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人。 舉進士,得同學究出身,調陽朔縣主簿,薦補桂州司法參軍。 撫水蠻寇融州,轉運使俞獻可檄抗權融州推官,督兵糧與謀軍事。 蠻治舟且至,抗即楊梅、石門兩隘建水柵二,據其沖,賊不得入,後因置戍不廢。 事平,特遷衡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累遷國子博士、知南安軍,擢提點廣南東路刑獄。 浙東叛卒鄂鄰鈔閩、越,轉南海,與廣州兵逆戰海中。 值大風,有告鄰溺死者,抗獨曰:「是日風勢趣占城,鄰未必死。 」後果得鄰于占城。 還為度支三司判官,以尚書金部員外郎為梓州路轉運使,徙益州路。 時三司歲市上供綾錦、鹿胎萬二千匹,抗言:「蜀民困憊,願少紓其力,以備秦中他日之用。 」是年郊祀,蠲其數之半。 黎州歲售蠻馬,詔擇不任戰者卻之。 抗奏:「朝廷與蠻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 今山前後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直幾馬也。 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詔。 」尋如舊制。 除江、淮發運使,召為三司鹽鐵副使。 時抗老矣,為御史所劾,罷知宣州。 累遷光祿少卿,分司南京。 明堂覃恩,改少府監,卒。 抗喜藏書,至萬卷,江西士大夫家鮮及也。 抗子陟,少刻厲好學,善為詩,終殿中丞。 徐起,字豫之,濮州鄄城人。 舉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知隰川縣,積官尚書都官員外、知楚州。 樞密直學士張宗象薦之,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 入判三司開拆司,歷開封、三司度支判官。 館伴契丹使,還奏:「所過州縣,使者既去,官吏將校皆出郊旅賀,燕飲久之,城邑為之空。 」乃下約束禁止之。 出為荊湖北路轉運使,部有戍卒殺人系獄,其徒欲劫之。 起聞,亟往按誅之,分其徒隷他州。 徙江西,知徐州,就為轉運使。 募富室得米十七萬斛,賑餓殍,又移粟以贍河北、京西者,凡三百萬。 與安撫使劉夔不相能,徙京西。 又徙江東,起請開長淮舊浦,以便漕運。 知洪州,徙兗州。 有都巡檢虐所部,而部兵百餘人持兵至庭下。 州人大恐,起不為動,以禍福開諭之,眾感泣聽命。 因按致其首,奏罷都巡檢。 復為度支判官,累遷秘書監、知湖州,卒。 張旨,字仲微,懷州河內人。 父延嘉,頗讀書,不願仕,州上其行,賜號嵩山處士。 旨進保定軍司法參軍,上書轉運使鐘離瑾,願補一縣尉,捕劇賊以自效。 瑾壯其請,為奏徙安平尉,前後捕盜二百餘人。 嘗與賊鬥,流矢中臂,不顧,猶手殺數十人。 擢試秘書省校書郎、知遂城縣,遷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饑,自詣宰相陳救禦之策。 命知安豐縣,大募富民輸粟,以給餓者。 既而浚渒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為斗門,溉田數萬頃,外築堤以備水患。 再遷太常博士、知尉氏縣,徙通判忻州。 元昊反,特遷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府州。 