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地震,偃以為:「地震,陰之盛。 今朝廷政令,不專上出,而後宮外戚,恩澤日蕃,此陽不勝陰之效也。 宜選將練師,以防邊塞。 」趙元昊朝貢不至,偃曰:「遽討之,太暴。 宜遣使問其不臣狀,待其辭屈而後加兵。 則其不直者在彼,而王師之出有名矣。 」又奏:「戍兵代還,宜如祖宗制,閲其藝後殿次進之。 」 會有衛卒賂庫吏求揀冬衣,坐系者三十餘人。 時八月,霜雪暴至。 偃推《洪範》「急,恆寒若」之咎,請從未減,奏可。 西塞用兵,士卒妻子留京師者犯法當死,帝不忍用刑,或欲以毒置飲食中,令得善死。 偃極言其不可,帝亦悔而止。 宦人程智誠與三班使臣馮文顯八人抵罪,帝使赦智誠三人,而文顯五人坐如法。 偃曰:「恤近遺遠,非政也,況同罪異罰乎?」詔並釋之。 未幾,卒。 偃未仕時,家有良田數十頃,既貴,悉以予族人。 初,天下職田,無日月之限,而赴官者多以前後為斷。 偃請水陸田各限以月,因著為令。 嘗與謝絳受詔試中書吏,而大臣有以簡屬偃者,偃不敢發視,亟焚之。 歐陽修始見偃,偃愛其文,召置門下,妻以女。 偃糾察刑獄,范仲淹尹京,偃數糾其立異不循法者。 修方善仲淹,因與偃有隙。 子元衡,有學行,能自立,為尚書都官員外郎,並其子茂諶咸早卒。 偃妻,直史館刁約之妹。 與元衡婦韓、茂諶婦謝皆寡居丹陽,閨門有法,江、淮人至今稱之。 柳植,字子春,真州人。 少貧,自奮為學,從祖開頗器之。 舉進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滁州。 遷著作郎、直集賢院、知秀州。 除三司度支判官,出知宣州。 擢修起居注、知制誥。 求知蘇州,徙杭州,累遷尚書工部員外、郎中。 召還,為翰林學士,遷諫議大夫、御史中丞。 既而以疾辭,改侍讀學士、知鄧州。 遷給事中、移潁州。 先是,張海、郭邈山叛京西,攻掠縣鎮,而光化卒邵興亦率其徒作亂,逐官吏,取庫兵而去。 時植領京西安撫使,坐賊發部中不能察,降右諫議大夫、知黃州。 久之,復其官。 坐薦張得一落職,未幾,復其職如故。 歷知壽、亳、蔡、揚四州,分司西京,遂致仕。 累遷吏部侍郎,卒。 植平居畏慎,寡言笑,所至官舍,蔬果不輒采,家無長物,時稱其廉。 聶冠卿,字長孺,歙州新安人。 五世祖師道,楊行密版奏,號問政先生,鴻臚卿。 冠卿舉進士,授連州軍事推官。 楊億愛其文章,於是大臣交薦,召試學士院,校勘館閣書籍。 遷大理寺丞,為集賢校理、通判蘄州。 坐嘗校《十代興亡論》謬誤落職。 再遷太常博士,復集賢校理。 言:「天下旬奏獄,雖笞、杖並覆,而徒、流不繫獄者乃不以聞,非所以矜慎刑罰之意。 請自今罷覆笞、杖罪,自徒以上雖不繫獄,亦奏覆。 」從之。 判登聞鼓院,歷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 累遷尚書工部郎中。 初,翰林侍講學士馮元修大樂,命冠卿檢新閲事蹟。 又預選《景祐廣樂記》,特遷刑部郎中、直集賢院。 以兵部郎中、知制誥判太常禮院,糾察刑獄。 奉使契丹,其主謂曰:「君家先世奉道,子孫固有昌者。 」嘗觀所著《蘄春集》,詞極清麗,因自擊球縱飲,命冠卿賦詩,禮遇甚厚。 還,同知通進銀台司、審刑院,入翰林為學士。 母亡,起複,判昭文館。 未幾,兼侍讀學士。 冠卿每進讀《左氏春秋》,必引尊王黜霸之義以諷。 一日,墜笏上前,帝憫冠卿喪毀羸瘠,既退,賜禁中湯劑。 未幾,告歸葬親,至揚州卒。 詔以其弟太常博士世卿通判宣州。 初,世卿監延豐倉,掘地得古磚,有隷書字,半漫滅。 其可辨者云:「公先世餌霞棲雲,高尚不仕,累石于江濱。 」又云:「昭王大丞相聶。 」又云:「水龍夜號,夕鷄駭飛。 