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之母,賢明婦人。 初,嚴將赴蜀,母曰:「汝前啟破蜀之謀,今又入蜀,將死報蜀人矣!與汝永訣。 」既而果如其言。 李仁矩,本明宗在籓鎮時客將也。 明宗即位,錄其趨走之勞,擢居內職,復為安重誨所庇,故數年之間,遷為客省使、左衛大將軍。 天成中,因奉使東川,董璋張筵以召之,仁矩貪于館舍,與倡妓酣飲,日既中而不至,大為璋所詬辱,自是深銜之。 長興初,璋既跋扈于東川,重誨奏以仁矩為閬州節度使,俾伺璋之反狀,時物議以為不可。 及仁矩至鎮,偵璋所為,曲形奏報,地裡遐僻,朝廷莫知事實,激成璋之逆節,由仁矩也。 長興元年冬十月,璋自率凶黨,以攻其城。 仁矩召軍校謀守戰利害,皆曰:「璋久圖反計,以賂誘士心,凶氣方盛,未可與戰,宜堅壁以守之。 儻旬浹之間,大軍東至,即賊必退。 」仁矩曰:「蜀兵懦,安能當我精甲!」即驅之出戰,兵未交,為賊所敗。 既而城陷,仁矩被擒,舉族為璋所害。 康思立,晉陽人也。 少善騎射,事武皇為爪牙,署河東親騎軍使。 莊宗嗣位,從解圍于上黨,敗梁人于柏鄉,及平薊兵,後戰于河上,皆有功,累承製加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 莊宗即位,繼改軍帥,賜忠勇拱衛功臣,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天成元年,授應州刺史,尋移嵐州,充北面諸蕃部族都監。 三年,遷宿州團練使。 四年,領昭武軍節度、利巴集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改賜耀忠保節功臣。 長興初,朝廷舉兵討東川董璋,詔監西面行營軍馬都指揮使。 二年,移鎮陝州。 《通鑒》:潞王至靈寶,思立謀固守陝城以俟康義誠。 先是,捧聖五百騎戍陝,為潞王前鋒,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爾輩數人奚為!徒累一城人塗地耳!」於是捧聖卒爭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 清泰初,改授邢台,累官至檢校太傅,封會稽郡開國侯。 二年,入為右神武統軍。 三年,充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是歲閏十一月,卒於軍,年六十三。 思立本出陰山諸部,性純厚,善撫將士,明宗素重之,故即位之始,以應州所生之地授焉。 其後歷三郡三鎮,皆得百姓之譽。 末帝以其年高,征居環衛。 及出幸懷州,以北師不利,乃命思立統駕下騎軍赴團柏谷以益軍勢,俄而楊光遠以大軍降于太原,思立因憤激,疾作而卒焉。 晉高祖即位,追其宿舊,為輟朝一日,贈太子少師。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鐵。 父審,素有勇,事武皇為列校,歷直軍使,同光初,卒於軍。 敬達少以騎射著名,莊宗知之,召令繼父職;平河南有功,繼加檢校工部尚書。 明宗即位,歷捧聖指揮使、檢校尚書左仆射。 長興中,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 三年,加檢校太保、應州節度使。 四年,遷雲州。 時以契丹率族帳自黑榆林至,雲借漢界水草,敬達每聚兵塞下,以遏其沖。 契丹竟不敢南牧,邊人賴之。 清泰中,自彭門移鎮平陽,加檢校太傅,從石敬瑭為北面兵馬副總管,仍屯兵雁門。 未幾,晉高祖建義,末帝詔以敬達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仍使悉引部下兵圍太原,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副焉。 尋統兵三萬,營于晉安鄉。 末帝自六月繼有詔促令攻取,敬達設長城連柵、雲梯飛砲,使工者運其巧思,窮土木之力。 時督事者每有所構,則暴風大雨,平地水深數尺,而城柵崩墮,竟不能合其圍。 九月,契丹至,敬達大敗,尋為所圍。 晉高祖及蕃眾自晉安寨南門外,長百餘里,闊五十里,布以氈帳,用毛索掛鈴,而部伍多犬,以備警急。 營中嘗有夜遁者,出則犬吠鈴動,跬步不能行焉。 自是敬達與麾下部曲五萬人,馬萬匹,無由四奔,但見穹廬如崗阜相屬,諸軍相顧失色。 始則削木篩糞,以飼其馬,日望朝廷救軍,及漸羸死,則與將士分食之,馬盡食殫。 副將楊光遠、次將安審琦知不濟,勸敬達宜早降以求自安。 敬達曰:「吾受恩于明宗,位歷方鎮,主上授我大柄,而失律如此,已有愧於心也。 今救軍在近,旦暮雪恥有期,諸公何相迫耶!待勢窮,則請殺吾,攜首以降,亦未為晚。 」光遠、審琦知敬達意未決,恐坐成魚肉,遂斬敬達以降。 《契丹國志》:楊光遠謀害張敬達,諸將高行周陰為之備,敬達疏於防禦,推遠行周等。 清晨,光遠上謁,見敬達左右無人,遂殺之。 末帝聞其歿也,愴慟久之。 契丹主告其部曲及漢之降者曰:「為臣當如此人!」令部人收葬之。 晉高祖即位後,所有田宅,咸賜其妻子焉。 時議者以敬達嘗事數帝,亟立軍功,及領籓郡,不聞其濫,繼屯守塞垣,復能撫下,而臨難固執,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 晉有天下,不能追懋官封,賞其事蹟,非激忠之道也。 第1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