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安祿山反,車駕幸蜀,拜倫監察御史、劍南節度行軍司馬,兼充置頓使判官,尋改屯田員外、兼侍御史。 時內官禁軍相次到蜀,所在侵暴,號為難理;倫清儉,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賴其理。 竟遭中官毀譖,貶衡州司戶。 屬東都、河南並陷賊,漕運路絶,度支使第五琦薦倫有理能,拜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 會襄州裨將康楚元、張嘉延聚眾為叛,凶黨萬餘人,自稱東楚義王。 襄州刺史王政棄城遁走。 嘉延又南襲破江陵,漢、沔饋運阻絶,朝廷旰食。 倫乃調發兵甲駐鄧州界,凶黨有來降者,必厚加接待。 數日後,楚元眾頗怠,倫進軍擊之。 生擒楚元以獻,餘眾悉走散,收租庸錢物僅二百萬貫,並不失墜。 荊、襄二州平。 詔除崔光遠為襄州節度使,征倫為衛尉卿。 旬日,又以本官兼寧州刺史、招討處置等使,尋又兼隴州刺史。 乾元三年,襄州大將張瑾殺節度使史翙作亂,乃以倫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襄鄧等十州節度使。 時李輔國秉權用事,節將除拜,皆出其門。 倫既為朝廷公用,又不私謁輔國。 倫受命未行,改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州防禦使。 時吐蕃、黨項歲歲入寇,邊將奔命不暇。 倫至秦州,屢與虜戰。 兵寡無援,頻致敗衄,連貶巴州長史、思州婺川縣尉。 代宗即位,起為忠州刺史,歷台、饒二州。 以中官呂太一于嶺南矯詔募兵為亂,乃以倫為韶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韶連柳三州都團練使。 竟遭太一用賂反間,貶信州司馬、虔州司戶、隋州司戶、隨州司馬。 遇赦,旅寓于洪州十數年。 德宗即位,選堪使絶域者,征倫拜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持節充通和吐蕃使。 倫至蕃中,初宣諭皇恩,次述國威德遠振,蕃人大悅,贊普入獻方物。 使還,遷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加銀青光祿大夫。 再入吐蕃,奉使稱旨,西蕃敬服。 朝廷得失,數上疏言之。 又為宰相盧杞所惡,改太子少保,累加開府儀同三司。 涇師之亂,駕幸奉天。 及盧杞、白志貞、趙贊等貶官,關播罷相為刑部尚書,倫于朝堂嗚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諧啟沃,使天下一至于此。 仍為尚書,天下何由致理?」聞者敬憚之。 從駕梁州,還京,又欲擢用盧杞為饒州刺史。 倫又上表切言不可,深為忠正之士所稱嘆。 以年逾七十,表請休官,改太子少師致仕,封郢國公。 時李楚琳以仆射兼衛尉卿,李忠誠以尚書兼少府監,倫上言曰:「楚琳凶逆,忠誠蕃戎醜類,不合廁列清班。 」又表請置義倉以防水旱,擇賢良任之左右。 又言吐蕃必無信約,專須防備,不可輕易。 上每善遇之。 倫居家孝友,撫弟侄以慈愛稱。 貞元十四年十二月卒,時年八十三,贈揚州都督。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 以兩經登第,調授貝州臨清縣尉。 上疏論時政,授絳州正平尉。 從事河東,檢校膳部員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 又檢校禮部郎中、節度副使,改汾州刺史。 在郡七年,政績茂異。 入為鴻臚卿,時左右威遠營隷鴻臚,耽仍領其使。 大曆十四年十一月,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 建中三年十一月,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 德宗移幸梁州。 興元元年二月,耽使行軍司馬樊澤奏事於行在,澤既覆命,方大宴諸將,有急牒至,言澤代耽為節度使,而召耽為工部尚書。 耽得牒內懷中,宴飲不改容。 及散,召樊澤,以詔授之曰:「詔以行軍為節度使,耽今即上路。 」因告將吏使謁澤。 牙將張獻甫曰:「天子巡幸山南,尚書使行軍奉表起居,而行軍敢自圖節鉞,潛奪尚書土地,此可謂事人不忠。 軍中皆不伏,請殺樊澤。 」耽曰:「公是何言歟!天子有命,即為節度使矣。 耽今赴行在,便與公偕行。 」即日離鎮,以獻甫自隨,軍中乃安。 尋以本官為東都留守、東畿汝南防禦使。 貞元二年,改檢校右仆射、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 是時淄青節度使李納雖去偽王號,外奉朝旨,而心常蓄併吞之謀。 納兵士數千人自行營歸,路由滑州,大將請城外館之。 耽曰:「與人鄰道,奈何野處其兵?」命館之城內,淄青將士皆心服之。 耽善射好獵,每出畋不過百騎,往往獵于李納之境。 納聞之,大喜,心畏其度量,不敢異圖。 九年,征為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耽好地理學,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 是以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 自吐蕃陷隴右積年,國家守于內地,舊時鎮戍,不可復知。 耽乃畫隴右、山南圖,兼黃河經界遠近,聚其說為書十捲,表獻曰: 臣聞楚左史倚相能讀《九丘》,晉司空裴秀創為六體;《九丘》乃成賦之古經,六體則為圖之新意。 臣雖愚昧,夙嘗師範,累蒙拔擢,遂忝台司。 雖歷踐職任,誠多曠闕,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 其大圖外薄四海,內別九州,必藉精詳,乃可摹寫,見更纘集,續冀畢功。 然而隴右一隅,久淪蕃寇,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 輒扣課虛微,采掇輿議,畫《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軸。 伏以洮、湟舊墟,連接監牧;甘、涼右地,控帶朔陲。 岐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禦衝要,莫不匠意就實,依稀像真。 如聖恩遣將護邊,新書授律,則靈、慶之設險在目,原、會之封略可知。 諸州諸軍,須論裡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 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謹撰《別錄》六卷。 又黃河為四瀆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帥,臣並研尋史牒,翦棄浮詞,罄所聞知,編為四卷,通錄都成十捲。 文義鄙樸,伏增慚悚。 德宗覽之稱善,賜廄馬一匹、銀采百匹、銀瓶盤各一。 至十七年,又撰成《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捲,表獻之,曰: 臣聞地以博厚載物,萬國棋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綉錯。 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則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昔毋丘出師,東銘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條支;奄蔡乃大澤無涯,罽賓則懸度作險。 或道理回遠,或名號改移,古來通儒,罕遍詳究。 臣弱冠之歲,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觀研考,垂三十年。 絶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舶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 闤闠之行賈,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 閭閻之瑣語,風謡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 第2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