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丁丑,白氣二,東西亙天。 五年二月壬寅,白氣長五丈,出東井,貫北斗魁及軒轅,占為兵、為雷雨。 明道元年十二月壬戌,西北有蒼白氣亙天。 慶歷元年八月庚辰夜,東方有白氣長十尺許,在星宿度中,至十日,長丈餘,衝天,九十餘日沒。 二年八月甲申,白氣貫北斗。 三年正月戊戌,中天有白氣長二十尺,向西南行貫日,占曰:「邊兵憂。 」四月癸卯,白氣二生西北隅,上中天,首尾至濁,東南行,良久散,占曰:「其下有兵寇。 」八月壬子夜,白氣貫北斗魁。 九月辛巳夜,中天有白氣長二丈許,貫捲舌、南河,東北行,少頃散,占曰:「風雨之候。 」 皇祐四年十一月辛酉夜,白氣起北方近濁,長五丈許,歷北斗,久之散,占曰:「多大風。 」 嘉祐元年三月,彭城縣白鶴鄉地生面,占曰:「地生面,民將饑。 」五月,鐘離縣地生面。 治平二年四月丙午夜,西北方有白氣,漸東南行,首尾至濁,貫角宿,移西北,久方散。 占曰:「有兵戰疾疫事。 」 熙寧九年四月庚寅夜,白氣長丈,起東北方天市垣。 元祐三年七月戊辰夜,西北有白氣經天,主兵,宜防西、北二鄙。 元符二年九月戊辰夜,有白氣十道,各長五尺,主兵及大臣黜。 崇寧二年五月戊子夜,蒼白氣起東南方,長三丈,貫尾、箕、鬥,主蠻夷入貢,舊臣來歸。 宣和三年九月壬午夜,蒼白氣長三丈,貫月,主其下有亂者。 靖康元年十二月丙辰,白氣出太微垣。 二年二月壬午夜,白氣如虹,自南亙北,須臾,移西南,至東北,天明而沒。 三月戊子,白氣貫鬥。 建炎二年,杜充為北京留守,天雨紙錢于營中,厚盈寸。 明日,與金人戰城下,敗績。 紙,白祥也。 三年三月,白氣貫日。 四年五月壬子夜,北方有白氣十餘道如練。 二十六年七月辛酉夜,天雨水銀。 紹興元年,潭州得白玉于州城蓮花池中,孔彥舟以獻,詔卻之。 前史以為玉變近白祥,後彥舟為劇盜。 二月己巳夜,東南有白氣。 十一年三月庚申,金人居長安,油、酒皆變白色。 三十年十一月甲午夜,西南有白氣出危,入昴。 十二月戊申,白氣出尾,入軫,貫天市垣。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白氣如帶,東西亙天,出鬥,歷牛。 隆興元年十二月壬午夜,白氣見西南方,出危,入昴。 二年正月甲寅夜,西南有白氣,亙天如帶。 乾道元年正月庚午,白氣見西北方,出奎,入參。 三月戊辰,白氣如帶,自參及角,東西亙天。 四月丁酉夜,白氣見西北方,入天市垣。 辛丑夜,白氣入北斗。 乙巳夜,白氣入紫微垣。 十月己丑夜,蒼白氣見東南方,入翼。 十一月丙寅,白氣如帶,出女,入昴,東西亙天。 三年十二月庚午夜,白氣如帶,東西亙天,出女,入昴。 淳熙十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白氣如天漢而明,南北廣可六丈,東西亙天,歷壁至畢。 紹熙五年六月壬寅夜,白氣亙天,自紫微至亢、角。 己酉日入後,白氣亙天,頃刻而散。 慶元四年八月庚辰,白氣亙天。 五年二月癸酉夜,東北方白氣如帶,自角至參。 八月癸亥,東北方有白氣如帶,亙天。 嘉泰四年十一月辛未,晝有白氣分數道,亙天。 嘉熙四年二月丙辰,白氣亙天。 淳祐二年二月甲寅,白氣亙天。 景定三年七月甲申,白氣如匹布,亙天。 咸三九年,襄陽城中白氣自西而出。 紹興二年,宣州有鐵佛象,坐高丈餘,自動迭前迭卻若傴而就人者數日,既而郡有火。 