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田之禮,歲不常講。 雍熙四年,始詔以來年正月擇日有事于東郊,行籍田禮。 所司詳定儀註:「依南郊置五使。 除耕地朝陽門七里外為先農壇,高九尺,四陛,周四十步,飾以青;二壝,寬博取足容禦耕位。 觀耕台大次設樂縣、二舞。 禦耕位在壝門東南,諸侯耕位次之,庶人又次之。 觀耕台高五尺,周四十步,四陛,如壇色。 其青城設于千畝之外。 」又言:「隋以青箱奉穜稑,唐廢其禮。 青箱舊無其制,請用竹木為之而無蓋,兩端設襻,飾以青;中分九隔,隔盛一種,覆以青帊。 穜稑即早晚之種,不定谷名,請用黍、稷、秫、稻、粱、大小豆、大小麥,陳于箱中。 」大禮使李昉言:「按《通禮》,乘耕根車,今請改乘玉輅,載耒耜于耕根車。 又前典不載告廟及稱賀之制,今請前二日告南郊、太廟。 耕禮畢,百官稱賀于青城。 禮有勞酒,合設會于還宮之翼日,望如親祀南郊之制,擇日大宴。 」詳定所言:「禦耒耜二具,並盛以青縧,準唐乾元故事,不加雕飾。 禮畢,收于禁中,以示稼穡艱難之意。 其祭先農,用純色犢一,如郊祀例進胙,余並權用大祠之制。 皇帝散齋三日,致齋二日,百官不受誓戒。 神農、后稷冊,學士院撰文進書。 」以鹵簿使賈模等言,復用象輅載耒耜,以重其事。 五年正月乙亥,帝服袞冕,執鎮圭,親享神農,以后稷配,備三獻,遂行三推之禮。 畢事,解嚴,還行宮,百官稱賀。 帝改禦大輦,服通天冠、絳紗袍,鼓吹振作而還。 禦乾元門大赦,改元端拱,文武遞進官有差。 二月七日,宴群臣于大明殿,行勞酒禮。 景德四年,判太常禮院孫奭言:「來年畫日,正月一日享先農,九日上辛祈谷,祀上帝。 《春秋傳》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月令》曰:‘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擇元辰,親載耒耜,躬耕帝籍。 ’先儒皆云:元日,謂上辛郊天也;元辰,謂郊後吉亥享先農而耕籍也。 《六典》、《禮閣新儀》並雲上辛祀昊天,次雲吉亥享先農。 望改用上辛後亥日,用符禮文。 」 明道元年,詔以來年二月丁未行籍田禮,而罷冬至親郊。 遣官奏告天地、宗廟、諸陵、景靈宮,州都就告岳瀆、宮廟。 其禮一如端拱之制,而損益之。 禮成,遣官奏謝如告禮。 元豐二年,詔于京城東南度田千畝為籍田,置令一員,徙先農壇于中,神倉于東南,取卒之知田事者為籍田兵。 乃以郊社令辛公佑兼令。 公佑請因舊麥殿規地為田,引蔡河水灌其中,並植果蔬,冬則藏冰,凡一歲祠祭之用取具焉。 先薦獻而後進禦,有餘,則貿錢以給雜費,輸其餘于內藏庫,著為令。 權管幹籍田王存等議,以南郊麥殿前地及玉津園東南羡地並民田共千一百畝充籍田外,以百畝建先農壇兆,開阡陌溝洫,置神倉、齋宮並耕作人牛廬舍之屬,繪圖以進。 已而殿成,詔以思文為名。 政和元年,有司議:享先農為中祠,命有司攝事,帝止行耕籍之禮。 罷命五使及稱賀、肆赦之類。 太史局擇日不必專用吉亥。 耕籍所乘,改用耕根車,罷乘玉輅。 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絳紗袍,百官並朝服。 仿雍熙儀注,九卿以左右仆射、六尚書、御史大夫攝,諸侯以正員三品官及上將軍攝。 設庶人耕位於諸侯耕位之南,以成終畝之禮。 備青箱,設九谷,如隋之制。 尋復以耕籍為大祠,依四孟朝享例行禮,又命禮制局修定儀注。 孟春之月,太史擇上辛後吉日,皇帝親耕籍田,命有司以是日享先農、后稷于本壇,如常儀。 