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平三年,同知貢舉。 未幾,知制誥,副夏侯嶠巡撫江南,還,知審刑院。 嘗有將校笞所部卒死,罪議大闢。 安仁以軍中之令,非嚴不整,遂獲免死。 繼判尚書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審官院。 景德初,翰林學士梁顥召對,詢及當世台閣人物,上稱安仁文行。 尋顥卒,即以安仁為工部員外郎,充翰林學士。 初,孚極陳和好之利。 至是,安仁從幸澶州,會北邊請盟,首命安仁撰答書,又獨記太祖時聘問書式。 遼使韓杞至,道命接伴,凡覲見儀制,多所裁定。 館舍夕飲,杞舉橙子曰:「此果嘗見高麗貢。 」安仁曰:「橙橘產吳、楚,朝廷職方掌天下圖經,凡他國所產靡不知也。 今給事中呂祐之嘗使高麗,未聞有橙柚。 」杞失于誇誕,有愧色。 杞既受襲衣之賜,且以長為解,將辭復左衽。 安仁曰:「君將升殿受還書,天顏咫尺,如不衣所賜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東之至,又令安仁接伴。 東之談次,頗矜兵強戰勝。 安仁曰:「老氏云:‘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樂殺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東之自是不敢復言。 王繼忠將兵陷沒,不能死節而反事之,東之屢稱其材。 安仁曰:「繼忠早事藩邸,聞其稍謹,不知其他。 」其敏于酬對,切中事機,類如此。 時論翕然,稱其得體,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 安仁又集和好以來事宜,及采古事,作《戴鬥懷柔錄》三卷以獻。 二年春,又與晁迥等同知貢舉。 三年,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俄修國史。 大中祥符初,議封禪,與王欽若併為泰山經制度置使、判兗州。 禮畢,復拜工部侍郎。 內外書詔有切要者,必經其裁。 進秩刑部。 五年,以兵部侍郎仍兼修史,奉祀,又同知禮儀院。 八年,知貢舉。 三典春闈,擇士平允,是故獨無譏誚,上再賜詩嘉之。 尋知兼宗正卿。 舊制,宮闈令,凡有議奏與寺連署。 上以安仁舊德,俾知寺,以次列狀取裁。 寺掌玉牒屬籍,梁周翰始創其制而未備,安仁重加詳定,又為《仙源積慶圖》,皆統例精簡。 奏置修玉牒官,事具《職官志》。 國史成,遷右丞。 是夏,又為景靈宮副使。 屢得對言事,嘗奏曰:「方今治定功成,固軼前代,陛下尚親庶政,旰食忘倦,然而君臨之大,所宜分飭有司,為式于天下。 」遂詔諸司掌常務有條例者,毋或奏稟。 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 請給禦寶印歷,書三院御史彈糾事。 五月,暴疾卒,年六十一。 廢朝,贈吏部尚書,謚文定,以其子溫瑜為大理寺丞,良規為奉禮郎,承裕為正字。 安仁質直純慤,無所矯飾,寬恕謙退,與物無競,雖家人仆使,未嘗見其喜慍。 女弟適董氏,早寡,取歸給養。 其甥董靈運尚幼,躬自訓導,為畢婚娶。 幼少與宋元輿同學,元輿門地貴盛,待安仁甚厚。 元輿蚤卒,家緒浸替,安仁屢以金帛濟之。 善訓諸子,各授一經。 尤嗜讀書,所得祿賜,多以購書。 雖至顯寵,簡儉若平素。 時閲典籍,手自讎校。 三館舊闕虞世南《北堂書鈔》,惟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詔褒美。 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記之。 喜誨誘後進,成其聲名,當世推重之。 有集五十捲。 溫瑜,後為國子博士。 良規字元甫。 父安仁奏為秘書省正字、同判太常寺。 張知白薦之,召試,賜進士及第。 用王曙舉,擢集賢校理兼宗正丞,預修《會要》。 坐宗正吏盜太廟神禦物,出通判蘄州,徙河南府,知泰、滁二州。 