火氣盛,金失其性而為變怪也。 七月,天雨錢,或從石甃中流出,有輪郭,肉好不分明,穿之。 碎若沙土。 二月,溫州戒福寺銅佛象頂珠自動,光彩激射,經日不少停,數日火作,寺焚。 淳熙九年春,德興縣民家鏡自飛舞,與日光相射。 慶元二年正月,泰寧縣耕夫得鏡,厚三寸,徑尺有二寸,照見水底,與日爭輝,病熱者對之,心骨生寒,後為雷震而碎。 志第二十五行五 ○土 稼穡作甘,土之性也。 土失其性,則為災凶。 舊說以恆風、脂夜之妖,華孽、臝蟲之孽,牛禍、黃眚、黃祥,皆屬之土,今從之。 建隆元年,河南諸州乏食。 乾德元年,齊、隰等州饑。 二年,州府二十二饑。 開寶四年,州府六水、一旱,諸州民乏食。 五年,大饑。 六年,水,民饑。 九年,州府十二饑。 太平興國四年,太平州饑。 淳化元年,開封、河南等九州饑。 五年,京東西、淮南、陝西水潦,民饑。 咸平五年,河北及鄭、曹、滑饑。 景德元年,江南東、西路饑。 二年,淮南、兩浙、荊湖北路饑。 三年,京東西、河北、陝西饑。 大中祥符三年,陝西饑。 四年,河北、陝西、劍南饑。 五年,河北、淮南饑。 七年,淮南、江、浙饑。 八年,陝西州府五饑。 天禧元年,饑。 三年,江、浙及利州路饑。 天聖三年,晉、絳、陝、解饑。 明道元年,京東、淮南、江東饑。 二年,淮南、江東、西川饑。 寶元二年,益、梓、利、夔路饑。 嘉祐三年,夔州路旱,饑。 熙寧三年,河北、陝西旱。 四年,河北旱,饑。 六年,淮南、江東、劍南西川、潤州饑。 七年,京畿、河北、京東西、淮西、成都、利州、延、常、潤、府州、威勝、保安軍饑。 八年,兩河、陝西、江南、淮、浙饑。 九年,雄州饑。 十年,漳泉州、興化軍饑。 元豐元年,河北饑。 四年,鳳翔府、鳳階州饑。 七年,河東饑。 元符二年,饑。 崇寧元年,江、浙、熙河饑。 大觀三年,秦、鳳、階、成饑。 重和元年,京西饑。 五年,河北、京東、淮南饑。 建炎元年,汴京大饑,米升錢三百,一鼠直數百錢,人食水藻、椿槐葉,道殣,骼無餘胔。 三年,山東郡國大饑,人相食。 時金人陷京東諸郡,民聚為盜,至車載乾屍為糧。 紹興元年,行在、越州及東南諸路郡國饑。 淮南、京東西民流常州、平江府者多殍死。 二年春,兩浙、福建饑,米鬥千錢。 時餫餉繁急,民益艱食。 三年,吉、郴、道州、桂陽監饑。 五年,湖南大饑,殍死、流亡者眾。 夏,潼川路饑,米鬥二千,人食糟糠。 興元饑,民流于果、閬。 秋,溫、處州饑。 六年春,浙東、福建饑,湖南、江西大饑,殍死甚眾,民多流徙,郡邑盜起。 夏,蜀亦大饑,米鬥二千,利路倍之,道殣枕藉。 是歲,果州守臣宇文彬獻《禾粟九穗圖》,吏部侍郎晏敦復言:「果、遂饑民未蘇,不宜導諛。 」坐黜爵。 七年夏,欽、廉、邕州饑。 九年,江東西、浙東饑,米鬥千錢,饒、信州尤甚。 十年,浙東、江南薦饑,人食草木。 十一年,京西、淮南饑。 十八年冬,浙東、江、淮郡國多饑,紹興尤甚。 民之仰哺于官者二十八萬六千人,不給,乃食糟糠、草木,殍死殆半。 十九年春、夏,紹興府大饑,明、婺州亦如之。 二十四年,衢州饑。 二十八年,平江府饑。 二十九年,紹興府薦饑。 隆興元年,紹興府大饑,四川尤甚。 平江、襄陽府、隨、泗州、棗陽、盱眙軍大饑,隨、棗間米斗六七千。 二年,平江府、常、秀州饑,華亭縣人食粃糠。 行都及鎮江府、興化軍、台、徽州亦艱食。 淮民流徙江南者數十萬。 第2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