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为来俊臣所构,捕送制狱。 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 俊臣引仁杰置对,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 」俊臣乃挺系。 其属王德寿以情谓曰:「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 」仁杰叹曰;「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 德寿惧而谢。 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好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 」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 俊臣命仁杰冠带见使者,私令德寿作谢死表,附使以闻。 后乃召见仁杰,谓曰:「承反何耶?」对曰:「不承反,死笞掠矣。 」示其表,曰:「无之。 」后知代署,因免死。 武承嗣屡请诛之,后曰:「命已行,不可返。 」时同被诬者凤阁侍郎任知古等七族悉得贷。 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邑人为置生祠。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 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 虏闻,亦引去,民爱仰之,复为立祠。 俄转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后自制金字十二於袍,以旌其忠。 召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时发兵戍疏勒四镇,百姓怨苦。 仁杰谏曰: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 东距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天所以限中外也。 自典籍所纪,声教所暨,三代不能至者,国家既已兼之。 诗人矜薄伐於太原,化行於江、汉,前代之遐裔,而我之域中,过夏、商远矣。 今乃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 苟求冠带远夷,不务固本安人,此秦皇、汉武之所行也。 传曰:「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臣伏见国家师旅岁出,调度之费狃以浸广,右戍四镇,左屯安东,杼轴空匮,转输不绝,行役既久,怨旷者多。 上不是恤,则政不行;政不行,则害气作;害气作,则虫螟生,水旱起矣。 方今关东荐饥,蜀汉流亡,江、淮而南,赋敛不息。 人不复本,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非浅。 所以然者,皆贪功方外,耗竭中国也。 昔汉元帝纳贾捐之之谋而罢珠崖,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田。 贞观中,克平九姓,册拜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夷狄叛则伐,降则抚,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 今阿史那斛瑟罗,皆阴山贵种,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镇,以统诸蕃,建为可汗,遣御寇患,则国家有继绝之美,无转输之苦。 损四镇,肥中国,罢安东,实辽西,省军费於远方,并甲兵於要塞,恒、代之镇重,而边州之备丰矣。 且王者外宁,容有内危。 陛下姑敕边兵谨守备,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寇无所得。 自然深入有颠踬之虑,浅入无虏获之益。 不数年,二虏不讨而服矣。 又请废安东,复高姓为君长,省江南转饷以息民,不见纳。 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 」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 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 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 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 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 」后怒,罢议。 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於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 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 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 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 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 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 更令太子舍龙门。 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寻拜纳言,兼右肃政御史大夫。 突厥入赵、定,杀掠甚众,诏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假以便宜。 突厥尽杀所得男女万计,由五回道去,仁杰追不能逮。 更拜河北安抚大使。 时民多胁从於贼,贼已去,惧诛,逃匿。 仁杰上疏曰:「议者以为虏入寇,始明人之逆顺,或迫胁,或愿从,或受伪官,或为招慰。 诚以山东之人重气,一往死不为悔。 比缘军兴,调发烦重,伤破家产,剔屋卖田,人不为售。 又官吏侵渔,州县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不循礼义,投迹犬羊,以图赊死,此君子所愧,而小人之常。 民犹水也,壅则为渊,疏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 昔董卓之乱,神器播越,卓已诛禽,部曲无赦,故事穷变生,流毒京室。 此由恩不溥洽,失在机先。 今负罪之伍,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 山东群盗,缘兹聚结。 故臣以为边鄙暂警不足忧,中土不宁可为虑也。 夫持大国者不可以小治,事广者不可以细分。 人主所务,弗检常法。 愿曲赦河北,一不问罪。 」诏可。 还,除内史。 后幸三阳宫,王公皆从,独赐仁杰第一区,眷礼卓异,时无辈者。 是时李楷固、骆务整讨契丹,克之,献俘含枢殿,后大悦。 二人者,本契丹李尽忠部将,尽忠入寇,楷固等数挫王师,后降,有司请论如法。 仁杰称其骁勇可任,若贷死,必感恩纳节,可以责功。 至是凯旋,后举酒属仁杰,赏其知人。 授楷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务整右武威卫将军。 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僧日施一钱助之。 仁杰谏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 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傜,省不急之务。 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且无官助,理不得成。 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后由是罢役。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 始居母丧,有白鹊驯扰之祥。 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睿宗又封梁国公。 子光嗣、景晖。 第4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