稹初不好文,徒以仕無他歧,強由科試。 及有罪譴棄之後,自以為廢滯潦倒,不復為文字有聞於人矣。 曾不知好事者抉擿芻蕪,塵瀆尊重。 竊承相公特于廊廟間道稹詩句,昨又面奉教約,令獻舊文。 戰汗悚踴,慚靦無地。 稹自御史府謫官,于今十餘年矣。 閒誕無事,遂專力於詩章。 日益月滋,有詩句千餘首。 其間感物寓意,可備矇瞽之風者有之。 辭直氣粗,罪尤是懼,固不敢陳露於人。 唯杯酒光景間,屢為小碎篇章,以自吟暢。 然以為律體卑痹,格力不揚,苟無姿態,則陷流俗。 常欲得思深語近,韻律調新,屬對無差,而風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江湖間多新進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放效,而又從而失之,遂至于支離褊淺之辭,皆目為元和詩體。 稹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 居易雅能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 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別創新辭,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排。 自爾江湖間為詩者,復相放效,力或不足,則至于顛倒語言,重複首尾,韻同意等,不異前篇,亦目為元和詩體。 而司文者考變雅之由,往往歸咎于稹。 嘗以為彫蟲小事,不足以自明。 始聞相公記憶,累旬已來,實慮糞土之牆,庇之以大廈,使不復破壞,永為板築者之誤。 輒寫古體歌詩一百首,百韻至兩韻律詩一百首,為五卷,奉啟跪陳。 或希構廈之餘,一賜觀覽,知小生於章句中欒櫨榱桷之材,盡曾量度,則十餘年之邅回,不為無用矣。 楚深稱賞,以為今代之鮑、謝也。 穆宗皇帝在東宮,有妃嬪左右嘗誦稹歌詩以為樂曲者,知稹所為,嘗稱其善,宮中呼為元才子。 荊南監軍崔潭峻甚禮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詩什諷誦之。 長慶初,潭峻歸朝,出稹《連昌宮辭》等百餘篇奏禦。 穆宗大悅,問稹安在。 對曰:「今為南宮散郎。 」即日轉祠部郎中、知制誥。 朝廷以書命不由相府,甚鄙之。 然辭誥所出,夐然與古為侔,遂盛傳于代,由是極承恩顧。 嘗為《長慶宮辭》數十百篇,京師競相傳唱。 居無何,召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 中人以潭峻之故,爭與稹交,而知樞密魏弘簡尤與稹相善,穆宗愈深知重。 河東節度使裴度三上疏,言稹與弘簡為刎頸之交,謀亂朝政,言甚激訐。 穆宗顧中外人情,乃罷稹內職,授工部侍郎。 上恩顧未衰。 長慶二年,拜平章事。 詔下之日,朝野無不輕笑之。 時王廷湊、硃克融連兵圍牛元翼于深州,朝廷俱赦其罪,賜節鉞,令罷兵,俱不奉詔。 稹以天子非次拔擢,欲有所立以報上。 有和王傅于方者,故司空頔之子,干進于稹。 言有奇士王昭、王友明二人,嘗客于燕、趙間,頗與賊黨通熟,可以反間而出元翼。 仍自以家財資其行,仍賂兵吏部令史為出告身二十通,以便宜給賜,稹皆然之。 有李賞者,知于方之謀,以稹與裴度有隙,乃告度云:「于方為稹所使,欲結客王昭等刺度。 」度隱而不發。 及神策軍中尉奏于方之事,乃詔三司使韓皋等訊鞫,而害裴事無驗,而前事盡露。 遂俱罷稹、度平章事,乃出稹為同州刺史,度守仆射。 諫官上疏,言責度太重,稹太輕。 上心憐稹,止削長春宮使。 稹初罷相,三司獄未奏,京兆尹劉遵古遣坊所由潛邏稹居第,稹奏訴之。 上怒,罰遵古,遣中人撫諭稹。 稹至同州,因表謝上,自敘曰: 臣稹辜負聖明,辱累恩獎,便合自求死所,豈謂尚忝官榮?臣稹死罪。 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 母兄乞丐以供資養。 衣不布體,食不充腸。 幼學之年,不蒙師訓。 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 慈母哀臣,親為教授。 年十有五,得明經出身,由是苦心為文,夙夜強學。 年二十四,登吏部乙科,授校書郎。 年二十八,蒙制舉首選,授左拾遺。 始自為學,至于升朝,無朋友為臣吹噓,無親戚為臣援庇。 莫非苦己,實不因人,獨立性成,遂無交結。 任拾遺日,屢陳時政,蒙先皇帝召問于延英。 旋為宰相所憎,出臣河南縣尉。 及為監察御史,又不規避,專心糾繩,復為宰相怒臣下庇親黨,因以他事貶臣江陵判司。 廢棄十年,分死溝瀆。 元和十四年,憲宗皇帝開釋有罪,始授臣膳部員外郎。 與臣同省署者,多是臣登朝時舉人;任卿相者,半是臣同諫院時拾遺、補闕。 愚臣既不料陛下天聽過卑,知臣薄藝,硃書授臣制誥,延英召臣賜緋。 宰相惡臣不出其門,由是百萬侵毀。 陛下察臣無罪,寵獎逾深,召臣固授舍人,遣充承旨翰林學士,金章紫服,光飾陋軀,人生之榮,臣亦至矣。 然臣益遭誹謗,日夜憂危。 唯陛下聖鑒昭臨,彌加保任,竟排群議,擢授台司。 臣忝有肺肝,豈並尋常宰相?況當行營退散之後,牛元翼未出之間,每聞陛下軫念之言,愚臣恨不身先士卒。 所問于方計策,遣王友明等救解深州,蓋欲上副聖情,豈是別懷他意?不料奸人疑臣殺害裴度,妄有告論,塵瀆聖聰,愧羞天地。 臣本待辨明一了,便擬殺身謝責,豈料聖慈尚加,薄貶同州。 雖違咫尺之間,不遠郊圻之境,伏料必是宸衷獨斷,乞臣此官。 若遣他人商量,乍可與臣遠處方鎮,豈肯遣臣俯近闕廷? 所恨今月三日,尚蒙召對延英。 此時不解泣血,仰辭天顏,乃至今日竄逐。 臣自離京國,目斷魂銷。 每至五更朝謁之時,實制淚不已。 臣若餘生未死,他時萬一歸還,不敢更望得見天顏,但得再聞京城鐘鼓之音,臣雖黃土覆面,無恨九泉。 臣無任自恨自慚,攀戀聖慈之至。 在郡二年,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漸東觀察使。 會稽山水奇秀,稹所闢幕職,皆當時文士,而鏡湖、秦望之遊,月三四焉。 而諷詠詩什,動盈卷帙。 副使竇鞏,海內詩名,與稹酬唱最多,至今稱蘭亭絶唱。 稹既放意娛游,稍不修邊幅,以瀆貨聞于時。 凡在越八年。 太和初,就加檢校禮部尚書。 三年九月,入為尚書左丞。 振舉紀綱,出郎官頗乖公議者七人。 然以稹素無檢操,人情不厭服。 會宰相王播倉卒而卒,稹大為路歧,經營相位。 四年正月,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 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疾,一日而卒於鎮,時年五十三,贈尚書右仆射。 有子曰道護,時年三歲。 稹仲兄司農少卿積,營護喪事。 所著詩賦、詔冊、銘誄、論議等雜文一百卷,號曰《元氏長慶集》。 又著古今刑政書三百卷,號《類集》,並行于代。 第3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