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門,張公室,棄無用之費,損不急之官,惜日愛功,疾耕急戰,人繁國富,乃屠諸侯。 此救弊之術也。 故曰:刻薄可施于進趨,變詐可陳于攻戰。 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況鋒鏑已銷,石城又毀,諒可易之以寬泰,潤之以淳和,八風之樂以柔之,三代之禮以導之。 秦既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返,卒至土崩,此不知變之禍也。 陸賈、叔孫通之事漢王也,當滎陽、成皋之間,糧饋已窮,智勇俱困,不敢開一說,效一奇,唯進豪猾之材,薦貪暴之客。 及區宇適平,干戈向戢,金鼓之聲未歇,傷痍之痛尚聞,二子顧眄,綽有餘熊,乃陳《詩書》,說《禮樂》,開王道,謀帝圖。 高皇帝忿然曰:「吾以馬上得之,安事《詩事》乎!」對曰:「馬上得之,可馬上理之乎?」高皇默然。 於是陸賈著《新語》,叔孫通定禮儀,始知天子之尊,此知變之善也。 向使高皇排二子而不用,置《詩書》而不顧,重攻戰之吏,尊首級之材,復道爭功,張良已知其變,拔劍擊柱,吾屬不得無謀。 即晷漏難逾,何十二帝乎?亡秦之續,何二百年乎?故曰:仁義者,聖人之蘧廬;禮經者,先王之陳跡。 然則祝祠向畢,芻狗須投;淳精已流,糟粕可棄。 仁義尚舍,況輕此者乎?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三叔流言,四凶構難。 不設鈎距,無以應天順人;不切刑名,不可摧奸息暴。 故置神器,開告端,曲直之影必呈,包藏之心盡露。 神道助直,無罪不除;人心保能,無妖不戮。 以茲妙算,窮造化之幽深;用此神謀,入天人之秘術。 故能計不下席,聽不出闈,蒼生晏然,紫宸易主。 大哉偉哉,無得而稱也!豈比造攻鳴條,大戰牧野,血變草木,頭折不周,可同年而語乎?然而急趨無善跡,促柱少和聲,拯溺不規行,療饑非鼎食。 即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芻狗也。 伏願覽秦、漢之得失,考時事之合宜,審糟粕之可遺,覺蘧廬之須毀。 見機而作,豈勞終日乎?陛下必不可偃蹇太平,徘徊中路。 伏願改法制,立章程,下恬愉之辭,流曠蕩之澤,去萋菲之牙角,頓奸險之鋒芒,窒羅織之源,掃朋黨之跡,使天下蒼生坦然大悅,豈不樂哉! 則天甚善之。 長安三年,累遷正諫大夫,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時御史大夫魏元忠、鳳閣舍人張說為張易之兄弟所誣構,將陷重闢,諸宰相無敢言者,敬則獨抗疏申理曰:「元忠、張說素稱忠正,而所坐無名。 若令得罪,豈不失天下之望也?」乃得減死。 四年,以老疾請罷知政事,許之,累轉冬官侍郎,仍依舊兼修國史。 張易之、昌宗嘗命畫工圖寫武三思及納言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監王紹宗等十八人形像,號為《高士圖》,每引敬則預其事,固辭不就,其高潔守正如此。 神龍元年,出為鄭州刺史,尋以老致仕。 二年,侍御史冉祖雍素與敬則不協,乃誣奏雲與王同皎親善,貶授廬州刺史。 經數月,洎代到,還鄉裡,無淮南一物,唯有所乘馬一匹,諸子侄步從而歸。 敬則重然諾,善與人交,每拯人急難,不求其報。 又嘗與三從兄同居四十餘年,財產無異。 雅有知人之鑒,凡在品論者,後皆如其言。 景龍三年五月,卒於家,年七十五。 敬則嘗采魏、晉已來君臣成敗之事,著《十代興亡論》。 又以前代文士論廢五等者,以秦為失,事未折衷,乃著《五等論》曰: 昔秦廢五等,崔實、仲長統、王朗、曹冏等皆以為秦之失,予竊異之,試通其志雲。 蓋明王之理天下也,先之以博愛,本之以仁義,張四維,尊五美,懸禮樂於庭宇,置軌範于中衢。 然後決玄波使橫流,揚薰風以高扇,流愷悌之甘澤,浸曠蕩之膏腴,正理革其淫邪,淳風柔其骨髓。 使天下之人,心醉而神足。 其于忠義也,立則見其參于前;其于進趨也,若章程之在目。 禮經所及,等日月之難逾;聲教所行,雖風雨之不輟。 聖人知俗之漸化也,王道之已行也,於是體國經野,庸功勛親。 分山裂河,設磐石之固,內守外御,有維城之基。 聯絡遍于域中,膠葛盡于封內。 雖道昏時喪,澤竭政塞,鄭伯逐王,申侯弒主,魯不供物,宋不成周,吳徵伯牢,楚問九鼎,小白之一匡天下,重耳之一戰諸侯,無君之跡顯然,篡奪之謀中寢者,直以周禮尚存,簡書不隕。 故曰:「不敢失墜,天威在顏。 」 自春秋之後,禮義漸頽,風俗塵昏,愧恥心盡,疾走先得者為上,奪攘投會者為能。 加以八世專齊,三家分晉,子貢之亂五國,蘇秦之鬥七雄,苛刻繁興,經籍道息,莫不長詐術,貴攻戰,萬姓皆戴爪牙,無人不屬觜距。 所以商鞅欺故友,李斯囚舊交,孫臏喪足於龐涓,張儀得志于陳軫。 一旅之眾,便欲稱王;再戰之雄,爭來奉帝。 先王會盟之禮,昔時樽俎之容,三代玄風,掃地至盡。 況始皇削平區宇,殊非至公,李斯之作股肱,罕循大道,人無見德,唯虐是聞。 當此時也,主猜于上,人駭于下,父不能保之於子,君不能得之於臣。 欲使始皇分土奸雄,建侯薄俗,若喻晉、鄭之可依,便借賊兵而資盜糧,寄龍魚而助風雨,不可行也。 是以秦鑒周德之綿深,懼己圖之不遠,罷侯置守,高下在心,天下制在一人,百姓不聞二主。 直是不得行其世封,非薄功臣而賤骨肉也。 高皇帝揭日月之明,懷天地之量,算財不足以分賞,論地不足以受封。 邑皆百城,土有千里,人殷國富,地廣兵強。 五十年間,七國同反,賈誼憂失其國,晁錯請削其地。 若言由大而反也,不若召陵之師、踐土之眾也;若言有材而起也,劉濞非王霸之材,田祿無先、管之略也。 是齊、晉以逆禮為慚,吳、楚以犯上非愧,釁由教起,其所由來遠矣。 自此之後,雜霸又衰,中興不能改物創圖,黃初不能深謀遠慮。 糹面觀漢、魏之際,尋其經緯之初,未有積德重光,澤及萬物。 觀其教,偷薄于秦風;察其人,豺狼于漢日。 故魏太祖曰:「若使無孤,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明竊號議者,觸目皆是。 欲以此時開四賜之祚,垂萬代之封,必有通車三川以窺周室,介馬汾、濕而逐翼侯。 而王司徒屢請于當時,曹元首又勤於宗室,皆不知時也。 當時賢者是之。 敬則知政事時,每以用人為先。 桂州蠻叛,薦裴懷古;鳳閣舍人缺,薦魏知古;右史缺,薦張思敬。 則天以為知人。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5頁