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詣受冊位,侍中前承旨,降階宣制曰:「冊鄧王愭為皇太子。 」皇太子拜舞如儀,侍中升殿複位。 中書令詣讀冊位,捧冊官奉冊至,中書令跪讀畢,興,皇太子再拜,有司奉冊至皇太子位,中書令跪以冊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以授右庶子,置於案;次侍中以寶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以授左庶子,如上儀。 皇太子再拜。 中書舍人押冊、中允押寶以出,次皇太子出,如來儀。 初行樂作,出殿門樂止。 次百官稱賀,樂正撞蕤賓之鐘,《乾安》之樂作,皇帝降坐,樂止,放仗,在位官再拜以出。 禮畢,百官易常服,赴內東門司拜箋賀皇后,次赴德壽宮拜表箋賀,諸路監司、守臣等並奉表稱賀。 明日,車駕詣德壽宮謝。 又明日,上禦紫宸殿,引皇太子稱謝,還東宮,百官赴東宮參賀。 皇太子擇日先朝謁景靈宮,次日朝謁太廟、別廟,又擇日詣德壽宮稱謝。 先是,禮官言:「皇太子朝謁景靈宮無所服典故,乞止用常服。 次朝謁太廟、別廟,當袞冕,乘金輅,設仗。 」從之。 皇太子言:「乘輅、設仗,雖有至道、天禧故事,非臣子所安。 」詔免。 冊皇太子妃。 政和五年三月,詔選皇太子妃。 六年六月,詔選少傅、恩平郡王朱伯材女為皇太子妃,令所司備禮冊命。 庚辰,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禦文德殿發冊。 先是,議禮局上《五禮新儀》:「皇太子納妃,乘金輅親迎。 」皇太子三奏辭乘輅及臨軒冊命,詔免乘輅,而發冊如禮焉。 公主受封,降制有冊命之文,多不行禮,惟以綸告進內。 至嘉祐二年,封福康公主為兗國公主,始備禮冊命。 前一日,百官班文德殿,內降冊印,宣制,冊案、援衛一如冊皇后儀。 有司先設冊使等幕次於內東門外,命婦次於公主本位門之外,公主受冊印位於本位庭階下北向,冊使位於內東門、副使及內給事于其南差退並東向,設冊印案位於冊使前南向,內給事位於冊使北南向。 自文德殿奉冊印將至內東門,內給事詣本位,請公主服首飾、褕翟。 冊印至內東門外褥位置訖,內臣引內命婦入就位,禮直官引冊使、副等俱就東向位,內給事就南向位。 通事舍人、博士引冊使就內給事前東向,躬稱「冊使某、副使某奉制授公主冊印」,退複位,內給事入詣所設受冊印位公主前,言訖退。 內給事進詣冊使前西向,冊使跪以冊印授內給事,內給事跪授內謁者,內謁者及主當內臣等持入內東門,內給事從入詣本位,贊公主降詣庭中北向立,跪取冊,興,立公主右少前西向。 又內給事立公主左少前東向,稱「有制」,贊者曰「拜」,公主再拜,右給事奉冊跪授之,公主受以授左給事,右給事又奉印授公主,如上儀。 贊者曰「拜」,公主再拜畢,引公主升位。 次內臣行內命婦賀畢,遂引公主謝皇帝、皇后,一如內中之儀。 群臣進名賀。 其冊印如貴妃,有匣,文曰「兗國公主之印」。 遂為定製。 神宗進封邠國大長公主、魯國公主皆請免冊禮,止進告入內雲。 冊命親王大臣之制,具《開寶通禮》,雖制書有備禮冊命之文,多上表辭免,而未嘗行。 每命親王、宰臣、使相、樞密使、西京留守、節度使,並翰林草制,夜中進入,翼日自內置於箱,黃門二人舁之,立禦坐東。 內朝退,乃奉箱出殿門外,宣付閣門,降置於案,俟文德殿立班,閣門使引制案置於庭,宣付中書、門下,宰相跪受,複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訖,奉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 若立后妃,封親王、公主,即先稱有制,百官再拜,宣制訖,復再拜舞蹈稱賀。 