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禮制局言:「玉輅馬纓十二而無采,不應古制,欲以五采罽飾樊纓十有二就。 輅衡、軾並無鸞和,乞添置。 蓋弓二十有二,不應古制,乞增為二十八,以象星。 又《巾車》言‘玉輅建太常’而不言色,《司常》註云:‘九旗之帛皆用絳,以周尚赤故也。 ’《禮記·月令》中央‘天子乘大輅,載黃旂’,以金、象、木、革四輅及所建之旂,與四時所乘所載皆合。 今玉輅所建之旂,以青帛十二幅連屬為之,有升龍而非交龍,又無三辰,皆非古制。 如依成周以所尚之色則用赤,依《月令》兼四代之制則當用黃,仍分縿、斿之制及綉畫三辰于其上。 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當依《周官》以六人維之。 又《左傳》言:‘毚、鸞、和、鈴,昭其聲也。 ’註:‘錫在馬額,鈴在旂首。 ’今旂首無鈴,乞增置。 又車蓋周以流蘇及佩各八,無所法象,欲各增為十二,以應天數。 又輅之諸末,盡飾以玉,為稱其實,而羅紋雜佩乃用涂金,乞改為玉。 又車箱兩轓有金涂龜文及鵾翅,左龍右虎,乃後代之制,欲改用蟉龍,加玉為飾。 」又言:「既建太常當車之後,則自後登車有妨。 《曲禮》言:‘君車將駕,則仆執策立於馬前,已駕,仆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車。 ’則君升車亦當自右,由前而入。 今玉輅前有式匱,不應古制,恐當更易,以便登車及改式之制。 又《禮記》言‘車得其式’,《周官·輿人》:‘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以其廣之半為之式崇。 三分軫圍,去一以為式圍。 三分軹圍,去一以為轛圍。 ’註:‘立者為轛,橫者為軹。 ’今玉輅無式。 」 詔:「玉輅用青質,輪輈絡帶,其色如之。 四柱、平盤、虛匱則用赤,增蓋弓之數為二十八,左右建旂、常,並青。 太常綉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旂上則綉以雲龍。 朱杠,青縚,鈴垂十有二就,流蘇及佩各增十二之數。 樊纓飾以五采之罽,衡式之上又加鸞和。 輅之諸末,耀葉、螭頭、雲龍、垂牙、鎚腳、花版、結綬、羅紋雜佩、羽台、蔥台、麻爐、香寶、壓貼牌字,皆飾以玉。 自後而升,式匱不去。 既成,高二丈七寸五分,闊一丈五尺。 副玉輅,亦用青色,舊駕馬四,增為六,色亦以青。 」 政和四年,詔改修正副輅,討論製造金、象、革、木四輅,並依新修玉輅制度。 旂、常並建,各與輅一色。 除去闟戟,改車箱兩轓龜文、鵾翅、左龍、右虎之飾,並用蟉龍。 增蓋弓、博山、流蘇等數,軾衡加和鸞,以合于古。 金輅朱質,飾以金涂銀;左右建太常、大旂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黃;龍旂九斿,如《周官》金輅建大旂之制;駕馬以騧,飾樊纓五采九就。 象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並同金輅,飾以象及金涂銀銅鍮石;左右建太常、大赤,輪衣、絡帶等,色皆以紅;大赤綉鳥隼七斿,如《周官》象輅建大赤之制;駕馬以赤,飾樊纓七就。 革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並同金輅,飾以金涂銅鍮石;左右建太常、大白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淺黃;大白綉熊虎六斿,如《周官》革輅建大白之制;駕馬以赭白,飾樊纓五就。 木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皆同金輅,飾以金涂鍮石;左右建太常、大麾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皂;大麾綉龜蛇四斿,如《周官》木輅建大麾之制;駕馬以烏,飾樊纓三就。 