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初,著作佐郎孫崇諫自契丹逃歸,太宗詢以邊事,極言徐河之戰契丹為之奪氣,故每聞繼倫名,則倉皇不知所措。 於是遷繼倫尚食使,領長州團練使,以勵邊將。 淳化五年,李繼隆奉詔討夏州,以繼倫為河西兵馬都監。 未幾,以深州團練使領本州駐泊兵馬部署。 至道二年,分遣將帥為五道,以討李繼遷。 時大將李繼隆由靈環路往,逗撓不進。 上怒,急召繼倫至京師,授靈、慶兵馬副都部署,欲以夾輔繼隆也。 時繼倫已被病,強起受詔。 上素聞其嗜酒,以上尊酒賜而遣之。 即日乘驛赴行營,至慶州卒,年五十。 上聞之嗟悼,賻賵加等,遣中使護其喪而歸葬焉。 薛超,遼州平城人。 少有勇力。 乾德初,應募為虎捷卒。 從崔彥進伐蜀平,錄功補虞候,遷十將。 太平興國初,四遷至天武指揮使。 從征太原,領遊騎千人備禦鎮、定境上,以張軍勢。 及車駕還,契丹頻寇鎮、定,侵掠無已。 超從大將劉廷翰率兵至徐河,賊將領騎十餘出挑戰,超躍馬直前,連射數人斃,敵勢遂卻。 大軍乘之奮擊,斬首萬餘級。 以功加步軍都軍頭,遷神衛軍都校,領敘州刺史。 雍熙三年,從潘美北征,至雁門、西陘,路與契丹遇,又戰敗之。 追至寰州,斬首五百餘級,其將趙彥辛以城降。 超連被創,流血濡甲縷,部分軍士自若,乘勝抵應州,其節度副使艾正以城降。 還,加馬步軍都軍頭。 淳化初,屯鎮州,遷天武指揮使,領澄州團練使。 至道元年卒,年五十七。 丁罕者,潁州人。 應募補衛士,累遷指揮使。 從劉廷翰戰徐河,以奪橋功,遷本軍都虞候。 累遷天武指揮使,領獎州團練使。 淳化三年,出為澤州團練使、知霸州。 會河溢壞城壘,罕以私錢募築,民咸德之。 五年,以容州觀察使領靈環路行營都部署,與李繼遷戰,斬首俘獲以數萬計。 至道中,率兵從大將李繼隆出青岡峽,賊聞先遁,追十日程,不見而返。 三年,真拜密州觀察使、知威虜軍,徙貝州。 咸平二年,卒。 子守德,能世其家。 趙瑫者,貝州清河人。 由衛士累遷龍衛指揮使。 亦以徐河戰功,加鎮州團練使,至兵馬部署。 至道二年卒於官,年七十。 贈歸義軍節度使。 郭密,貝州經城人。 軀幹雄偉,膂力絶人。 幼孤,隨母適同郡王乙,因冒姓王氏。 以知瀛州馬仁瑀薦,隷晉王帳下,給事左右。 太宗即位,補指揮使,複姓郭氏。 至淳化間,凡八遷,移貝州駐泊兵馬部署。 會夏人寇邊,以密有武略,擢領安州觀察使,充靈州兵馬都部署。 訓練土卒,號令嚴肅,夏人畏服,邊境賴以寧謐。 至道二年卒,年五十八。 贈保順軍節度。 傅思讓者,冀州信都人。 少無賴,有勇力,善騎射。 太宗居晉邸,補親事都校。 即位,補衛士直長,累遷至平州刺史。 奉詔破契丹兵于唐興口。 端拱中,四遷為容州觀察使、知莫州,移隴州。 上命殿中丞林特同判州事,以夾輔之,以思讓所為多不法故也。 至道二年卒,年七十四。 贈保順軍節度。 李斌者,青州人。 太宗在晉邸,聞其狀貌魁偉,召置左右。 即位,補禦龍直副指揮使。 太平興國中,以天武指揮使領鄭州刺史。 七年,坐嘗受秦王廷美饋遺,貶曹州都校。 雍熙三年,遷營州刺史。 四年,領溪州團練使,連為貝、冀二州駐泊都監。 淳化中,繼領萊州、洺州團練使。 勤於政理,人服其清慎,轉運使陳緯以狀聞于朝。 至道初,拜桂州觀察使,仍判洺州,徙滄州。 