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湘,字巨川,滄州鹽山人。 開寶六年進士,釋褐鄆州司理參軍。 齊州有大獄,連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決。 湘受詔推鞫,事隨以白。 太平興國四年,轉運使和峴薦其能,遷太仆寺丞,充度支巡官。 改太子右贊善大夫,轉殿中丞,充推官,拜監察御史。 九年,河決,壞民田,命與戶部推官元同按行。 會詔下東封,與劉蟠同知泰山路轉運事,又為河北轉運副使。 湘經度供饋,以能幹聞。 事集,加屯田員外郎。 明年,契丹入寇,王師衄于君子館,敵兵乘勝據中渡橋,塞土門,將趨鎮州。 諸將計議未定,湘為田重進畫謀,結大陣東行,聲言會高陽關兵,敵以為然,即擁眾邀我于平虜城。 夜二鼓,率兵而南,徑入鎮陽,據唐河,乘其無備破砦柵。 及敵兵覺,悉遁走。 雍熙中,召為鹽鐵判官,改駕部員外郎。 端拱二年,河北治方田,命副樊知古為招置營田使。 會議罷,復為河北轉運使。 轉虞部郎中,選為將作少監。 居無何,有訟其擅易庫縑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員外郎、知相州。 時有群盜聚西山下,謀斷澶州河橋,入攻磁、相州,援旗伐鼓,白晝抄劫。 鄰郡發兵千人捕逐,無敢近。 湘擇州軍得精鋭三百人,偵其入境,即掩擊而盡擒之。 轉運使王嗣宗以狀聞,詔複舊官,命為河東轉運使。 湘以忻州推官石宗道、憲州錄事胡則為干職,命以自隨,所至州郡,勾檢其簿領焉。 二人後皆歷清要。 明年,王超等率師趨烏白池,抵無定河。 水源涸絶,軍士渴乏。 時湘已輦大鍬千枚至,令鑿井,眾賴以濟。 真宗即位,入為右諫議大夫。 復充河北轉運使,屬郡民有干釀,歲輸課甚微,而不逞輩因之為姦盜。 湘奏廢之。 德州舊賦民馬以給驛,又役民為步遞,湘代以官馬兵卒,人皆便之。 會內殿崇班閻日新建議,請于靜戎、威虜兩軍置場鬻茶,收其利以資軍用。 湘言非便,遂止。 又言事者請許榷場商旅以茶藥等物販易於北界,北界商旅許于雄、霸州市易,資其懋遷,庶息邊患。 詔湘詳議以聞,乃上言曰:「北邊自興置榷場,商旅輻湊,制置深得其宜。 今若許其交相販易,則沿邊商人深入戎界,竊為非便。 又北界商人若至雄、霸,其中或雜奸偽,何由辨明?況邊民易動難安,蕃戎之情宜為覊制。 望且仍舊為便。 」會有詔規度復修定州新樂、蒲陰兩縣,湘以其地迫窄,非屯兵之所,遂奏罷之。 湘少文而長於吏事,歷邊部,所至必廣儲畜為備豫計,出入軍旅間,頗著能名。 先是,邊州置榷場,與蕃夷互市,而自京輦物貨以充之,其中茶茗最為煩擾,復道遠多損敗。 湘建議請許商賈緣江載茶詣邊郡入中,既免道途之耗,復有征算之益。 又威虜、靜戎軍歲燒緣邊草地以虞南牧,言事者又請于北砦山麓中興置銀冶,湘以為召寇,亦奏罷之。 咸平二年,入為戶部使。 受詔詳定三司編敕,坐與王扶交相請託,擅易板籍,責授將作少監。 三年,出知許州,徙荊南,復為右諫議大夫、知廣州。 四年,卒,詔遣其子希顏護喪傳置歸鄉裡。 宋太初,字永初,澤州晉城人。 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戎州,以善政聞。 有詔褒美,遷將作監丞、贊善大夫、通判晉州,轉太常丞。 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賜緋魚。 會詔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獻。 淳化初,遷監察御史。 時北面用兵,選為雄州通判。 入判度支勾院。 二年,為京西轉運副使。 未幾,移河東。 四年,遷正使。 改殿中侍御史。 至道初,遷兵部員外郎,充鹽鐵副使,賜金紫。 時陳恕為使,太初有所規畫必咨恕,未嘗自用為功,恕甚德之。 會西鄙有警,轉饋艱急,改刑部郎中、充陝西轉運使。 二年,命白守榮、馬紹忠護芻糧,分三番抵靈州。 轉運副使盧之翰違旨並往,為戎人所剽。 