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平,以父勛補原王府諮議。 貞元二年,選尚義陽公主,加秘書少監同正、附馬都尉。 元和中,累遷至安州刺史。 時公主縱恣不法,士平與之爭忿;憲宗怒,幽公主于禁中,士平幽于私第,不令出入。 後釋之,出為安州刺史。 坐與中貴交結,貶賀州司戶。 時輕薄文士蔡南、獨孤申叔為義陽主歌詞,曰《團雪》、《散雪》等曲,言其游處離異之狀,往往歌于酒席。 憲宗聞而惡之,欲廢進士科,令所司網捉搦,得南、申叔貶之,由是稍止。 及盜殺宰相武元衡,旬日捕賊未獲。 士平與兄士則庭奏盜主于承宗,既獲張晏等誅之,乃以士平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及奪承宗官爵,仍以士平襲父實封。 士則,士平異母兄。 承宗既立為節度使,不容諸父,乃奔于京師,用為神策大將軍。 及承宗叛逆,盜殺宰相,士則請移貫京兆府。 諸鎮兵討承宗,裴度言士則武俊子,其軍中必有懷之者,乃用士則為邢州刺史,兼本州團練使,從昭義節度使郗士美討賊,冀攜離承宗之黨,且許以節制。 士則恃此,頗不受士美節制,行止以兵自衛;雖謁士美,而衛兵如故。 吏呵止之,士則不能平,見于辭氣。 士美惡之,密以狀聞,乃以張遵代還。 承宗,士真長子。 河朔三鎮自置副大使,以嫡長為之。 承宗累奏至鎮州大都督府右司馬、知州事、御史大夫,充都知兵馬使、副大使。 元和四年三月,士真卒;三軍推為留後,朝廷伺其變,累月不問。 承宗懼,累上表陳謝。 至八月,上令京兆少尹裴武往宣諭,承宗奉詔甚恭,且曰:「三軍見迫,不候朝旨,今請割德、棣二州上獻,以表丹懇。 」由是起複雲麾將軍、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檢校工部尚書、鎮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等州觀察等使。 又以德州刺史薛昌朝檢校右散騎常侍、德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信軍節度、德棣觀察等使。 昌朝,故昭義節度使嵩之子,婚姻于王氏,入仕于成德軍,故為刺史。 承宗既獻二州,朝廷不欲別命將帥,且授其親將。 保信旌節未至德州,承宗遣數百騎馳往德州,虜昌朝歸真定囚之。 朝廷又加棣州刺史田渙充本州團練守捉使,冀漸離之。 令中使景忠信往諭旨,令遣昌朝還鎮,承宗不奉詔。 憲宗怒,下詔曰:「枉承宗頃在苫廬,潛窺戎鎮;而內外以事君之禮,逆而必誅,分土之儀,專則有闢。 朕念其先祖嘗有茂勛,貸以私恩,抑于公議。 使臣旁午以告諭,孽童俯伏以陳誠,願獻兩州,期無二事。 朕欲收其後效,用以曲全,授節制於舊疆,齒勛賢于列位。 況德、棣本非成德所管,昌朝又是承宗懿親,俾撫近鄰,斯誠厚渥,外雖兩鎮,中實一家。 而承宗象恭懷奸,肖貌稔禍。 欺裴武于得位之後,縲昌朝于受命之中。 豺狼之心,飽之而愈發;梟獍之性,養之而益凶。 加以表疏之中,悖慢斯甚。 式遏亂略,期於無刑;恭行天誅,干于有制。 可削承宗在身官爵。 」詔左神策護軍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赴鎮州行營兵馬招討處置等使,會諸道軍進討。 