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德裕黨盛,垂將入朝,僧孺故得請。 上既受左右邪說,急於太平,奸人伺其鋭意,故訓、注見用。 數年之間,幾危宗社,而僧孺進退以道,議者稱之。 開成初,搢紳道喪,閽寺弄權,僧孺嫌處重籓,求歸散地,累拜章不允,凡在淮甸六年。 開成二年五月,加檢校司空,食邑二千戶,判東都尚書省事、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 僧孺識量弘遠,心居事外,不以細故介懷。 洛都築第于歸仁裡。 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館宇清華,竹木幽邃。 常與詩人白居易吟詠其間,無復進取之懷。 三年九月,征拜左仆射,仍令左軍副使王元直賫告身宣賜。 舊例,留守入朝,無中使賜詔例,恐僧孺退讓,促令赴闕。 僧孺不獲已入朝。 屬莊恪太子初薨,延英中謝日,語及太子,乃懇陳父子君臣之義,人倫大經,不可輕移國本。 上為之流涕。 是時宰輔皆僧孺僚舊,未嘗造其門。 上頻宣召,托以足疾。 久之,上謂楊嗣復曰:「僧孺稱疾,不任趨朝,未可即令自便。 」四年八月,複檢校司空、兼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加食邑至三千戶。 辭日,賜觚、散、樽、杓等金銀古器,令中使喻之曰:「以卿正人,賜此古器,卿且少留。 」僧孺奏曰:「漢南水旱之後,流民待理,不宜淹留。 」再三請行,方允。 武宗即位,就加檢校司徒。 會昌二年,李德裕用事,罷僧孺兵權,征為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少師。 大中初卒,贈太子太師,謚曰文貞。 僧孺少與李宗閔同門生,尤為德裕所惡。 會昌中,宗閔棄斥,不為生還。 僧孺數為德裕掎摭,欲加之罪,但以僧孺貞方有素,人望式瞻,無以伺其隙。 德裕南遷,所著《窮愁志》,引裡俗犢子之讖以斥僧孺。 又目為「太牢公」,其相憎恨如此。 僧孺二子:蔚、。 蔚,字大章,十五應兩經舉。 太和九年,復登進士第。 三府闢署為從事,入朝為監察御史。 大中初,為右補闕,屢陳章疏,指斥時病。 宣宗嘉之,曰:「牛氏子有父風,差慰人意。 」尋改司門員外郎,出為金州刺史,入拜禮、吏二郎中。 以祀事準禮,天官司所掌班列,有恃權越職者,蔚奏正之,為時權所忌,左授國子博士,分司東都。 逾月,權臣罷免,復征為吏部郎中,兼史館修撰,遷左諫議大夫。 咸通中,為給事中,延英謝日,面賜金紫。 蔚封駁無避,帝嘉之。 逾歲,遷戶部侍郎,襲封奇章侯,以公事免。 歲中複本官,歷工、禮、刑三尚書。 咸通末,檢校兵部尚書、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在鎮三年。 時中官用事,急於賄賂。 屬徐方用兵,兩中尉諷諸籓貢奉助軍,蔚盡索軍府之有三萬端匹,隨表進納。 中官怒,即以神策將吳行魯代還。 及黃巢犯闕,乃自京師奔遁,避地山南,拜章請老,以尚書左仆射致仕。 卒,累贈太尉。 子循、徽。 徽,咸通八年登進士第,三佐諸侯府,得殿中侍御史,賜緋魚。 