州依山無外城,旨將築之,州將曰:「吾州據險,敵必不來。 」旨不聽。 城垂就,寇大至,乃聯巨木補其罅,守以強弩。 中外不相聞者累日,人心震恐。 庫有雜彩數千段,旨矯詔賜守城卒,卒皆東望呼萬歲,賊疑以救至也。 州無井,民取河水以飲,賊斷其路。 旨夜開門,率兵擊賊小卻,以官軍壁兩旁,使民出汲。 復以渠泥覆積草,賊望見,以為水有餘。 督居民乘城力戰,賊死傷者眾,隨解去。 以功遷都官員外郎,徙知萊州。 葉清臣舉材堪將帥,召對,改知邢州,擢提點河東路刑獄。 范仲淹、歐陽修復言其鷙武有謀略,除閣門使,固辭。 進工部郎中、知鳳翔府,加直史館、知梓州,以直龍圖閣知荊南。 入判尚書刑部,累遷光祿卿,知潞、晉二州。 以老疾,權判西京御史台,尋卒。 齊廓,字公闢,越州會稽人。 舉進士第,自梧州推官累遷太常博士、知審刑詳議官,知通、泰州。 提點荊湖南路刑獄。 潭州鞫繫囚七人為強盜,當論死。 廓訊得其狀非強,付州使劾正,乃悉免死。 平陽縣自馬氏時稅民丁錢,歲輸銀二萬八千兩,民生子,至壯不敢束髮,廓奏蠲除之。 歷三司度支、開封府判官,出為江西、淮南轉運使。 時初兼按察,同時奉使者,競為苛刻邀聲名,獨廓奉法如平時,人以為長厚。 入判鹽鐵勾院,加史館、知荊南府,徙明、舒、湖三州,積官光祿卿、直秘閣,以疾分司南京,改秘書監,卒。 廓寬柔恭謹,人犯之不校。 弟唐,為吉州司理參軍,博覽強記,嘗舉賢良方正,對策入等。 越州蔣堂奏廓及唐父母垂老,窮居鄉裡,二子委而之官,唐復久不歸省,於是罷唐,令歸侍養。 廓方使湖南,雖置不問,然士論薄之。 鄭驤,字士龍,河南人。 登進士第,更慶、汝、鄭、秦州推官,改秘書省著作郎、知垣曲縣。 康繼英闢簽書衛州判官事,劉從德代繼英,又表驤有善狀,進一官。 尋監左藏庫,遷太常博士、知乾州,提點益州路刑獄,為三司度支判官。 建言:「蜀人引江水溉田,率有禁,歲旱利不均,宜弛其禁。 」又言:「京西旱,舊禁粟無出國門,可且勿禁。 」 慶歷中,與魚周詢刺陝西民兵十餘萬。 除陝西轉運、按察使兼三門發運使,加直史館、河北轉運使,入為度支副使。 河決德州,入王紀口,議欲徙州,詔驤往視之,還言州不當徙,已而州果無患。 又為河北轉運使。 王則反,討平之。 除天章閣待制、知鳳翔府。 先是,皇甫泌、夏安期皆為轉運使,泌先謫去,安期後至,不及賞,驤因辭不受,願命推功與二人。 復為河北都轉運使,累遷尚書工部郎中,以疾知華州,卒。 論曰:歷觀數子,風跡雖不同,其為政愛民,謙己利物,有古道焉。 若旨浚渒河,覿罷採金,抗論互市,起賑窮戢暴,驤推功與人,皆無所愧矣。 趙賀不忘李中庸,而齊廓兄弟棄親以徇榮,用心何其不同哉! 列傳第六十一 ○王臻魚周詢賈黯李京吳鼎臣附呂景初馬遵附吳及范師道李絢何中立沈邈 王臻,字及之,潁州汝陰人。 始就學,能文辭。 曾致堯知壽州,有時名,臻以文數十篇往見,致堯覽之,嘆曰:「潁、汝固多奇士。 」舉進士第,為大理評事,歷知舒城、會昌縣,通判徐、定二州,以殿中丞知兗州,特遷監察御史。 中使就營景靈宮、太極觀,臻佐助工費有勞,遷殿中侍御史,擢淮南轉運副使。 時發運司建議浚淮南漕渠,廢諸堰,臻言:「揚州召伯堰,實謝安為之,人思其功,以比召伯,不可廢也。 浚渠亦無所益。 」召為三司度支判官,而發運司卒浚渠以通漕,臻坐前異議,降監察御史、知睦州。 道復官,徙福州。 閩人欲報仇,或先食野葛,而後趨仇家求鬥,即死其處,以誣仇人。 臻辨察格鬥狀,被誣者往往釋去,俗為之少變。 又民間數以火訛相驚,悉捕首惡杖之,流海上,民乃定。 第3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