歷京西陝西路提點刑獄、荊湖南路轉運使,奏罷馬氏時所賦丁口米數萬石。 權判三司開拆司、度支勾院,直集賢院、知廬州,積官至光祿卿,罷職。 初與張憲、掌禹錫、齊廓、張子思併為太常少卿兼館職,當進諫議大夫,而執政靳之,止遷卿。 故事,卿不兼職,故皆罷。 未幾,皆還之。 改直秘閣、同判宗正事,遷秘書監,知同、陝、相三州。 陝歲饑,百姓請閣殘稅二分,為官伐芟,以給河埽。 或以為須報乃可行,良規曰:「若爾,無及矣。 」檄縣遂行,而以擅命自劾。 進太子賓客、權判殿中省,遷尚書工部侍郎、判本部、知濠州,卒。 良規所至州郡,為政不甚力,然善委任佐屬,祿賜多分贍族人,余皆輸之酒家。 子君錫。 君錫字無愧。 性至孝。 母亡,事父良規不違左右,夜則寢于旁。 凡衾稠薄厚、衣服寒溫、藥石精粗、飲食旨否、櫛發翦爪、整冠結帶,如《內則》所載者,無不親之。 及登進士第,以親故不願仕。 良規每出,必扶掖上下,至雜立仆禦中。 嘗從謁文彥博,彥博異其容止,問而知之,語諸子,令視以為法。 良規沒,調知武強縣。 從韓琦大名幕府。 彥博及吳充在樞管,更薦之為檢詳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閣校理,改宗正丞。 時增諸宗院講書教授官,而逐院自備緡錢為月饋,貧者或不能以時致,宗師輒移文督取。 君錫言:「國家養天下士于太學,尚不較其費,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脩之理!」詔悉從官給。 歷開封府推官。 元祐初,遷司勛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給事中。 論蔡確、章惇有罪不宜復職;大河不可輕議東回,請亟罷修河司,以省邦費,寬民力。 蘇軾出知杭州,君錫言:「軾之文,追攀《六經》,蹈藉班、馬,知無不言。 壬人畏憚,為之消縮;公論倚重,隱如長城。 今飄然去國,邪黨必謂朝廷稍厭直臣,且將乘隙復進,實系消長之機。 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則天下蒙福,聽其讜論則聖心開益,行其詔令則四方風動,而利博矣。 」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 即上疏勸哲宗親講學,廣諮問,為躬政之漸。 君錫素有志行,後隨人低昂,無大建明。 初稱蘇軾之賢,遇賈易劾軾題詩怨謗,即繼言「軾負恩懷逆,無禮先帝,願亟正其罪。 」宣仁後覽之不悅,曰:「君錫全無執守。 」復以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知鄭陳澶三州、河南府,徙應天。 因清明出郊,具奠謁杜衍、張昪、張方平、趙概、王堯臣、蔡抗、蔡挺之塋,邀七家子孫,陪祭于側,時人傳其風義。 紹聖中,貶少府少監,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 紹興六年,贈徽猷閣直學士。 陳彭年,字永年,撫州南城人。 父省躬,鹿邑令。 彭年幼好學,母惟一子,愛之,禁其夜讀書。 彭年篝燈密室,不令母知。 年十三,著《皇綱論》萬餘言,為江左名輩所賞。 唐主李煜聞之,召入宮,令子仲宣與之遊。 金陵平,彭年師事徐鉉為文。 太平興國中,舉進士,在場屋間頗有雋名。 嘗因京城大酺,跨驢出遊構賦,自東華門至闕前,已口占數千言。 然佻薄好嘲詠,頻為宋白所黜,雍熙二年始中第。 調江陵府司理參軍。 因監決死囚,怖之,換江陵主簿,歷澧、懷二州推官。 在懷,深為知州喬惟岳倚任。 會樊知古為河北轉運,以親嫌,徙澤州,丁內艱免。 御史中丞王化基薦其才,改衛尉寺丞,遷秘書郎,為大理寺詳斷官。 坐事出監湖州鹽稅,尋又停官。 彭年素貧窶,居喪免職,賴僕人傭販以濟。 真宗即位,復為秘書郎。 喬惟岳刺史海州,及知蘇、壽二州,並表彭年通判州事。 第2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