入朝為右補闕,再遷吏部員外郎。 乾符中,選曹猥濫,吏為奸弊,每歲選人四千餘員。 徽性貞剛,特為奏請。 由是銓敘稍正,能否旌別,物議稱之。 巢賊犯京師,父蔚方病,徽與其子自扶籃輿,投竄山南。 閣路險狹,盜賊縱橫,谷中遇盜,擊徽破首,流血被體,而捉輿不輟。 盜苦迫之,徽拜之曰:「父年高疾甚,不欲駭動。 人皆有父,幸相垂恤。 」盜感之而止。 及前谷,又逢前盜,相告語曰:「此孝子也。 」即同舉輿,延于其家,以帛封創,饘飲奉蔚。 留之信宿,得達梁州。 故吏感恩,爭來奔問。 時僖宗已幸成都,徽至行朝拜章,乞歸侍疾。 已除諫議大夫,不拜。 謂宰相杜讓能曰:「願留兄循在朝,以當門戶,乞侍醫藥。 」時循為給事中,丞相許之。 其年鐘家艱,執喪梁、漢。 既除,以中書舍人征,未赴,疾作。 以舍人綸制之地,不可曠官,請授散秩,改給事中。 從駕還京,至陳倉,疾甚,經年方間。 宰相張浚為招討使,奏徽為判官,檢校左散騎常侍。 詔下鳳翔,促令赴闕。 徽謂所親曰:「國步方艱,皇居初復,帑廩皆虛,正賴群臣協力,同心王室。 而于破敗之餘,圖雄霸之舉,俾諸侯離心,必貽後悔也。 以吾衰疾之年,安能為之扞難。 」辭疾不起。 明年,浚敗,召徽為給事中。 楊復恭叛歸山南,李茂貞上表,請自出兵糧問罪,但授臣詔討使。 奏不待報,茂貞與王行瑜軍已出疆。 上怒其專,不時可之,茂貞恃強,章疏不已。 昭宗延英召諫官宰相議可否。 以邠、鳳皆有中人內應,不敢極言,相顧辭遜,上情不悅。 徽奏曰:「兩朝多艱,茂貞實有翼衛之功,惡諸楊阻兵,意在嫉惡。 所造次者,不俟命而出師也。 近聞兩鎮兵入界,多有殺傷,陛下若不處分,梁、漢之民盡矣。 須授以使名,明行約束,則軍中爭不畏法。 」帝曰:「此言極是。 」乃以招討之命授之。 及茂貞平賊,自恃浸驕,多撓國政,命杜讓能料兵討之。 徽諫曰:「岐是國門,茂貞倔強,不顧禍患。 萬一蹉跌,挫國威也,不若漸以制之。 」及師出,復召徽謂之曰:「卿能斟酌時事,岐軍烏合,朕料必平,卿以為捷在何日?」徽對曰:「臣忝侍從諫諍之列,所言軍國,據理陳聞。 如破賊之期,在陛下考蓍龜,責將帥,非臣之職也。 」而王師果衄,大臣被害。 徽尋改中書舍人。 歲中,遷刑部侍郎,封奇章男。 崔胤連結汴州,惡徽言事,改散騎常侍。 不拜,換太子賓客。 天復初,賊臣用事,朝政不綱,拜章請罷。 詔以刑部尚書致仕,乃歸樊川別墅。 病卒,贈吏部尚書。 ,字表齡,開成二年登進士第,出佐使府,歷踐台省。 乾符中,位至劍南西川節度使。 黃巢之亂,從幸西川,拜太常卿。 以病求為巴州刺史,不許。 駕還,拜吏部尚書。 襄王之亂,避地太原,卒。 子蟜,位至尚書郎。 蕭俛,字思謙。 曾祖太師徐國公嵩,開元中宰相。 祖華,襲徐國公,肅宗朝宰相。 父恆,贈吏部尚書。 皆自有傳。 俛,貞元七年進士擢第。 元和初,復登賢良方正制科,拜右拾遺,遷右補闕。 元和六年,召充翰林學士。 七年,轉司封員外郎。 九年,改駕部郎中、知制誥,內職如故。 坐與張仲方善,仲方駁李吉甫謚議,言用兵征發之弊,由吉甫而生。 憲宗怒,貶仲方。 俛亦罷學士,左授太仆少卿。 第3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