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北征凱旋京師,是日,以懿德皇后忌,詔徹鹵簿、鼓吹。 禮官議曰:「班師振旅,國之大事,後之忌日,家之私事。 今大賀凱旋,軍容宜肅。 昔武王伐紂在諒沍中,猶前歌后舞。 夫諒沍是重,遠忌是輕,以此而論,舉樂無爽。 況《春秋》之義,不以家事辭王事,其還京日,法駕、鼓吹、音樂,並請振作。 」 尋詔:「自今宗廟忌日,西京及諸節鎮給錢十千,防禦、團練州七千,軍事州五千,以備齋設。 」元德皇后忌日,舊制,樞密使依內諸司例,惟進名,不赴行香,知樞密院王欽若以為言。 自是,三司使副、翰林樞密龍圖直學士並赴焉。 真宗崩,元德、明德皇后忌日在禫制內,乃停進名行香。 凡奉慰,宰相、樞密使各帥百官、內職共進名,節度使、留後、觀察使各進名。 忌日前後,各禁刑三日如天慶節,釋杖以下情輕者,復斷屠宰,不視事前後各三日,禁樂各五日。 其後,以歲月漸遠,禁刑、不視事各二日,禁樂各三日。 章憲明肅太后忌辰,禮官請依章懿太后禮例,前後各二日不視事,一日禁屠宰,各三日禁樂。 詔:應大忌日,行香,臣僚並素食。 復立孝惠、孝章、淑德、章懷、章惠、溫成諸後為小忌,未幾,罷。 神宗即位,太常禮院言:「僖祖及文懿皇后神主既祧,準禮不諱,忌日亦請依唐睿宗祧遷故事廢之。 」 初,神禦殿酌獻,設皇帝位於庭下,而忌日兩府列于殿上;寺院行香,左右巡使、兩赤縣令于中門相向分立,俟宰臣至,立位前,直省官贊通揖,于禮無據。 乃命行香群臣班殿下,宰相一員升殿跪爐,而罷通揖。 又詔:大忌日不為假,執政官蚤出。 禮部言:「順祖及惠明皇后既葬遷主,罷行香。 忌日,請于永昌院佛殿之東張幄齋薦。 」乃詔:「僖祖、翼祖並後六位忌日咸如之。 」先是,翼祖、簡穆皇后神主奉藏夾室,依禮不忌。 後復詔還本室,而忌日亦如舊焉。 《政和新儀》:群臣進名奉慰,其日質明,文武朝參官入詣朝堂就次。 御史台先引殿中侍御史一員入就位,次西上閣門、御史台分引朝參官及諸軍將校,次禮直官引三公以下在西上閣門南階下,每等重行異位,並北向東上。 知西上閣門官于班前西向立,搢笏,執名紙,躬。 三公以下文武百僚俱再拜,俊閣門官執笏、置名紙笏上、入西上閣門訖,退。 群臣奉慰詣景靈宮,每等重行異位,並北向東上。 禮直官揖班首以下再拜訖,引班首自東階升殿,舍人接引同升,詣香案前,搢笏,上香,跪奠茶訖,執笏興,降階複位,又再拜;次引班首以下分左右搢笏,行香,宰相、執政官分左右行香訖,執笏俱複位;次引班首升殿,詣香案前俯伏,跪,搢笏,執爐,俟讀疏畢,執笏俯伏,興,降階複位,又再拜,退。 中興之制:忌日,百僚行香,在外州軍亦詣寺院行香,如在以日易月服制之內,並依禮例權停。 大祥後次年,于曆日內箋注立忌辰,禁音樂一日。 紹興元年二月,太常少卿蘇遲等以徽宗、欽宗留北,有朔望遙拜之禮,乃言:「凡遇祖宗帝后忌,前一日並忌日,皇帝自內先服紅袍遙拜訖,易服行禮。 」從之。 二年八月,詔:「應諸路州、軍見屯軍馬統兵官,每遇國忌,免行香。 」 十三年正月,御史台言:「正月十三日,欽聖憲肅皇后忌,其日立春。 準令,諸臣僚及將校立春日賜幡勝,遇稱賀等拜表、忌辰奉慰退即戴。 欲乞候十三日忌辰行香退,即行戴插。 」從之。 三十一年六月,禮部侍郎金安節等言:「六月二十八日,欽慈皇后忌辰,系在淵聖皇帝以日易月釋服之外,百官行香,宜如常制。 」詔依。 三十二年正月,禮部、太常寺言:「已降旨:欽宗祔廟,翼祖當遷。 