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盖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为陛下惜者此也。 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陛下威名功烈既云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 边夷丑种,不足待以仁义,责以常礼,古者以禽鱼畜之。 必绝其类,恐兽穷则搏,苟救其死。 且陛下每决死罪,必三覆五奏,进疏食,停音乐,以人命之重为感动也。 今士无一罪,驱之行阵之间,委之锋镝之下,使肝脑涂地,老父孤子、寡妻慈母望槥车,抱枯骨,摧心掩泣,其所以变动阴阳,伤害和气,实天下之痛也。 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能为后世患,夷之可也。 今无是三者,而坐敝中国,为旧王雪耻,新罗报仇,非所存小、所损大乎?臣愿下沛然之诏,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即臣死骨不朽。 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 诏皇太子就省。 擢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 薨,年七十一,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 高宗诏配享太宗庙廷。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贞观末年,以谴还第,黄门侍郎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 」帝悟,遽召于家。 后避位不出。 久之,会帝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 」有顷,帝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帝在翠微宫,以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会有自京师来者,帝曰:「玄龄闻纬为尚书谓何?」曰:「惟称纬好须,无它语。 」帝遽改太子詹事。 帝讨辽,玄龄守京师,有男子上急变,玄龄诘状,曰:「我乃告公。 」玄龄驿遣追帝,帝视奏已,斩男子。 下诏责曰:「公何不自信!」其委任类如此。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子遗直嗣。 次子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 尚高阳公主,为右卫将军。 公主,帝所爱,故礼与它婿绝。 主骄蹇,疾遗直任嫡,遗直惧,让爵,帝不许。 主稍失爱,意怏怏。 与浮屠辩机乱,帝怒,斩浮屠,杀奴婢数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 高宗时,出遗直汴州刺史,遗爱房州刺史。 主又诬遗直罪,帝敕长孙无忌鞫治,乃得主与遗爱反状,遗爱伏诛,主赐死。 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 诏停配享。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 祖果,有名周、隋间。 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 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 」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 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 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 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 天策府建,为中郎。 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食三千户,别食益州千三百户。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仍领选。 与玄龄共筦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当时浩然归重。 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 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斥岭表。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 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 及未乱,擢其子左千牛构兼尚舍奉御。 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赠开府仪同三司。 及葬,加司空,谥曰成。 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 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 」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 」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 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 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后诏功臣世袭,追赠密州刺史,徙国莱。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 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构位慈州刺史。 次子荷,性暴诡不循法,尚城阳公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 承乾谋反,荷曰:「琅邪颜利仁善星数,言天有变,宜建大事,陛下当为太上皇。 请称疾,上必临问,可以得志。 」及败,坐诛。 临刑,意象轩骜。 构以累贬死岭表。 如晦弟楚客,少尚奇节,与叔父淹皆没于王世充。 淹与如晦有隙,谮其兄杀之,并囚楚客濒死。 世充平,淹当诛。 楚客请于如晦,不许。 楚客曰:「叔残兄,今兄又弃叔,门内几尽,岂不痛哉!」如晦感悟,请之高祖,得释。 方建成难作,楚客遁舍嵩山。 贞观四年,召为给事中。 太宗曰:「君居山似之矣,谓非宰相不起,渠然邪?夫走远者自近,人不恤无官,患才不副。 而兄与我异支一心者,尔当如兄事吾而辅我。 」楚客顿首谢,因擢为中郎将。 每入直,尽夕不释杖,帝知而劳之,进蒲州刺史,政有能名,徙瀛州。 后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摄府事,以威肃闻。 揣帝意薄承乾,乃为王谐媚用事臣,数言王聪睿可为嗣,人或以闻,帝隐恚。 及王贬爵,暴其罪,以如晦功免死,废于家,终虔化令。 第3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