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詣德壽宮朝見。 前期,儀鸞司設大次於德壽宮門內,小次於殿東廊西向。 其日,俟皇帝出即禦坐,從駕臣僚、禁衛等起居如常儀。 皇帝降禦坐,乘輦至德壽宮,文武百僚詣宮門外迎駕,起居訖,前導官、太常卿、閣門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先入,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俟皇帝降輦入,次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報文武百僚入,詣殿庭北向立定。 前導官導皇帝入小次,簾降,俟太上皇帝即禦坐,小次簾卷,前導官導皇帝升殿東階,詣殿上摺檻前,奏請拜,皇帝再拜訖,前導官導皇帝稍前,躬奏聖躬萬福訖,複位,再拜訖,導皇帝詣太上皇帝禦坐之東,西向立。 殿下在位官皆再拜,搢笏,三舞蹈,三叩頭,出笏就拜,又再拜,班首不離位,奏聖躬萬福,又再拜,班退,前導官以次退,從駕官歸幕次,以俟從駕。 太上皇帝駕興,皇帝從,入見太上皇后,如宮中之儀。 皇帝還內,如來儀。 每遇正旦、冬至及朔望,並依上儀。 十二日,帝詣德壽宮,以雨,百僚免入見,上就宮中行禮。 自後詣宮,若行宮中禮,即不集百官陪位。 十三日,詔令宰臣率百官于初二日、十六日詣德壽宮起居。 又詔:「朕欲每日一朝德壽宮,修晨昏之禮。 面奉慈訓,恐廢萬機,勞煩群下,不蒙賜許。 禮官宜重定其期,如前代朝朔望,甚為疏闊,朕不敢取。 」於是禮部、太常寺言:「《漢書》高皇帝五日一朝太上皇,乞依此故事,每五日一次詣德壽宮朝見,如宮中禮。 」 帝始禦後殿,宰臣陳康伯等奏:「臣等朝德壽宮,太上皇宣諭,車駕每至宮,必于門外降輦,已再三勉諭,既行家人之禮,自宜至殿上降輦。 」帝曰:「太上有旨不須五日一朝,只朝朔望,朕心未安,宜令有司詳議。 如宮門降輦,臣子禮所當然。 」於是禮部、太常言:「除朝朔望外,乞于每月初八、二十三日詣德壽宮起居,如宮中儀。 」自後皆遵此制,如值雨、盛暑、祁寒,臨期承太上特旨乃免。 十一月冬至,上詣德壽宮稱賀上壽,禮畢,入見太后,如宮中禮。 自後冬至並同。 隆興元年正月朔,帝率百官詣德壽宮,如冬至儀。 自後正旦並同。 乾道元年二月朔,帝詣德壽宮,恭請太上、太后至延祥觀燒香,太上與帝乘馬,太后于後乘輿;次幸聚景園,次幸玉津園。 自後帝詣德壽宮恭請太上、太后至南內,或幸延祥觀靈隱寺天竺寺、恭進太上聖政、冊命皇太子,起居稱謝。 遇游幸,則宰執以下從駕至游幸所,除管軍、環衛官等俟駕還護從還內,宰執以下並免護從,先退。 淳熙十六年,孝宗內禪,皇太子即皇帝位;紹熙五年,光宗內禪,皇子嘉王即皇帝位,並如紹興三十二年故事。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冊禮。 建隆元年,詔尊母南陽郡太夫人為皇太后,仍令所司追冊四親廟。 後不果行。 至道三年四月,尊太宗皇后李氏為皇太后,宰臣等詣崇政殿門表賀皇帝,又詣內東門表賀皇太后。 乾興元年,真宗遺制尊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淑妃楊氏為皇太妃,亦不果行冊禮。 天聖二年,宰臣王欽若等五表請上皇太后尊號。 十一月,郊祀畢,帝禦天安殿受冊,百官稱賀畢,再序班。 侍中奏中嚴外辦,禮儀使奏發冊寶,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秉珪以出。 