊鋒,自是閣道無壅,王師得以長驅而入。 賊眾三百餘,敗歸成都,順怒其驚眾,盡斬之,然自此沮氣矣。 後賊既誅,余寇匿山谷,恃險結集,剽劫為患。 王繼恩百計召誘不至,正諭以朝廷恩信,皆相率出降。 未幾,加峰州團練使,與雷有終併為西川招安使,代王繼恩。 正木強好凌人,自謂平賊有勞,受人主知,無所顧忌。 數面攻兩川官吏之短而暴揚之,眾積怨怒,多上章訴其不法者。 太宗謂近臣曰:「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 正婞直而失于謙和,每謗書至,朕雖力與明辯,然眾怒難犯,恐其不能自全。 」乃賜手札戒諭曰:「言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不可不慎也。 夫遇事輒發,悔不可及。 儻自恃無瑕,而好面攻人之短,豈謂喜怒不形于色耶?當以和輯遠民為念,斯盡善矣。 」正上表謝。 真宗即位,改莊宅使。 是秋,廣武叛卒劉旴嘯聚數千輩,逐都巡檢使韓景祐,略漢蜀邛州、懷安永康軍。 正與鈐轄馬知節領兵趨新津,抵方井,擊敗之,斬旴,平其黨。 遷南作坊使,賜錦袍、金帶。 咸平初,召還,擢拜東上閣門使、勾當軍頭引見司,俄權戶部使。 二年,出知滄州,徙高陽關副都部署,真拜洺州團練使。 車駕北巡,以為行營先鋒鈐轄。 尋知青州,未行,會王均叛蜀,命為峽路都鈐轄,移知梓州。 又歷滄、瀛、鎮、貝四州,高陽關部署。 以足疾,求知磁州,手詔慰勉。 會邢州地震,民居不安,徙正典之。 移潞州。 景德中,以河北新經兵革,慎擇守臣,以正知貝州,遷洺州防禦使,復知滄州,移同州。 再表引年,授左龍武軍大將軍、平州防禦使,分司西京。 尋以本官致仕,賜全俸,仍以見緡給之。 四年,卒,年七十五。 子璨至內殿崇班。 第3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