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 若死而傳于史官、謚于太常,則以其行狀質其當不;其欲銘于碑者,則會百官議其宜述者以聞,報其家。 其考法,凡百司之長,歲較其屬功過,差以九等,大合眾而讀之。 流內之官,敘以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 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獻可替否,拾遺補闕,為近侍之最;二曰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最;三曰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四曰禮制儀式,動合經典,為禮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諧,不失節奏,為樂官之最;六曰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為判事之最;七曰部統有方,警守無失,為宿衛之最;八曰兵士調習,戎裝充備,為督領之最;九曰推鞫得情,處斷平允,為法官之最;十曰讎校精審,明於刊定,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納明敏,為宣納之最;十二曰訓導有方,生徒克業,為學官之最。 十三曰賞罰嚴明,攻戰必勝,為軍將之最;十四曰禮義興行,肅清所部,為政教之最;十五曰詳錄典正,詞理兼舉,為文史之最;十六曰訪察精審,彈舉必當,為糾正之最;十七曰明於勘覆,稽失無隱,為句檢之最;十八曰職事脩理,供承強濟,為監掌之最;十九曰功課皆充,丁匠無怨,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時,收穫成課,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謹于蓋藏,明於出納,為倉庫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虛,究理精密,為歷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醫卜,效驗多者,為方術之最;二十四曰檢察有方,行旅無壅,為關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擾,奸濫不行,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養肥碩,蕃息孳多,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邊境清肅,城隍脩理,為鎮防之最。 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無最而有二善為中上,無最而有一善為中中,職事粗理,善最不聞,為中下;愛憎任情,處斷乖理,為下上;背公向私,職務廢闕,為下中;居官飾詐,貪濁有狀,為下下。 凡定考,皆集於尚書省,唱第然後奏。 親王及中書、門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護、節度、觀察使,則奏功過狀,以核考行之上下。 每歲,尚書省諸司具州牧、刺史、縣令殊功異行,災蝗祥瑞,戶口賦役增減,盜賊多少,皆上于考司。 監領之官,以能撫養役使者為功;有耗亡者,以十分為率,一分為一殿。 博士、助教,計講授多少為差。 親、勛、翊衛,以行能功過為三等,親、勛、翊衛備身,東宮親、勛、翊衛備身,王府執仗親事、執乘親事及親勛翊衛主帥、校尉、直長、品子、雜任、飛騎,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階。 番考別為簿,以侍郎顓掌之。 流外官,以行能功過為四等:清謹勤公為上,執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 凡考,中上以上,每進一等,加祿一季;中中,守本祿;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奪祿一季。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進一階;一中上考,復進一階;一上下考,進二階;計當進而參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 上中以上,雖有下考,從上第。 有下下考者,解任。 凡制敕不便,有執奏者,進其考。 貞觀初,歲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給事中、中書舍人各一人涖之,號監中外官考使。 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員外郎判外官考。 其後屢置監考、校考、知考使。 故事,考簿硃書,吏緣為奸;咸通十四年,始以墨。 ○戶部 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 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郎中、員外郎,掌戶口、土田、賦役、貢獻、蠲免、優復、姻婚、繼嗣之事,以男女之黃、小、中、丁、老為之帳籍,以永業、口分、園宅均其土田,以租、庸、調斂其物,以九等定天下之戶,以為尚書、侍郎之貳。 其後以諸行郎官判錢谷,而戶部、度支郎官失其職矣。 會昌二年著令:以本行郎官,分判錢谷。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 高宗即位,改民部曰戶部。 龍朔三年,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 光宅元年,改戶部曰地官。 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有戶部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三十四人,計史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人;度支令史十六人,書令史三十三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金部主事三人,令史十人,書令史二十一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倉部令史十二人,書令史二十三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 度支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涂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以近及遠,與中書門下議定乃奏。 金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兩京市、互市、和市、宮市交易之事,百官、軍鎮、蕃客之賜,及給宮人、王妃、官奴婢衣服。 倉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軍儲,出納租稅、祿糧、倉廩之事。 以木契百,合諸司出給之數,以義倉、常平倉備凶年,平谷價。 ○禮部 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 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第2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