于正月九日告遷翼祖皇帝、簡穆皇后神主奉藏於夾室,所有以後翼祖皇帝忌及諱、簡穆皇后忌,欲乞依禮不諱、不忌。 」詔恭依。 淳熙元年十一月詔:「文武百僚詣景靈宮國忌立班行香,自今如遇宰執俱致齋不及趁赴,于東班從上引官一員升殿跪爐行香,以次官一員詣西班行香。 」先是,閣門得旨:國忌行香,宰執致齋不赴,其西壁武臣闕官押班,已降指揮,差使相或太尉、節度使等押班,可令文武班內班上一員東壁押班,止令西壁散香,今後準此。 至是,禮部、太常寺重別指定來上,故有是命。 四年十月,太常少卿齊慶冑言:「每遇國忌,文臣班列莫敢不肅,唯是武臣一班員數絶少,或以疾病在告,多不趁赴。 」詔閣門、御史台申嚴行下,如有違戾,彈劾聞奏。 九年十月,侍御史張大經奏:「比來國忌行香日分,合赴官類多託疾在告,以免夙興拜跪之勞。 乞自今如遇行香日,有稱疾託故不赴者,從本台彈奏,乞置典憲。 」從之。 群臣私忌。 開寶敕文:「應常參官及內殿起居職官等,自今刺史、郎中、將軍以下遇私忌,請準式假一日。 忌前之夕,聽還私第。 」其後有司言:「臣僚忌日恩賜,其間甚有無名者:如劉繼元、李煜、劉鋹之類,皆身為降俘,亡沒已久,而尚沾恩賜;及周朝忌日,尚有追薦;本朝亦有追尊皇后生日道場,並諸神祠亦有為生日者。 請付禮官詳議,不經之物,一切省去。 」詔周朝忌日仍舊,余罷之。 志第七十七禮二十七(凶禮三) ○外國喪禮及入弔儀諸臣喪葬等儀 凡外國喪,告哀使至,有司擇日設次於內東門之北隅,命官攝太常卿及博士贊禮。 俟太常卿奏請,即向其國而哭之,五舉音而止。 皇帝未釋素服,人使朝見,不宣班,不舞蹈,不謝面天顏,引當殿,喝「拜」,兩拜,奏聖躬萬福。 又喝「拜」,兩拜,隨拜萬歲。 或增賜茶藥及傳宣撫問,即出班致詞,訖,歸位。 又喝「拜」,兩拜,隨拜萬歲。 喝「祗候」,退。 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北朝皇太后凶訃,遣使來告哀。 詔遣官迓之,廢朝七日,擇日備禮舉哀成服,禮官詳定儀注以聞。 其日,皇帝常服乘輿詣幕殿,俟時釋常服,服素服,白羅衫、黑銀帶、素紗軟腳幞頭。 太常卿跪,奏請皇帝為北朝皇太后凶訃至掛服,又奏請五舉音。 文武百僚進名奉慰,退幕殿。 仍遣使祭奠弔慰。 三年正月,契丹賀正使為本國皇太后成服,所司設幕次、香、酒及衰服、絰、杖等,禮直官引使、副已下詣位,北向再拜。 班首詣前,執盞跪奠,俯伏,興,歸位,皆再拜。 俟使已下俱衰服、絰、杖,成服訖,禮直官再引各依位北向,舉哭盡哀。 班首少前,去杖,跪,奠酒訖,執杖,俯伏,興,歸位。 焚紙馬,皆舉哭,再拜畢,各還次,服吉服,歸驛。 天聖九年六月,契丹使來告哀。 禮官詳定:北朝凶訃,宜于西上閣門引來使奉書,令閣門使一員跪受承進,宰臣、樞密使已下待制已上,並就都亭驛弔慰。 七月一日,使者耶律乞石至,帝與皇太后發哀苑中,使者自驛赴左掖門入,至左升龍門下馬,入北偏門階下,行至右升龍北偏門,入朝堂西偏門,至文德殿門上奉書。 太常博士二員與禮直官贊引入文德殿西偏門階下,行至西上閣門外階下,面北跪,進書。 閣門使跪受承進。 太常博士、禮直官退。 使者入西上閣門殿後偏門,入宣祐西偏門,行赴內東門柱廊中間,過幕次祗候,朝見訖,赴崇政殿門幕次祗候,朝見皇太后訖,出。 三日,近臣慰乞石于驛。 第3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