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華,天寶末轉兵部侍郎。 祿山之亂,從駕不及,陷賊,偽署魏州刺史。 乾元元年,郭子儀與九節度之師渡河攻安慶緒于相州,華潛通表疏,俟官軍至為內應。 賊伺知之,禁錮華于獄。 崔光遠收魏州,破械出華。 魏人美華之惠政,詣光遠請留,朝廷正授魏州刺史。 既而史思明率眾南下,子儀懼華復陷,乃表崔光遠代華,召至軍中。 及相州兵潰,華歸京,仍以偽命所污,降授試秘書少監。 華謹重方雅,綽有家法,人士稱之。 尋遷尚書右丞。 乾元二年,出為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 上元元年十二月,制曰:「弼予之選,審象是求,天步未平,廟謨尤切。 必資明表,佇以佐時,畫一之才,取則不遠。 正議大夫、前河中尹、兼御史中丞、充本府晉絳等州節度觀察等使、上柱國、嗣徐國公、賜紫金魚袋蕭華,公輔成名,承家繼業,詞標麗則,德藴謨明。 再履宮坊,尤知至行,致君望美,閲相求能。 且推伊陟之賢,更啟漢臣之閤,還依日月,佐理陰陽。 俾參政于紫宸,用建中于皇極。 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 時中官李輔國專典禁兵,怙寵用事,求為宰相,諷宰臣裴冕等薦己,華頗拒之,輔國怒。 肅宗方寢疾,輔國矯命罷華相位,守禮部尚書,仍引元載代華。 肅宗崩,代宗在諒暗,元載希輔國旨,貶華為硤州員外司馬,卒於貶所。 衡子復,德宗朝位亦至宰輔。 華子恆、悟。 恆子俯,大和中宰輔。 悟子仿,咸通中宰輔,皆自有傳。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 曾祖君政,韶州別駕,因家于始興,今為曲江人。 父弘愈,以九齡貴,贈廣州刺史。 九齡幼聰敏,善屬文。 年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 」登進士第,應舉登乙第,拜校書郎。 玄宗在東宮,舉天下文藻之士,親加策問,九齡對策高第,遷右拾遺。 時帝未行親郊之禮,九齡上疏曰: 伏以天才者,百神之君,而王者之所由受命也。 自古繼統之主,必有郊配之義,蓋以敬天命以報所受。 故于郊之義,則不以德澤未洽,年谷不登,凡事之故,而闕其禮。 《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斯謂成王幼沖,周公居攝,猶用其禮,明不暫廢。 漢丞相匡衡亦云:「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 」董仲舒又云:「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于禮正,故《春秋》非之。 」臣愚以為匡衡、仲舒,古之知禮者,皆謂郊之為祭所宜先也。 伏惟陛下紹休聖緒,其命惟新,禦極已來,于今五載,既光太平之業,未行大報之禮,竊考經傳,義或未通。 今百谷嘉生,鳥獸咸若,夷狄內附,兵革用寧。 將欲鑄劍為農,泥金封禪,用彰功德之美,允答神祇之心。 能事畢行,光耀帝載。 況郊祀常典,猶闕其儀,有若怠於事天,臣恐不可以訓。 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禮,升紫壇,陳采席,定天位,明天道,則聖朝典則,可謂無遺矣。 九齡以才鑒見推,當時吏部試拔萃選人及應舉者,咸令九齡與右拾遺趙冬曦考其等第,前後數四,每稱平允。 開元十年,三遷司勛員外郎。 時張說為中書令,與九齡同姓,敘為昭穆,尤親重之,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 」九齡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一年,拜中書舍人。 十三年,車駕東巡,行封禪之禮。 說自定侍從升中之官,多引兩省錄事主書及己之所親攝官而上,遂加特進階,超授五品。 初,令九齡草詔,九齡言于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 若顛倒衣裳,則譏謗起矣。 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 清流高品,不沐殊恩。 胥吏末班,先加章紱。 但恐製出之後,四方失望。 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唯令公審籌之,無貽後悔也。 」說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談,何足慮也!」竟不從。 及製出,內外甚咎于說。 時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戶之事,每有所奏,說多建議違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說。 九齡復勸說為備,說又不從其言。 無幾,說果為融所劾,罷知政事,九齡亦改太常少卿,尋出為冀暫刺史。 九齡以母老在鄉,而河北道里遼遠,上疏固請換江南一州,望得數承母音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 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 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 初,張說知集賢院事,常薦九齡堪為學士,以備顧問。 說卒後,上思其言,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再遷中書侍郎。 常密有陳奏,多見納用。 尋丁母喪歸鄉裡。 二十一年十二月,起複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明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 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送京師,請行朝典。 九齡奏劾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亦斬宮嬪。 守珪軍令必行,祿山不宜免死。 」上特舍之。 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絶後患。 」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 」遂放歸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伯。 李林甫自無學術,以九齡文行為上所知,心頗忌之。 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齡屢言不可,帝不悅。 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 後宰執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故事皆搢笏于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 笏囊之設,自九齡始也。 初,九齡為相,薦長安尉周子諒為監察御史。 至是,子諒以妄陳休咎,上親加詰問,令于朝堂決殺之。 九齡坐引非其人,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俄請歸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 九齡在相位時,建議復置十道採訪使,又教河南數州水種稻,以廣屯田。 議置屯田,費功無利,竟不能就,罷之。 性頗躁急,動輒忿詈,議者以此少之。 子拯,伊闕令。 祿山之亂陷賊,不受偽命。 兩京克複,詔加太子右贊善。 弟九皋,自尚書郎歷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 九章,歷吉、明、曹三州刺史,鴻臚卿。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