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書丞竇玭系獄。 太初責懷州團練副使,之翰、玭悉除名,之翰貶許州司馬,玭商州司戶掾。 明年,起太初為祠部郎中,知梓州。 俄複舊秩。 真宗嗣位,召還,覆命經度陝西饋運事。 咸平初,拜右諫議大夫、知江陵府。 蠻寇擾動,太初以便宜制遏,詔獎之。 三年,再知梓州。 明年,益州雷有終以母老求還,詔太初就代。 時分川峽為四路,各置轉運使。 上以事有緩急,難於均濟,命太初為四路都轉運使,要切之務,俾同規畫。 太初與鈐轄楊懷忠頗不協,時蜀土始安,上慮其臨事矛盾,亟召太初還。 會御史中丞趙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權御史中丞。 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請朝旨,太初以為失風憲體,獄成然後聞上,時論韙之。 俄出知杭州。 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濕不便,求近地,得廬州。 疾久,頗昏忘,不能治大郡,連徙汝、光二州。 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錄其弟繼讓試校書郎。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職譽。 嘗著《簡譚》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廣平生纂文史老釋之學,嘗謂《禮》之中庸,伯陽之自然,釋氏之無為,其歸一也。 喜以古聖道契當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觸于耳目,內機發於性情,因筆而簡之,以備闕忘耳。 」子傳慶,後為太子中舍。 盧之翰字維周,祁州人。 曾祖玄暉,鴻臚卿。 祖知誨,天雄軍掌書記。 父宏,蔡州防禦判官。 之翰少篤學,家貧,客遊單州,防禦使劉乙館于門下。 乙徙錢塘,之翰隨寓其郡。 太平興國四年舉進士,不得解,詣登聞自陳,詔聽附京兆府解試。 明年登第,解褐大理評事、知臨安縣,三遷殿中丞,通判洺州。 會契丹入寇,之翰募城中丁壯,決漳、禦河以固城壁,虜不能攻。 吏民詣闕求借留。 召還,遷太常博士,為河東轉運副使,徙京西轉運副使,改工部員外郎。 建議導潩河合于淮,達許州,以便漕運。 以勞加戶部員外郎。 又改陝西轉運使,遷吏部員外郎。 至道初,李順亂蜀,命兼西川安撫轉運使。 賊平,還任。 之翰嘗薦李憲為大理丞,憲坐臓抵死,之翰當削三任。 時副使鄭文寶議城清遠軍,又禁蕃商貨鹽,之翰心知其非便,以文寶方任事,不敢異其議。 及文寶得罪,之翰並前愆,左授國子博士,領使如故。 尋複舊職。 會調發芻糧輸靈州,詔分三道護送,命洛苑使白守榮、馬紹忠領其事。 之翰違旨擅併為一,為李繼遷邀擊于浦洛河,大失輜重。 詔國子博士王用和乘傳逮捕,系獄鞫問。 之翰坐除名,貶許州司馬。 明年,起為工部員外郎、同勾當陝西轉運使。 真宗即位,復吏部員外郎,充轉運使。 以久次,召拜禮部郎中,賜金紫,復遣之任。 咸平元年,以疾命國子博士張志言代還。 未幾,復出為京西轉運使。 先是,朝廷議城故原州,以張守備,之翰沮罷之,其後西鄙不寧,修葺為鎮戎軍。 之翰坐橫議非便,黜知歸州,便道之官,限五日即發。 三年,授廣南西路轉運使。 會廣州索湘卒,就改太常少卿、知州事。 之翰無廉稱,又與轉運使凌策不協,陰發其事。 五年,徙知永州,未行,卒,年五十七。 鄭文寶,字仲賢,右千牛衛大將軍彥華之子。 彥華初事李煜,文寶以蔭授奉禮郎,掌煜子清源公仲寓書籍,遷校書郎。 入宋,煜以環衛奉朝請,文寶欲一見,慮衛者難之,乃被蓑荷笠,以漁者見,陳聖主寬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他慮。 煜忠之。 後補廣文館生,深為李昉所知。 第2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