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泌,字安期,少好學,通《五經》,尤嗜《詩》、《易》、《左氏春秋》,能諷其章句,皆究深旨。 博涉史傳,工五言詩。 性端亮寡言,以孝悌聞于宗族。 建中末,以長安尉從調,舉李益、韋綬等書判同居高第,泌授城門郎。 屬德宗違難奉天,泌時在京師,棄妻子潛詣行在所。 又從幸梁州,排潰軍而出,再為流矢所中,裂裳濡血。 以策說渾瑊,瑊深重之,闢為從事。 瑊討懷光,累奏為副元帥判官、檢校戶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河中平,隨瑊與吐蕃會盟于平涼,因劫盟陷蕃。 在絶域累年,棲心于釋氏之教,為贊普所重,待以賓禮,卒於戎鹿。 貞元十九年,吐蕃遺邊將書求和。 隨哀泣上疏,願允其請。 表三上,德宗命中使諭旨。 朝廷懲其宿詐,俟更要于後信,訖數歲不報。 元和中,蕃使復款塞,隨復五獻封章,請修和好。 又上書於宰執哀訴。 裴垍、李籓皆協力敷奏,憲宗可之。 命祠部郎中徐復報聘,乃特于詔中疏平涼陷蕃者名氏,令歸中國。 吐蕃因復等還,遣使來朝。 遂以泌及鄭叔矩之喪與銘及遺錄至,朝野傷嘆。 憲宗憫之,贈絳州刺史,賜絹二百匹。 至葬日,委所在官給喪事。 泌累贈太子少保。 泌陷蕃之歲,隨方在孩提;後稍長成,知父在蕃,乃日夜啼號,坐必西向,饌不食肉,母氏言其形貌肖先君,遂終身不照鏡。 後以通經調授潤州參軍,為李錡所困。 使知市事,隨翛然坐市中,一不介意。 韋夏卿為東都留守,聞而闢之,由是聲名日振。 元和五年,邊吏以訃至。 隨居喪,益以孝聞。 服闋,擢拜左補闕。 會李絳諷上納諫,憲宗皇帝曰:「諫官路隨、韋處厚章疏相繼,朕常深用其言。 」自是識者敬伏焉。 俄遷起居郎,轉司勛員外郎。 自補闕至司勛員外,皆充史館修撰。 穆宗即位,遷司勛郎中,賜緋魚袋。 與韋處厚同入翰林為侍講學士。 采三代皇王興衰,著《六經法言》二十捲奏之。 拜諫議大夫,依前侍講學士。 將修《憲宗實錄》,覆命兼充史職。 敬宗登極,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仍賜紫。 有以金帛謝除制者,必叱而卻之曰:「吾以公事接私財耶?」終無所納。 文宗即位,韋處厚入相,隨代為承旨,轉兵部侍郎、知制誥。 太和二年,處厚薨,隨代為相,拜中書侍郎,加監修國史。 初,韓愈撰《順宗實錄》,說禁中事頗切直內官惡之,往往于上前言其不實,累朝有詔改修。 及隨進《憲宗實錄》後,文宗復令改正永貞時事,隨奏曰: 臣昨面奉聖旨,以《順宗實錄》頗非詳實,委臣等重加刊正,畢日聞奏。 臣自奉宣命,取史本欲加筆削。 近見衛尉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史官蘇景胤等各上章疏,具陳刊改非甚便宜。 又聞班行如此議論頗眾。 臣伏以史冊之作,勸誡所存,事有當書,理宜歸實。 匹夫美惡尚不可誣,人君得失無容虛載。 聖旨以前件《實錄》記貞元末數事,稍非摭實,蓋出傳聞,審知差舛,便令刊正。 頃因坐日,屢形聖言,通計前後,至于數四。 臣及宗閔、僧孺亦以永貞已來,歲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難詳知。 陛下所言,皆是接于耳目。 既聞乖謬,因述古今,引前史直不疑盜嫂之言,及第五倫撾公之說,皆多此比類,難盡信書。 所冀睿鑒詳于聽言,深宮慎於行事。 持此比類,上開聰明,特蒙降察,稍恕前謬。 由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 臣等伏以貞觀已來,累朝實錄有經重撰,不敢固辭。 但欲粗刪深誤,亦固盡存諸說。 宗閔、僧孺相與商量,緣此書成於韓愈,今史官李漢、蔣系皆愈之子婿,若遣參撰,或致私嫌。 以臣既職監修,盍令詳正,及經奏請,事遂施行。 今者庶僚競言,不知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 臣雖至昧,容非自請。 既迫群議,輒冒上聞。 縱臣果獲修成,必懼終為時累。 且韓愈所書,亦非己出,元和之後,已是相循。 縱其密親,豈害公理?使歸本職,實謂正名。 其《實錄》伏望條示舊記最錯誤者,宣付史官,委之修定。 則冀聖祖垂休,永無慚于傳信。 下臣非據,獲減戾于侵官。 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義。 流言自弭,時論攸宜。 詔曰:「其《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尋訪根柢,蓋起謬傳,諒非信史。 宜令史官詳正刊去,其他不要更修。 余依所奏。 」 四年,轉門下侍郎,加崇文館大學士。 七年,兼太子太師,備禮冊拜。 表上史官所修憲宗穆宗《實錄》。 八年,辭疾,不得謝。 會李德裕連貶至袁州長史,隨不署奏狀,始為鄭注所忌。 九年四月,拜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 太和九年七月,遘疾于路,薨于揚子江之中流,年六十。 冊贈太保,謚曰貞。 隨有學行大度,為諫官能直言,在內廷匡益。 自寶曆初為承旨學士,即參大政矣。 後十五年在相位。 宗閔、德裕朋黨交興,攘臂于其間;李訓、鄭注始終奸詐,接武于其後。 而隨藏器韜光,隆污一致,可謂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 史臣曰:衛次公、鄭絪、韋處厚、崔群、路隨等,皆以文學飾身,致位崇極。 兼之忠讜,垂名簡書,茲實有足多也。 絪有其位,有其時,懷獨善之謀,晦眾濟之道,左遷非不幸也。 次公因獻捷之書,輟已成之詔,命也夫。 處厚危言切議,振士友之急,稱同列之善,君子哉! 贊曰:衛、鄭、韋、路,兼之博陵。 文學政事,為時所稱。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韓愈 張籍 孟郊 唐衢 李翱 宇文籍 劉禹錫 柳宗元 韓辭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無名位。 愈生三歲而孤,養于從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大曆、貞元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楊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 愈從其徒游,鋭意鑽仰,欲自振于一代。 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 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闢為巡官。 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為其賓佐。 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 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山陽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第3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