若宰相加恩制書,即宣付通事舍人,引宰相于宣制石東,北向再拜立,聽訖,拜舞複位。 若百官受制,即自班中引出聽麻,文班于宣制石東,武班于西,並如宰相儀,聽訖,出赴朝堂。 其罷相者,即引出赴朝堂金吾仗舍。 諸王、宰相朝謝,前一日,內降官告,從內出東上閣門外宣詞以賜,授節者,仍交旌節。 授者俯伏,執旌節交于頸上者三。 參知政事、宣徽使、樞密使、大兩省、兩制、秘書監、上將軍、觀祭使以上授官告敕牒者,皆拜敕舞蹈,若止授敕或宣頭者止再拜,余官悉不拜敕、不舞蹈,惟御史大夫、中丞拜授東上閣門使,又引至殿門外中籠門再拜。 親王、節度、使相官告,並載以彩輿迎歸第。 親王輿中,設銀師子香合,輦官十二人,並幞頭、緋綉寬衣;旌節各二,馬四,犦槊官十六人,執旌節攏馬對引,由乾元門西偏門出至門外;馬技騎士五十人,槍牌步兵六十人,教坊樂工六十五人,及百戲、蹴鞠、鬥雞、角抵次第迎引,左右軍巡使具軍容前導至本宮。 使相輿中用銀香爐,輦官十二人,金鵝帽、錦絡縫紫絁寬衣;旌節各一,馬二,犦槊官八人,馬技騎士二十人,槍牌步兵二十四人,軍巡使不前導,余如親王制。 有故則罷。 凡諫、舍、刺史以上在外任加恩者,悉令其親屬乘傳賫詔,就以告牒賜之。 政和禮局上冊命親王、大臣儀,迄不果行。 志第六十五禮十五(嘉禮三) ○聖節諸慶節 聖節。 建隆元年,群臣請以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 正月十七日,于大相國寺建道場以祝壽,至日,上壽退,百僚詣寺行香。 尋詔:「今後長春節及諸慶節,常參官、致仕官、僧道、百姓等毋得進奉。 」 太宗以十月七日為乾明節,復改為壽寧節。 真宗以十二月二日為承天節。 其儀:帝禦長春殿,諸王上壽,次樞密使副、宣徽、三司使,次使相,次管軍節度使、兩使留後、觀察使,次節度使至觀察使,次皇親任觀察使以下,各上壽,仍以金酒器、銀香合、馬、袖表為獻。 既畢,咸赴崇德殿敘班,宰相率百官上壽,賜酒三行,皆用教坊樂,賜衣一襲,文武群臣、方鎮州軍皆有貢禮。 前一月,百官、內職、牧伯各就佛寺修齋祝壽,罷日以香賜之,仍各設會,賜上尊酒及諸果,百官兼賜教坊樂。 景德二年,始令樞密三司使副、學士復赴百官齋會,少卿、監、刺史以上及近職一子賜恩,僧道則賜紫衣、師號,禁屠,輟刑。 仁宗以四月十四日為乾元節,正月八日皇太后為長寧節。 詔定長寧節上壽儀:太后垂簾崇政殿,百官及契丹使班庭下,宰臣以下進奉上壽,閣門使于殿上簾外立侍,百官再拜,宰臣升殿,跪進酒簾外,內臣跪承以入。 宰臣奏曰:「長寧節,臣等不勝歡抃,謹上千萬歲壽。 」復降,再拜,三稱萬歲。 內臣承旨宣曰:「得公等壽酒,與公等同喜。 」咸再拜。 宰臣升殿,內侍出簾外跪授虛盞,宰臣跪受,降,再拜舞蹈,三稱萬歲。 內侍承旨宣群臣升殿,再拜,升,陳進奉物當殿庭,通事舍人稱「宰臣以下進奉」,客省使殿上喝「進奉出」。 內謁者監進第二盞,賜酒三行,侍中奏禮畢,皆再拜舞蹈。 太后還內,百官詣內東門拜表稱賀。 其外命婦舊入內者即入內上壽,不入內者進表。 內侍引內命婦上壽,次引外命婦,如百官儀。 次日大宴。 英宗以正月三日為壽聖節。 禮官奏:「故事,聖節上壽,親王、樞密於長春殿,宰臣、百官于崇德殿,天聖諒沍皆于崇政殿。 」於是紫宸上壽,群臣升殿間,飲獻一觴而退。 又一日,賜宴于錫慶院。 第3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