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秋,吐蕃六萬騎寇靈武,蹂踐我禾稼而去。 十月,寇涇、邠等州,郭子儀遣先鋒將渾瑊與賊戰于宜祿 ,我師不利,副將史籍等三人死之,村墅居人為驅掠者凡千餘人。 是夜,瑊收合散卒襲賊營,會馬璘亦襲其輜重,凡殺數千人,賊遂潰。 子儀大破吐蕃十餘萬眾。 初,吐蕃犯我邠郊,馬璘以精卒二千餘人潛夜掩賊營,射賊豹皮將中目,賊眾扶之號泣 ,遂舉營遁去。 璘因收穫朔方兵健二百餘人,百姓七百餘人,駝馬數百匹。 九年四月,以吐蕃侵擾,預為邊備,乃降敕: 宜令子儀以上郡、北地、四塞、五原、義渠、稽胡、鮮卑雜種步馬五萬眾,嚴會栒邑,克壯舊軍。 抱玉以晉之高都,韓之上黨,河、湟義徒,汧、隴少年,凡三萬眾,橫絶高壁,斜界連營。 馬璘以西域前庭,車師後部,兼廣武之戍,下蔡之徭,凡三萬眾,屯于泗中,張大軍之援。 忠誠以武落別授,右地奇鋒,凡二萬眾,出岐陽而北會。 希讓以三輔太常之徒,六郡良家之子,自渭上而西合汴宋、淄青、河陽、幽薊,總四萬眾,分列前後。 魏博、成德、昭義、永平總六萬眾,大舒左右。 朕內整禁旅,親誓諸將,資以千金之費,錫以六牧之馬。 其戎裝戰器,軍用邊儲,各有司存,素皆精辦。 咨爾將相文武宣力之臣,夫師克在和,善戰不陣,各宜保據疆界,屯據要衝,斥堠惟明,首尾相應。 若既悔過,何必勞人;如或不恭,自當伐罪。 然後眷求統一,以制諸軍。 進取之宜,俟于後命。 十一年正月,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故洪等四節度兼突厥、吐渾、氐、蠻、羌、黨項等二十餘萬眾,斬首萬餘級,生擒葛城兵馬使一千三百五十人,獻於闕下。 牛羊及軍資器械,不可勝紀。 十二年九月,入寇坊州,掠黨項羊馬而去。 十月,崔寧破吐蕃望漢城。 十四年八月,命太常少卿韋倫持節使吐蕃,統蕃俘五百人歸之。 十月,吐蕃率南蠻眾二十萬來寇:一入茂州,過汶川及灌口;一入扶、文,過方維、白壩;一自黎、雅過邛峽關,連陷郡邑。 乃髮禁兵四千人及幽州兵五千人同討,大破之。 建中元年四月,韋倫至。 自大曆中聘使前後數輩,皆留之不遣。 俘獲其人,必遣中官部統徙江、嶺,因緣求財及給養之費,不勝其弊。 去年冬,吐蕃大興師以三道來侵,會德宗初即位;以德綏四方,征其俘囚五百餘人,各給衣一襲,使倫統還其國,與之約和,敕邊將無得侵伐。 吐蕃始聞歸其人,不之信,及蕃俘入境,部落皆畏威懷惠。 其贊普乞立贊謂倫曰:「不知是來也,而有三恨,奈何?」倫曰:「未達所謂。 」乞立贊曰:「不知大國之喪,而弔不及哀,一也。 不知山陵之期,而賻不成禮。 二也。 不知皇帝舅聖明繼立,已發眾軍三道連衡。 今靈武之師,聞命輒已;而山南之師已入扶、文,蜀師已趨灌口,追且不及,是三恨也。 」乃發使奉贄,不二旬而覆命。 蜀帥上所獲戎俘,有司請準舊事頒為徒隷,上曰:「要約著矣,言庸二乎?」乃各給縑二匹、衣一襲而歸之。 五月,以韋倫為太常卿,復使吐蕃。 其冬,遣宰相論欽明思等五十五人隨倫至,且獻方物。 吐蕃見倫再至,甚歡。 既就館,聲樂以娛之,留九日而還,兼遣其渠帥報命。 二年十二月,入蕃使判官常魯與吐蕃使論悉諾羅等至自蕃中。 初,魯與其使崔漢衡至列館,贊普令止之,先命取國信敕。 既而使謂漢衡曰:「來敕云:『所貢獻物,並領訖;今賜外甥少信物,至領取。 』我大蕃與唐舅甥國耳,何得以臣禮見處?又所欲定界,雲州之西,請以賀蘭山為界。 其盟約,請依景龍二年敕書云:『唐使到彼,外甥先與盟誓;蕃使到此,阿舅亦親與盟。 』」乃邀漢衡遣使奏定。 魯使還奏焉,為改敕書,以「貢獻」為「進」,以「賜」為「寄」,以「領取」為「領之」。 且謂曰:「前相楊炎不循故事,致此誤爾。 」其定界盟,並從之。 三年四月,放先沒蕃將士僧尼等八百人歸還,報歸蕃俘也。 九月,和蕃使、殿中少監、兼御史中丞崔漢衡與蕃使區類贊至。 時吐蕃大相尚結息忍而好殺,以嘗覆敗於劍南,思刷其恥,不肯約和。 其次相尚結贊有材略,因言于贊普,請定界明約,以息邊人。 贊普然之,竟以結贊代結息為大相,終約和好,期以十月十五日會盟于境上。 以崔漢衡為鴻臚卿,以都官員外郎樊澤兼御史中丞、充入蕃計會使。 初,漢衡與吐蕃約定月日盟誓,漢衡到,商量未決,已過其期,遂命澤詣結贊復定盟會期,且告遣隴右節度使張鎰與之同盟,澤至故原州,與結贊相見,以來年正月十五日會盟于清水西。 四年正月,詔張鎰與尚結贊盟于清水。 將盟,鎰與結贊約,各以二千人赴壇所,執兵者半之,列于壇外二百步,散從者半之,分立壇下。 鎰與賓佐齊映、齊抗及會盟官崔漢衡、樊澤、常魯、于 頔等七人皆朝服;結贊與其本國將相論悉頰藏、論臧熱、論利陀、斯官者、論力徐等亦七人,俱升壇為盟。 初約漢以牛,蕃以馬,鎰恥與之盟,將殺其禮,乃謂結贊曰:「漢非牛不田,蕃非馬不行,今請以羊、豕、犬三物代之。 」結讚許諾。 塞外無豕,結贊請出羝羊,鎰出犬及羊,乃于壇北刑之,雜血二器而歃盟。 文曰: 第5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5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