前期,殿中監設禦坐于思文殿,儀鸞司設文武官次殿門外之左右。 其日早,奉禮郎設禦耕褥位於耕籍所,尚舍設觀耕禦坐于壇上,南向。 典儀設侍耕群臣位於禦耕之東西,設從耕群臣位於禦耕之東南,西向,北上。 奉禮郎設禦耒席于三公之北,稍西,南向。 太仆設禦耕牛于禦壇之西,稍北;太仆卿位於耕牛之東,稍前,南向。 太常設左輔位於禦耕之東,稍南,西向;設司農位二,一在左輔之後,一在其南,並西向。 籍田令三,皆位司農卿南,少退,北上。 奉青箱官位於後。 諸執耒耜者位公卿耕者後,侍耕者前,西向。 三公、三少、宰臣、親王等每員三人,執政二人,從耕;群官一名助耕,並服絳衣、介幘。 三公以次群官耒耜各一具,每一具正副牛二,隨牛二人。 庶人耕位在從耕官位之南,西向。 庶人百人,並青衣,耕牛二百,每兩牛用隨牛一人,耒耜百具,畚五十具,鍤二十五具,以木為刃。 耆老百人,常服陪位於庶人位南,西向。 司農少卿位二于庶人位前,太社令位司農少卿之西,少退,俱北向。 畿內諸令位庶人之東,西向。 尚輦局設玉輅于仗內。 前期三日,司農以青箱奉九谷穜稑之種進內。 前二日,皇后率六宮獻於皇帝,受于內殿。 前一日,降出付司農。 其日質明,左輔奉耒耜載于玉輅訖,耕籍使朝服乘車,用本品鹵簿,以儀仗二千人衛耒耜先詣壇所。 尚輦奉禦設平輦于祥曦殿,皇帝靴袍出自內東門,從駕臣僚禁衛並起居如常儀。 將至耕所,文武侍耕、從耕以下及耆老、庶人俱詣籍田西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訖,各就次。 從耕、陪耕等官服朝服以俟耕。 車駕至思文殿,進膳訖,左輔以禦耒耜授籍田令,橫執之,詣耕籍所,置於席,遂守之。 凡執耒耜者橫執之,受則先其耒、後其耜。 諸縣令率終畝庶人、陪耕耆老先就位,司農卿、籍田令、太社令、奉青箱官、諸執耒耜者以次就位。 御史台引殿中侍御史一員先入就位,次禮直官、宣贊舍人等分引侍耕、從耕群官各就位。 尚輦奉禦進輦思文殿。 左輔奏請中嚴。 少頃,奏外辦。 皇帝通天冠、絳紗袍,乘輦出。 將至禦耕位,尚舍先設黃道,太常請降輦就位。 既降輦,太常卿前導至褥位南向立,奏請行禮。 禮直官請籍田令進詣禦耒席南向,引司農卿詣籍田令東西向,籍田令俯伏跪,執事者以縧受之,籍田令解縧出耒,執耒興,東向立,以授司農卿,司農卿西向立,以授左輔,左輔詣禦耕位前少東,北向。 太常卿奏請受耒耜,左輔執以進,執耒者助執之。 皇帝受以三推,左輔前受耒耜,授司農卿,以授籍田令,各複位。 籍田令跪而納于縚,執耒興,以授執事者,退複位。 皇帝初耕,諸執耒耜者以耒耜各授從耕者,禮直官引太常卿詣禦位前,北向,奉請皇帝升壇觀耕,複位立。 前導官導皇帝升壇,即禦坐南向。 禮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近東,西向北上立。 禮直官引三公、三少、宰臣、親王各五推,余從耕官各九推,訖,執耒耜者前受耒耜。 禮直官引司農少卿帥庶人以次耕于千畝,候耕少頃,禮直官引左輔詣禦坐前跪奏禮畢。 降壇,乘輦還思文殿,左輔奏解嚴,侍耕、從耕官皆退。 次籍田令以青箱授司農卿,詣耕所,出穜稑播之。 次司農少卿帥太社令檢校終畝。 次司農卿詣禦前北向俯伏跪奏省功畢,退。 所司放仗以俟,皇帝常服還內,侍衛如常儀。 紹興七年,始舉享先農之禮,以立春後亥日行一獻禮。 十六年,皇帝親耕籍田,並如舊制。 第3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