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八月,涼州昌松縣鴻池谷有石五,青質白文成字曰:「高皇悔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年千年太子李治書燕山人士樂大國主尚汪譂獎文仁邁千古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風毛才子七佛八菩薩及上界佛田天子文武貞觀昌大聖延四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為善。 」太宗遣使祭之曰:「天有成命,表瑞貞石,文字昭然,曆數惟永,既旌高廟之業,又錫眇身之祚。 迨于皇太子治,亦降貞符,具紀姓氏。 甫惟寡薄,彌增寅懼。 」昔魏以土德代漢,涼州石有文。 石,金類,以五勝推之,故時人謂為魏氏之妖,而晉室之瑞。 唐亦土德王,石有文,事頗相類。 然其文初不可曉,而後人因推已事以驗之。 蓋武氏革命,自以為金德王,其「佛菩薩」者,慈氏金輪之號也;「樂太國主」則鎮國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皆以女亂國;其「五王六王七王」者,唐世十八之數。 垂拱三年七月,魏州地出鐵如船數十丈;廣州雨金。 金位正秋,為刑、為兵。 占曰:「人君多殺無辜。 一年兵災于朝。 」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龍池《聖德頌》石自鳴,其音清遠如鐘磬。 石與金同類。 《春秋傳》:「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言。 」石鳴,近石言也。 天寶十載六月乙亥,大同殿前鐘自鳴。 占曰:「庶雄為亂。 」 至德二載,昭陵石馬汗出。 昔周武帝之克晉州也,齊有石像,汗流濕地,此其類也。 乾元二年七月乙亥晝,渾天儀有液如汗下流。 上元二年,楚州獻寶玉十三:曰「玄黃天符」,形如笏,長八寸,有孔,雲闢兵疫;曰「玉鷄毛」,白玉也;曰「谷璧」,亦白玉也,粟爛自然,無雕鎸跡;曰「西王母白環」二;曰「如意寶珠」,大如鷄卵;曰「紅靺鞨」,大如巨粟;曰「琅玕珠」二,形如玉環,四分缺一;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陷入印中;曰「皇后採桑鈎」,如箸屈其末;曰「雷公石斧」無孔;其一闕。 凡十三;寘之日中,白氣連天。 元和中,文水《武士皞碑》失其龜頭。 翰林院有鈴,夜中文書入則引之,以代傳呼,長慶中,河北用兵,夜輒自鳴,與軍中息耗相應,聲急則軍事急,聲緩則軍事緩。 資州有石方丈,走行數畝。 大和三年,南蠻圍成都,毀玉晨殿為礧,有吼聲三,乃止。 四年五月己卯,通化南北二門鎖不可開,鑰入,如有持之者,破其管,門乃啟;又浙西觀察使王璠治潤州城隍,中得方石,有刻文曰:「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瑕即休。 」 廣明元年,華岳廟玄宗御製碑隱隱然有聲,聞數里間,浹旬乃止。 近石言也。 光化三年冬,武德殿前鐘聲忽嘶嗄;天復元年九月,聲又變小。 ○常暘 武德三年夏,旱,至于八月乃雨。 四年,自春不雨,至于七月。 雨,少陰之氣,其氣毀則不雨。 少陰者,金也,金為刑、為兵,刑不辜,兵不戢,則金氣毀,故常為旱。 火為盛陽,陽氣強悍,故聖人制禮以節之。 禮失則僭而驕炕,以導盛陽,火勝則金衰,故亦旱。 于五行,土實制水,土功興則水氣壅閼,又常為旱。 天官有東井,主水事,天漢、天江,亦水祥也。 水與火仇,而受制於土,土火謫見,若日蝕過分而未至,與七曜循中道之南,皆旱祥也。 七年秋,關內、河東旱。 貞觀元年夏,山東大旱。 二年春,旱。 三年春、夏,旱。 四年春,旱。 自太上皇傳位至此,而比年水旱。 九年秋,劍南、關東州二十四旱。 十二年,吳、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 十七年春、夏,旱,二十一年秋,陝、絳、蒲、夔等州旱。 二十二年秋,開、萬等州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三月。 永徽元年,京畿雍、同、絳等州十,旱。 二年九月,不雨,至于明年二月。 四年夏、秋,旱,光、婺、滁、潁等州尤甚。 顯慶五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 總章元年,京師及山東、江淮大旱。 二年七月,劍南州十九旱;冬,無雪。 咸享元年春,旱;秋,復大旱。 儀鳳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三年四月,旱。 永隆二年,關中旱,霜,大饑。 永淳元年,關中大旱,饑。 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永昌元年三月,旱。 神功元年,黃、隋等州旱。 久視元年夏,關內、河東旱。 長安二年春,不雨,至于六月。 三年冬,無雪,至于明年二月。 神龍二年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京師、山東、河北、河南旱,饑。 太極元年春,旱;七月復旱。 開元二年春,大旱。 十二年七月,河東、河北旱,帝親禱雨宮中,設壇席,暴立三日。 九月蒲、同等州旱。 十四年秋,諸道州十五旱。 十五年,諸道州十七旱。 十六年,東都、河南、宋亳等州旱。 二十四年夏,旱。 永泰元年春、夏,旱。 二年,關內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 大曆六年春,旱,至于八月。 建中三年,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 興元元年冬,大旱。 貞元元年春,旱,無麥苗,至于八月,旱甚,灞滻將竭,井皆無水。 六年春,關輔大旱,無麥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曷且疫,死者甚眾。 七年,揚、楚、滁、壽、澧等州旱。 十四年春,旱,無麥。 十五年夏,旱。 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 十九年正月,不雨,至七月甲戌乃雨。 永貞元年秋,江浙、淮南、荊南、湖南、鄂岳陳許等州二十六,旱。 元和三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廣南、山南東西皆旱。 四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東旱。 七年夏,揚、潤等州旱。 八年夏,同、華二州旱。 十五年夏,旱。 寶曆元年秋,荊南、淮南、浙西、江西、湖南及宣、襄、鄂等州旱。 太和元年夏,京畿、河中、同州旱。 六年,河東、河南、關輔旱。 七年秋,大旱。 八年夏,江淮及陝、華等州旱。 九年秋,京兆、河南、河中、陝華同等州旱。 開成二年春、夏,旱。 四年夏,旱,浙東尤甚。 會昌五年春,旱。 六年春,不雨;冬,又不雨,至明年二月。 大中四年,大旱。 咸通二年秋,淮南、河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 九年,江淮旱。 十年夏,旱。 十一年夏,旱。 廣明元年春、夏,大旱。 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饑,人相食。 景福二年秋,大旱。 光化三年冬,京師旱,至于四年春。 ○詩妖 竇建德未敗時,有謡曰:「豆入牛口,勢不得久。 」 第1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