及代,吏民不忍其去,鄰境亦上其善狀,詔書褒美之。 咸平三年卒,年六十一。 田仁朗,大名元城人。 父武,仕晉昭義軍節度使。 仁朗以父任西頭供奉官。 太祖即位,從討李重進,攻城有功,還,與右神武統軍陳承昭浚五丈河,以通漕運。 乾德中,討蜀,命仁朗為鳳州路壕砦都監。 伐木除道,大軍以濟,錄功遷染院副使。 太祖征太原,與陳承昭壅汾水灌城。 城將陷,會班師。 俄遷內染院使,數日,改左藏庫使。 為中官所讒,太祖怒,立召詰之,至殿門,命去冠帶。 仁朗神色不撓,從容曰:「臣嘗從破蜀,秋毫無犯,陛下固知之。 今主藏禁中,豈復為奸利以自污?」太祖怒釋,止停其職。 開寶六年,起為榷易使。 七年,以西北邊內侵,選知慶州。 仁郎至,率麾下往擊之,短兵將接,前鋒稍卻,仁朗斬指揮使二人,軍中震恐,爭乞效命,遂大破之。 其酋長相率請和,仁朗烹牛置酒與之約誓,邊境乃寧,璽書褒美。 太平興國初,秦州羌為寇,命仁朗屯兵清水。 會李飛雄事敗,召為西上閣門使。 四年,征太原,命仁朗與閣門祗候劉緒按行太原城四面壕砦,閲視攻城梯衝、器械。 太原平,留仁朗為兵馬鈐轄,閒廄使武再興、軍器庫副使賈湜併為巡檢。 俄命仁朗與再興役民築榆次新城。 從幸大名,又命為滄州鈐轄,俄遷東上閣門使、知秦州。 九年,判四方館事。 會議東封,命仁朗自京抵泰山,督役治道。 李繼遷為亂,命仁朗率兵巡銀、夏,歲余召還。 未幾,繼遷攻麟州,誘殺曹光實,遂圍三族砦。 命仁朗與閣門使王侁、副使董願、宮苑使李繼隆,馳傳發邊兵數千擊之。 仁朗次綏州,奏請益兵,留月餘俟報。 會三族砦將折遇乜殺監軍使者,與繼遷合。 太宗聞之大怒,亟遣軍器庫使劉文裕自三交乘疾置代仁朗。 繼遷乘急攻撫寧砦,仁朗不知為文裕所代,喜謂諸將曰:「敵人逐水草散保岩險,常烏合為寇,勝則進,敗則走,無以窮其巢穴。 今繼遷嘯聚羌、戎數萬,盡鋭以攻孤壘,撫寧小而固,兵少而精,未可以旬浹破。 當留信宿,俟其困,以大兵臨之,分強弩三百,邀其歸路,必成擒矣。 」仁朗部署已定,欲示閒暇,日縱其樗博,不恤軍事。 上知之,遣使召仁朗赴闕,下御史按問仁朗請益兵及陷三族狀。 仁朗對曰:「所召銀、綏、夏兵,其州皆留防城,不遣。 所部有千餘人,皆曹光實舊卒,器甲不完,故請益兵。 況轉輸芻粟未備,三族砦與綏相去道遠,非元詔所救。 昨臣已定擒繼遷策,會詔代臣,其謀不果。 」因言:「繼遷得部落情,願降優詔懷來之,或以厚利啖諸酋長密圖之。 不爾,恐他日難制,大為邊患。 」御史以其狀聞,上大怒,切責憲府官吏曰:「仁朗不恤軍政,得為過乎?」大理遂當仁朗乏軍興及徵人違期二十日以上,坐死,上特貸之,下詔責授商州團練副使,馳驛發遣。 是役也,仁朗計已決,為王侁等所構,逗撓不進軍,故及于貶。 後數月,上知其無罪,召拜右神武軍大將軍。 部修河北東路諸州城池,數月而就。 留知雄州,加領澄州刺史。 時河北用兵,大藩多用節將,朝議以通判權位不倫,選諸司使有吏干者佐之,以仁朗知定州節度副使事。 俄召赴闕,未聞命而卒,年六十,時端拱二年也。 仁朗性沉厚,有謀略。 頗涉書傳,所至有善政。 雅好音律,尤臻其妙。 時內職中咸以仁朗為稱首,故死之日人多惜之。 第2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