四輅駕馬各六。 玉輅駕士六十四人,余皆四十人。 又禮制局增改雅飾諸輅:舊副玉輅色青,飾以金,改用黃而飾以玉;樊纓如正輅之制;建太常,色黃,飾以組,象日月于縿、星辰于斿,其長曳地。 舊金輅改用青,飾以金;樊纓以五采罽而九就;建大旂,色青,飾以組,象交龍于糹參、升龍于斿,其長齊軫。 象輅改用赤,飾以象;樊纓以五采罽而七就;建大赤,色赤,飾以組,象鳥隼于縿、斿,其長齊較。 革輅改用白,飾以革;龍勒縧纓,建大白,色白,飾以組,象熊虎于縿、斿,其長齊肩。 三輅皆維以縷,削幅為之。 木輅依舊色,而飾以漆,其色黑;前樊鵠纓,建大麾,色黑,飾以組,象龜蛇于縿、斿,其長齊首;維以縷,充幅為之。 又詔玉輅身仍用紅,太常、旂、絡帶等用黃,余常、旂、絡帶,亦隨其輅色。 高宗渡江,鹵簿、儀仗悉毀于兵。 紹興十二年,始命工部尚書莫將、戶部侍郎張澄等以天禧、宣和《鹵簿圖》考究制度,及故內侍工匠省記指說,參酌制度。 是年九月,玉輅成;明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輅,副輅不設。 玉輅之制,青色,飾以玉,通高十九尺,輪高六十三寸,輻徑三十九寸,軸長十五尺三寸。 頂上剡為輪三層,象天圜也。 外施青玉博山八十一,一名耀葉。 鏤以金涂龍文,覆以青羅,曰輪衣。 綴垂玉珮,間以五色垂氂尾,曰流蘇。 一名糹畏帶。 頂四角分垂青羅曰絡帶,表裡綉雲龍。 遇雨,則油黃繒覆之。 輅之中四柱,象地方也,前柱卷龍。 平盤上佈錦褥,前有橫軾,後垂錦軟簾。 登車則自後捲簾梯級以登。 四面周以闌而闕其中,以備登降。 執綏官先自右升,立於右柱下,以備顧問。 闌柱頭有玉蹲龍。 軾前有牌,鏤曰「玉輅」,以玉篆之,上有玉龍二。 中設禦坐,純以黃香木為之,取其黃中之正色也。 下有涂金蹲龍十六。 在平盤四圍下,又有拓角雲龍,金彩飾之,前後左右各二。 前有轅木三,鱗體昂首龍形。 轅木上束兩橫竿,在前者名曰鳳轅,馬負之以行;次曰推轅,班直推之以助馬力。 橫于轅後者名曰壓轅,以人壓于後,欲取其平。 車輪三歲一易,心用榆,圜數尺,圈以鐵,以防折裂。 橫貫大木以為軸,夾以兩輪,輪皆彩畫,此輅下飾也。 每新輪成,載鐵萬斤試之。 左建太常,右建龍旂,插于輅後兩柱之金環前。 駕青馬六,馬有鏤錫,鞶纓,金鈴,紅旄綉屜,金包,錦包尾,青繒裹索引之。 駕士二百三十二人。 誕馬十二人,左右索百二十八人,入轅馬十二人,龍頭子二人,前後抱轅各六人,推竿四人,捧輪四人,拓叉四人,淨席四人,前攔人員一人,後攔人員一人,前攔馬八人,後攔馬八人,踏道人員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燭台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員二人。 鵩又有呵喝人員二人,教馬官二人,捧輪將軍四人,千牛衛將軍二人,推輪軸官健八人,抱太常龍旗官六人,職掌五人,專知官一人,手分一人,庫子八人,裝掛工匠二人,諸作工匠十五人,蓋覆儀鸞司十一人,監官三員。 金輅黃色,飾以金涂銀,制如玉輅,而高減五寸;博山、輪衣、絡帶、轅輻、軸並以黃,建大旂九斿;駕黃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 象輅硃色,飾以象及金涂銅,制如金輅;博山、輪衣、絡帶並以朱,建大赤七斿;駕赤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 革輅淺黃白色,飾以金涂銅,制如象輅;博山、輪衣、絡帶並以淺黃白,建大白六斿;駕黃白馬六,駕士百五十四人。 木輅黑色,飾以金涂銀,制如革輅;博山、輪衣、絡帶並以黑,建大麾四斿;駕黑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 五輅駕士服色:平巾幘、青絹抹額、纈絹對花鳳袍、緋纈絹對花寬袖襖、羅襪絹袴、衤蔑、麻鞋,其色各從其輅。 第4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