禮儀使、閣門使導帝隨冊寶降自西階,內臣奉至殿庭,置橫街南東向褥位,冊在北,寶在南,帝立殿庭北向褥位,奉冊寶官奉冊寶案,太常卿、吏部、禮部侍郎引置當中褥位。 禮儀使奏請皇帝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太尉、司徒就冊寶位,帝搢珪跪,奉冊授太尉,又奉寶授司徒,皆搢笏東向跪受,興,奉冊寶案置於近東西向褥位。 禮儀使奏請皇帝歸禦幄,易常服,乘輿赴文德殿後幄,百官班退赴朝堂,太尉、司徒奉冊寶至文德殿外幄,太尉以下各就次以俟。 侍中奏中嚴外辦,太后服儀天冠、袞衣以出,奏《隆安》之樂,行障、步障、方團扇,侍衛垂簾,即禦坐,南向,樂止。 太常卿導冊案至殿西階下,各歸班,在位者皆再拜。 太尉押冊案,司徒奉冊,中書令讀冊訖,侍中押寶案,司徒奉寶,侍中讀寶畢,太尉、司徒詣香案前,分班東西序立。 尚宮贊引皇帝詣皇太后坐前,帝服靴袍,簾內行稱賀禮,跪曰:「嗣皇帝臣某言:皇太后陛下顯崇徽號,昭煥寰瀛,伏惟與天同壽,率土不勝欣抃。 」俯伏,興,又再拜,尚宮詣禦坐承旨,退,西向稱:「皇太后答曰:皇帝孝思至誠,貫于天地,受茲徽號,感慰良深。 」帝再拜,尚宮引歸禦幄,太尉率百官稱賀,奏《隆安》之樂,太后降坐還幄,樂止。 侍中奏解嚴,所司放仗,百官再拜退。 太后還內,內外命婦稱賀太后、皇帝于內殿,在外命婦及兩京留司官並奉表稱賀。 自是,上皇太后尊號禮皆如之。 熙寧二年,神宗尊皇太后曹氏為太皇太后,詣文德殿跪奉玉冊授攝太尉曾公亮、金寶授攝司徒韓絳,又跪奉皇太后高氏玉冊授攝太尉文彥博、金寶授攝司徒趙抃,禮畢,百官稱賀。 哲宗即位,詔尊太后高氏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為皇太后,德妃朱氏為皇太妃。 禮部議:「皇太妃生日節序物色,其冠服之屬如皇后例,稱慈旨,慶賀用箋。 太皇太后、皇太后于皇太妃稱賜,皇帝稱奉,百官不稱臣。 皇帝問皇太妃起居用箋,皇太妃答皇帝用書。 」宰臣請特建太皇太后宮曰崇慶,殿曰崇慶、曰壽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隆祐、曰慈徽。 元祐二年,詔太皇太后受冊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皇太后受冊依熙寧二年故事,皇太妃與皇太后同日受冊,令太常禮官詳定儀注。 右諫議大夫梁燾請對文德殿,太皇太后曰:「大臣欲行此禮,予意謂必難行。 」燾對曰:「誠如聖慮,願堅執勿許。 且母后權同聽政,蓋出一時不得已之事,乞速罷之。 」中書舍人曾肇亦言:「太皇太后聽政以來,止於延和殿,受遼使朝見,亦止於禦崇政殿,未嘗踐外朝。 今皇帝述仁祖故事,以極崇奉之禮,太皇太后儻以此時特下明詔,發揚皇帝孝敬之誠,而固執謙德,止於崇政殿受冊,則皇帝之孝愈顯,太皇太后之德愈尊,兩義俱得,顧不美歟?」太皇太后欣然納之,乃詔將來受冊止於崇政殿。 尋以天旱權罷。 未幾,太師文彥博等以時雨溥澍,秋稼有望,請舉行冊禮,凡三請乃從。 九月六日,發太皇太后冊寶于大慶殿,發皇太后、太妃冊寶于文德殿,行禮如儀。 紹聖元年,詔:「奉太皇太后旨,皇太妃特與立宮殿名,坐六龍輿,張繖,出入由宣德正門。 」有司請應宮中並依稱臣妾,外命婦入內準此;百官拜箋稱賀,稱殿下。 徽宗即位,加哲宗太妃號曰聖瑞,既又禦文德殿,冊命元符皇后劉氏為太后,並依皇后禮制。 第3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