其年九月十二日卒,年五十有五。 」冠卿始見而惡之,至是,校所卒歲月及其享年,無少異者。 冠卿嗜學好古,手未嘗釋卷,尤工詩,有《蘄春集》十捲。 論曰:學士大夫異於眾人者,以操行修爾。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君子不可不慎也。 禹錫迂陋,不知止足之戒,取譏當世。 紳急進喜傾。 洙阿諛附會,晚節污變,卒忘平生之學。 偃之恬正,植之廉介,冠卿之雅尚,其列侍從,庶亡愧焉。 馮元,字道宗。 高祖禧,唐末官廣州,以術數仕劉氏。 傳三世至父邴,廣南平,入朝為保章正。 元幼從崔頤正、孫奭為《五經》大義,與樂安孫質、吳陸參、譙夏侯圭善,群居講學,或達旦不寢,號「四友」。 進士中第,授江陰尉。 時詔流內銓取明經者補學官,元自薦通《五經》。 謝泌笑曰:「古治一經,或至皓首,子尚少,能盡通邪?」對曰:「達者一以貫之。 」更問疑義,辨析無滯。 補國子監講書,遷大理評事,擢崇文院檢討兼國子監直講。 王旦聞其名,嘗令說《論語》、《老子》,群子弟侍聽,因薦之。 真宗試進士殿中,召元講《易》。 元進說曰:「地天為《泰》者,以天地之氣交也。 君道至尊,臣道至卑,惟上下相與,則可以輔相天地,財成萬化。 」帝悅。 未幾,遷太子中允、直龍圖閣,詔預內朝,直龍圖閣預內朝自此始。 天禧初,數與查道、李虛己、李行簡入講《易》于宣和門北閣。 遷太常丞兼判禮部、吏部南曹。 皇子為壽春郡王,王旦又薦元宜講經資善堂。 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會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諭德。 仁宗即位,遷戶部員外郎,為直學士兼侍講。 與孫奭以經術併進講論,自是仁宗益響學。 歷會靈觀副使、知通進銀台司、判登聞檢院、同判國子監。 故事,國子監多宿儒典領,後頗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庫。 及奭、元並命,士議悅服。 同知貢舉,進龍圖閣學士,預修《三朝正史》。 為翰林學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館修撰、判流內銓兼群牧使,四遷給事中。 明道元年,當監護宸妃葬事。 及帝親政,追冊宸妃為莊懿皇后,改葬永定陵。 既發壙而流泉沮洳,言者以監護不職,罷翰林學士、知河陽。 王曾為言元東朝舊臣,不宜以細故棄外。 即召為翰林侍講學士,遷禮部侍郎、知審官院,覆判禮院、國子監。 上《金華五箴》,賜書褒答。 修《景祐廣樂記》,書成,遷戶部侍郎。 足疾氣駮,屬李淑、宋祁為銘志。 卒,贈本部尚書,謚章靖。 元性簡厚,不治聲名,非慶弔未嘗過謁二府。 執親喪,自括發至祥練,皆案禮變服,不為世俗齋薦,遇祭日,與門生對坐,誦說《孝經》而已。 多識古今台閣品式之事,尤精《易》。 初,七歲,方讀《易》,每夜夢異人,以紺蓮華與元吞之,且曰:「善讀此,後必貴顯。 」元且老,率三日一誦《易》。 無子,以兄之子譓為後。 趙師民,字周翰,青州臨淄人。 九歲能屬文,舉進士第,孫奭闢兗州說書,領諸城主簿。 師民學問精博,奭自以為不及。 夏竦尤所奇重,稱為「盛德君子」,論其文行,願回兩子恩,授以京秩。 除齊州推官、青州教授,更天平軍節度推官。 年五十來京師,近臣張觀、宋郊、王堯臣、龐籍、韓琦、明鎬列薦,為國子監直講,兼潤、冀二王宮教授。 改著作佐郎、宗正寺主簿,加崇文院檢討、崇政殿說書,遷宗正丞。 第3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