神策兵馬使趙萬敵者,王武俊之騎將也,驍悍聞于燕、趙,具言進討必捷。 承璀因得兵柄,與萬敵偕行。 承璀至行營,威令不振,禁軍屢挫衄。 都將酈定進前擒劉闢有功,號為驍將,又陷于賊。 唯范陽節度使劉濟、易定節度使張茂昭至效忠赤,戰賊屢捷。 而昭義節度使盧從史反覆難制,陰附於賊;憲宗密詔承璀擒之,送於京師。 五年七月,承宗遣巡官崔遂上表三封,乞自陳首,且歸過于盧從史。 其略曰: 臣頃在苫廬,綿歷時序,恭守朝旨,罔敢闕違。 復奉詔書,令獻州郡,迫以三軍之勢,不從孤臣之心。 今天兵四臨,王命久絶,白刃之下,難避國刑;殷憂之中,轉積釁隙。 中由盧從史首為亂階,興天下之兵,生海內之亂,既不忠於國,又不孝于家。 當其聞父之喪,已變為臣之節,迫脅天使,瀆紊朝經。 而乃幸臣居喪,敗臣求利,上敢欺于聖主,下不顧其死親;矯情徒見于封章,邪妄素萌于胸臆。 今構禍者已就擒獲,抱冤者實冀辯明。 況臣之一軍,素守忠義,橫被從史離間君臣,哀號轅門,痛隔恩外。 伏冀陛下以天地之德,容納為心;弘好生之仁,許自新之路。 順陽和而布澤,因雷雨以覃恩。 追念祖父之前勞,俯觀臣子之來效,特開湯網,使樂堯年。 時朝廷以承璀宿師無功,國威日沮,頗憂。 會承宗使至,宰臣商量,請行赦宥,乃全以六郡付之。 承宗送薛昌朝入朝,授以右武衛將軍。 承宗以國家加兵不勝,誣從史奸計得行,雖上章表謙恭,而心無忌憚。 十年,王師討吳元濟,承宗與李師道繼獻章表,請宥元濟。 其牙將尹少卿奏事,因為元濟遊說。 少卿至中書,見宰相論列,語意不遜;武元衡怒,叱出之,承宗益不順。 自是與李師道奸計百端,以沮用兵。 四月,遣盜燒河陰倉。 六月,遣盜伏于靖安裡,殺宰相武元衡,京師震恐,大索旬日,天子為之旰食。 是時,承宗、師道之盜,所在竊發,焚襄州佛寺,斬建陵門戟,燒獻陵寢宮,欲伏甲屠洛陽。 憲宗赫怒,命田弘正出師臨其境,並鄰道六節度之眾討之。 時方淮西用兵,國用虛竭,河北諸軍多觀望不進。 獨昭義節度使郗士美率精兵壓賊壘,欲乘釁而取之,軍威甚盛。 承宗懼,不敢犯。 俄詔權罷河北用兵,併力淮西。 十二年十月,誅吳元濟,承宗始懼,求救于田弘正。 十三年三月,弘正遣人送承宗男知感、知信及其牙將石汛等詣闕請命,令于客舍安置;又獻德、棣二州圖印,兼請入管內租稅,除補官吏。 上以弘正表疏相繼,重違其意,乃下詔曰: 帝者承天子人,下臨萬國。 觀乾坤覆載之施,常務其曲全;用德刑撫禦之方,每先其弘貸。 叛則必伐,服而舍之,訪于典謨,亦尚斯道。 朕祗符前訓,纘嗣丕圖,底寧方隅,蕩滌氛祲。 上以攄祖宗之宿憤,下以致黎庶之阜康,思厚者生,務去者殺。 至于包荒藏慝,屈法伸恩,苟衷誠之可矜,則宥過而無大。 王承宗頃居喪紀,見賣于鄰封;後鄰籓城,受疑于朝野。 國恩雖厚,時憲不容。 戚實自貽,寵非我絶。 百闢卿士,昌言在廷;四方諸侯,飛奏盈篋,競請致討,爭先出軍。 尚復廣示招懷,務存容納,至于動眾,事豈願然!開境愍罹其殺傷,退舍為伏其士伍,取陷救溺,能無慘嗟!以其先祖武俊,有勞王室,書於甲令,銘在景鐘;雖再駕王師,再從人欲,而十代之宥,常切朕懷。 第2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