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少好學,器度宏遠,炳嘗語人曰:「此兒異日必至公輔。 」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甲科,為將作監丞、通判潭州,遷右贊善大夫,轉著作郎。 相府召試約束邊將詔書,既奏禦,太宗甚悅,命直史館。 雍熙三年,右拾遺王化基上書自薦,太宗謂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書並化基召試,併除右補闕、知制誥。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各賜錢百萬。 又以沆素貧,多負人錢,別賜三十萬償之。 四年,與翰林學士宋白同知貢舉。 謗議雖眾,而不歸咎于沆。 遷職方員外郎,召入翰林為學士。 淳化二年,判吏部銓。 嘗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也。 」三年,拜給事中、參知政事。 四年,以本官罷,奉朝請。 未幾,丁內艱,起複,遂出知升州。 未行,改知河南府。 真宗升儲,遷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詔東宮待以師傅禮。 真宗即位,遷戶部侍郎、參知政事。 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監修國史,改中書侍郎。 會契丹犯邊,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師肅然。 真宗還,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勞久之。 累加門下侍郎、尚書右仆射。 真宗問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 」問其人,曰:「如梅詢、曾致堯等是矣。 」後致堯副溫仲舒安撫陝西,于閣門疏言仲舒不足與共事。 輕鋭之黨無不稱快,沆不喜也,因用他人副仲舒,罷致堯。 帝嘗語及唐人樹黨難制,遂使王室微弱,蓋奸邪難辨爾。 沆對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盧杞矇蔽德宗,李勉以為真奸邪是也。 」真宗曰:「奸邪之跡,雖曰難辨,然久之自敗。 」 一夕,遣使持手詔欲以劉氏為貴妃,沆對使者引燭焚詔,附奏曰:「但道臣沆以為不可。 」其議遂寢。 駙馬都尉石保吉求為使相,復問沆,沆曰:「賞典之行,須有所自。 保吉因緣戚裡,無攻戰之勞,台席之拜,恐騰物議。 」他日再三問之,執議如初,遂止。 帝以沆無密奏,謂之曰:「人皆有密啟,卿獨無,何也?」對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效尤?」 時李繼遷久叛,兵眾日盛,有圖取朔方之意。 朝廷困于飛輓,中外咸以為靈州乃必爭之地,苟失之,則緣邊諸郡皆不可保。 帝頗惑之,因訪于沆。 沆曰:「繼遷不死,靈州非朝廷有也。 莫若遣使密召州將,使部分軍民空壘而歸,如此,則關右之民息肩矣。 」方眾議各異,未即從沆言,未幾而靈州陷,帝由是益重之。 沆為相,王旦參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旦嘆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遊無事耶?」沆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 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 」後契丹和親,旦問何如,沆曰:「善則善矣,然邊患既息,恐人主漸生侈心耳。 」旦未以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 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 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吾老,不及見此,此參政他日之憂也。 」沆沒後,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納款,遂封岱祠汾,大營宮觀,蒐講墜典,靡有暇日。 旦親見王欽若、丁謂等所為,欲諫則業已同之,欲去則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識之遠,嘆曰:「李文靖真聖人也。 」當時遂謂之「聖相」。 寇準與丁謂善,屢以謂才薦于沆,不用。 準問之,沆曰:「顧其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準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也。 」準後為謂所傾,始伏沆言。 沆為相,接賓客,常寡言。 馬亮與沆同年生,又與其弟維善,語維曰:「外議以大兄為無口匏。 」維乘間達亮語,沆曰:「吾非不知也。 然今之朝士得升殿言事,上封論奏,了無壅蔽,多下有司,皆見之矣。 若邦國大事,北有契丹,西有夏人,日旰條議所以備禦之策,非不詳究。 薦紳如李宗諤、趙安仁,皆時之英秀,與之談,猶不能啟發吾意。 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章失次,即席必自論功最,以希寵獎,此有何策而與之接語哉?苟屈意妄言,即世所謂籠罩。 籠罩之事,仆病未能也。 」沆又嘗言:「居重位實無補,惟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之,此少以報國爾。 朝廷防制,纖悉備具,或徇所陳請,施行一事,即所傷多矣,陸象先曰‘庸人擾之’是已。 憸人苟一時之進,豈念厲民耶?」沆為相,常讀《論語》。 或問之,沆曰:「沆為宰相,如《論語》中‘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尚未能行。 聖人之言,終身誦之可也。 」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將朝,疾作而歸,詔太醫診視,撫問之使相望于道。 明日,駕往臨問,賜白金五千兩。 方還宮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聞之驚嘆,趣駕再往,臨哭之慟,謂左右曰:「沆為大臣,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壽!」言終又泣下。 廢朝五日,贈太尉、中書令,謚文靖。 錄其弟國子博士贄為虞部員外郎,光祿寺丞源為太子中舍,屯田員外郎、直集賢院維為戶部員外郎。 子宗簡為大理評事。 甥蘇昂、妻兄之子朱濤並同進士出身。 乾興元年,仁宗即位,詔配享真宗廟庭。 沆性直諒,內行修謹,言無枝葉,識大體。 居位慎密,不求聲譽,動遵條制,人莫能幹以私。 公退,終日危坐,未嘗跛倚。 治第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 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 」至于垣頽壁損,不以屑慮。 堂前藥闌壞,妻戒守舍者勿葺以試沆,沆朝夕見之,經月終不言。 妻以語沆,沆曰:「豈可以此動吾一念哉!」家人勸治居第,未嘗答。 弟維因語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囊裝亦可以治第,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今市新宅,須一年繕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豈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豐屋哉?」 沆與諸弟友愛,尤器重維,暇日相對宴飲清言,未嘗及朝政,亦未嘗問家事。 沆沒後,或薦梅詢可用,真宗曰:「李沆嘗言其非君子。 」其為信倚如此。 維字仲方,第進士,為保信軍節度推官。 真宗初,獻《聖德詩》,召試中書,擢直集賢院,以沆相,避知歙州。 至郡,興學舍,歲時行鄉射之禮。 沆沒,入為戶部員外郎。 契丹請和,以為賀正旦使。 真宗方幸西京,維還詣行在,具言其待遇禮厚,必保盟好。 擢兵部員外郎、知制誥。 自是每北使至,多命維主之。 擢為翰林學士,累遷中書舍人,以疾辭,出知許州。 復入翰林為學士承旨,加史館修撰。 仁宗初,再遷為尚書左丞兼侍讀學士,預修《真宗實錄》,遷工部尚書。 會塞下傳契丹將絶盟,復遣維往使。 其主隆緒重維名,館勞加禮,使賦《兩朝悠久詩》。 詩成,大喜。 既還,帝欲用為樞密副使,或斥維賦詩自稱小臣,乃寢。 遷刑部尚書,辭不拜,引李士衡故事求換官,除州觀察使,為諫官劉隨所詆,知亳州。 請赴本鎮,改河陽。 久之還朝,復出知陳州,卒。 第2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